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房屋”题材散文阅读和写作
作者:刘德福
确信,一个事物的存在都在传递着某种独特的信息,奶奶固执地要将老屋留下来,可能不止是老屋寄寓了她太多的情感印记,更重要的是,她让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记住祖先曾经的勤奋和荣耀、辛酸和执著。也许那种生活的历炼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真正缺少的。
我坐在老屋里就这么想着、想着,抬起头来,我看到天边的夕阳慢慢地沉入山峰之后。我们不只需要朝阳的蓬勃,更需要夕阳的沧桑。也许,夕阳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让我们更多地参悟出世间的真理。
夕阳下,我注视着老屋,心中升起一种想要继承什么的冲动——历经沧桑的老屋传递给我们的也许是我们一生都无法参透的真理。
教师下水感悟
李汉荣的《老屋》里含有“传递”的意思,这正好是仿写的基础,《项脊轩志》中的祖母的形象让我构思出了文章中的“奶奶”。而老屋,作为传递“祖先曾经的勤奋和荣耀、辛酸和执著”,以及诗书传统的工具,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于是,就有了上面的文章。
学生训练文题
1.2008年高考重庆卷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思路点拨:自然和房屋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写自己屈住的房屋,写周围的自然景色给自己带来的美好感受,扣住“自然界”的主题。)
2.2008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参见本杂志2008年第8期第47页)
(思路点拨:从房屋的改变中切入“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的主题。)
3.走进社会,你会惊讶生活的多姿多彩;走进民间,你会洞悉民风的淳朴与敦厚;走进校园,你会觉察学海的苦辣与酸甜……
请以《走进》为题,写一篇以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感受或认识为内容的作文。
要求:①将作文题补:要完整。②写真事、抒真情。③立意自定。
(思路点拨:写走进自己曾经生活过的“老屋”,描述在老屋中发生的人和事。)
[试验学校学生作品展示]
走进老屋
窗外漆黑得如墨洒了一般,靠在窗台上的我心底突然涌起一阵失落,我不禁感叹:又是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真怀念以前的日子,那美丽的苍穹如一幅画船闪现在我的眼前,月牙儿就在那中间,星星在周围不停地眨着眼睛一颗,两颗,三颗……思绪延伸,心儿像一只顽皮的小鸟一样,振翅飞出铅灰色的笼子,穿过迷蒙的烟雨,越过苍茫的群山,执著地停落在那一片灿烂的记忆中——老屋,我回来看你了。
再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我思潮澎湃;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两边的景物迫不及待地闯入我的眼帘——切都是那么熟悉。我怀念那清澈的泉水从山上的溪涧汩汩流下,小鱼小虾在浅滩欢快地嬉戏;怀念那一片黄土地,连绵的庄稼在风中摇曳,如绿色的海洋,藏着我童年最真的梦;更怀念老屋前那棵耸入云霄的古树,茂密的树冠,如浓得化不开的云,新长的嫩芽迎着金灿灿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摇落点点晶莹的露珠。看着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我不由得对老屋更加期待。
转过老樟树,就看到了老屋的守卫者—那扇厚重的大门安静地伫立着,一点都没变,只是颜色更深了,老屋,就在里面。
不禁喃喃道:老屋,你还好吗?
“嘎吱”一声,大门缓缓地打开了,老屋展现在我的眼前。曾经的花坛,满眼娇艳的花在里面争奇斗艳,蜂飞蝶舞,如今却与野草作伴,失去了往昔的繁华。沿着沧桑的墙壁一步一步地走,手掌摩挲着墙上的纹路,粗糙的质感是老屋无言的述说,墙上的涂鸦是我童年时光的痕迹,这么多年来,它一直触摸着老屋的记忆,倾听着老屋的叹息。
我的眼光越过窗口到了内室中的炕上,厚实的木头斑驳陆离,炕上的温度早已消逝在空气中,没了昔日的温暖。曾经,坐在炕上,是我最大的享受,那欢声笑语至今犹萦回耳际,外公外婆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窗台下的方桌还是静静地守候着,伸手轻轻地抹过桌面,清晰地印出一道道指印,灰尘如精灵般在一道道金色的阳光中飞舞,不住地冲我扮着鬼脸。我抬头看到天空是那么的蓝,那么的纯粹,无边无垠,朵朵白云自由地飞翔。俯下身,捧起一捧松软的泥土,清香的老屋气息丝丝滑入鼻间。
老屋,你也孤单吗?汩汩的溪水冲刷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老樟树上镌刻着我童年的记忆,而你,则把我的一切都仔细地封存了起来。
老屋,你可知道我此时的思念,你的一切早已在我脑海中深深烙刻。老屋,你可记得,那个在你身边奔跑、欢笑、哭泣的孩子?老屋,你可怀念那个在躺椅上仰面数星星的孩子?老屋,你还能细数那些悠长悠长有滋有味的日子吗?
啊,老屋,我一直梦牵魂绕的老屋!
[指导教师:李瑶瑾]
学生仿写感悟
李汉荣的《老屋》给了我很深的感触,由此,我想到了我家的老屋。老屋的年纪已经很老了,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春秋冬夏。我只依稀记得,它在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就存在了。那里有我的欢笑和泪水,我觉得,老屋像我久违的老朋友。在范文的情感哲思的引领下,我就有了上面的文章。
教师教学的感悟
很多同学看似掌握了许多素材,可是真正动笔时,又觉得没什么可写,这是为什么?我想,可能是原生态的生活和写作语言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而优秀的文章恰好可以将这个距离填补上。李汉荣的《老屋》启迪了同学们的写作,这就是“写作题材摇动”的结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