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200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作者:戴连成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注:三闾庙是奉祀春秋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也是最富于暗示性和启发力的艺术。太实不好,太虚也不行。戴叔伦的《三闾庙》虚实相生,有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试简略分析本诗的这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18分)
  
  寂寞的浯溪
  王青伟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冬季,差不多是整整的一个冬季,一帮搞基建的民工到浯溪寻找能够烤火的树枝,靠着块大石壁,然后他们把捡来的枯枝败叶点燃,他们就着火光叭着自卷的旱烟,坐着,立着,瑟缩着把粗糙的冻得开裂的手指伸向那团团燃烧的火光,借以取暖。谁也没有想到,在离他们烤火不到两米远的地方,竟然就是一件稀世珍宝:浯溪三绝碑!
  如果不是一种神秘力量的导引,浯溪那光耀千古的文明就在那个寒冷的冬季里,随着灰烬的飘散,将消失在万劫不归的冥途之中。
  要说浯溪,应该先提提衡阳。衡阳又称雁城,南飞的大雁,到了衡阳便徘徊不前了,雁群在秋风之中飞回低鸣,在云淡天高之下盘旋起落,寻找暂时憩息的归宿,不由人不心生无尽的遐想和莫名的激动!
  当雁鸣的声音渐渐远去时,我们突然听见了溪流的潺潺声。
  我坚信,中国所有的地方都会在你单调和乏味之时就会冒出一个这样的文化驿站,那些灿烂的古代文明正是以这种出其不意的方式延伸至每一个偏远的角落,照亮无数处蛮荒之地的,一如地老天荒的沙漠之中,也有敦煌那样光芒万丈的文明一样。
  浯溪闻名的是它的碑林,浯溪的碑林若论规模之大和名家之多,似又远不及西安碑林,但它称得上傲视千古、独立于世的当是三绝碑,就在那帮民工烤火的两米远处,一千三百余年前,唐代古文运动的杰出代表元结将他的不朽之作《大唐中兴颂》雕刻在一块巨大陡峭的石壁上,书写那块碑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颜真卿,此时的颜真卿书法艺术已臻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大唐中兴颂》应为颜真卿书法之绝响。
  走进浯溪,就像走进一部唐代以后的文学和书法史,就像走进一个文化道场。整个浯溪就浸没在无边无际的诗意之中,包围在奇诡清丽的书法之中,这个天地小盆景变得博大无边,从潇湘的一隅一直伸进广袤无涯的世界。
  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
  泰山的雄奇壮观,暗含了中国帝皇的大一统思想,于是历代帝皇为其立封受禅,顶礼膜拜,浸淫到文化领域,儒家思想一统数千年,漫延到文学领域,豪放派永远占主导地位。公元7世纪中叶,一个政治失意、受到牵连的落魄文人元结被贬永州刺史,路途愈走愈逼仄,景物愈行愈荒凉,心地愈来愈灰暗。突然,他先是听见一声清脆的水流声,他本来想放下行李,掬一口水喝喝,或者洗洗双脚,但是他忽地惊呆了,顺着溪流望去,到处一片姹紫嫣红、树叶成阴、怪石嶙峋,灰暗的心境一下为之明亮,荒凉的景物倏忽为之绚丽,这个小小的地方,溪是小的,山是小的,石头也是被分割为小块小块的,就连奔流的湘江也远没有长江、黄河那样大气。那一刻,元结一下子看见了一个大我,面对浩茫的宇宙,他一下又觉得自己也就像浯溪这个小盆景,在天地之间变得那么渺小。
  于是他把那条溪命名为浯溪。浯溪,就是我的溪。翻遍所有的字典版本,“浯”这个字是怎么找也找不到的。古代的文人,以山水来造个字,并公然声称这块山水是属于我的,怕只有元结了,他当时的得意之情因这个浯字而情形毕现,他尽管远离了高官厚禄、车水马龙、皇城大气,但天地这么大,总有一块小小的地方是可以安放和融会我的心灵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在王气触摸不到的地方,我拥有这么一块小小的无名之处!
  于是,浯溪成为元结另一种文化精神的观照。他在这里感悟和寻找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我总感觉到浯溪碑林的诗书之中,就是这种半归隐文化的典型代表。浯溪这块小小的天地盆景,就是那种寻求半归隐境界的最佳场所,极度得意和极度失意的文人都不大到得浯溪,因为浯溪既不宏大,也不苍凉,得意时需要一个宏大的场所来抒发一下豪情,失意时则需要一个苍凉的处所来哀叹人生的不幸。浯溪就夹在这两者中间,成为一个狭窄的不可言喻的心灵通道,驱使着一帮文人悄然而至,因此,在这样一个不易激起情感大起落的场所,自然也很难得产生惊天动地的诗篇。
  每次我去浯溪,除了看它的碑林和山水之外,最令我流连忘返的是两处地方,一处是元结当年弹琴的浯台,那里是浯溪的最高点,每到月夜,元结总是执一把琴,坐在那里对江而弹,琴声激活了浯溪山水,浯溪山水浸润着他的琴声,元结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任千古忧愁、万古功名顺琴而去,随水而流,在虚无中掺杂着沉重,在缥缈中偶尔跳出一声叹息,在归途中时而回头张望,在空灵中拍击着一丝无奈。我站在那个地方,常常缅怀的只是一种渐去渐远的影子,听见的只是一缕似要消失而又没有消失的古琴曲……
  另一处地方是大书法家米芾的拜石地,因为一尊奇石,米芾竟然一见而拜,现代的人似觉有些不可思议。我常常久久地凝视那块石头,觉得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石头而已,然而,是一种什么样的灵性突然触动了米芾的内心深处?一块石头竟值得他跪地一拜呢?
  有一点却是可以坚信的,在现代文明铺天盖地的裹挟之下,我们是愈来愈找不到那种人与自然一触即发的大灵性了,这不仅是一种灵性的退化,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消亡。在精神疲惫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坐在这个文化驿站歇一歇,舒展一下自己疲倦的灵魂呢?
  每次我走进浯溪,总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不敢多说一句话,因为每一块石碑上似乎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那一刻,我觉得,在那些燃烧的火把之中,一丝苍凉和无边的寂寞叩击着我的心灵。除了敬畏之外,我只有坐下来休息,没有其他任何话语可以言说。
  (选自《散文》2003年第6期)
  18.请联系全文,概括说说文题“寂寞的浯溪”中“寂寞”的具体内涵。(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试联系作品谈谈“浯溪,极有可能触摸到了一种中国古代文人内心的隐秘世界,这种隐秘世界可能表达着一种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中“政治和文化的双重反叛”的具体内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第十四自然段前,作者一直在写浯溪与唐代文化,可第十四自然段却写到了宋代的米芾,请说说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 [2] [4] [5]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