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7期
温一碗亲情的酒
作者:高 方
不信,他说:“你女朋友肯定通情达理而且很有文化,不然写不出那么好的话。”我问是什么附言,父亲说附言是这样写的:“母亲,你的前半生我未能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将陪伴到底,祝你健康,幸福。母亲节快乐!”我心里充满被人关心的温暖。没过多久我就忘了这件事。
那段时间我写得很勤稿酬也多,到邮局拿稿酬常碰上她当班。有一次在邮局我突然想起那件事,我问她:“母亲节前你是否在我的一张汇款单里替我写过附言?”她还是淡淡一笑,笑得很纯真。她说:“是又怎样,不是又怎样?不过我要告诉你,金钱不是唯一的尽孝方式,有时候一句普通的问候胜过任何物质付出。常人只注重从物质上关注自己的父母亲,其实,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精神上的关照。你以后有空儿多给父母写写信吧,哪怕几句话也行。在我们眼里很平常的几句话对他们来说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说完她又忙了起来。我的心被她的话湿润了,我想如此善良的女孩肯定有一对幸福的父母和一个诚挚的爱人。
由于工作忙,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去邮局。有一次路过邮局我停了下来,没别的事,只是有一种想见见她的冲动,同时也想告诉她我已养成勤写信的习惯。在邮局我没有看见她的身影。我向她的同事打听她的下落,她的同事告诉我说:“她刚结婚去度蜜月了,临走前还嘱托我说,如果有一个说普通话的外地青年来拿稿酬给家里汇款时,别忘了提醒他多给父母写信。”
一种甜蜜的惆怅瞬间侵占了我的全身。从此以后我换了一个邮局寄信汇款,也加大了写家书的频率,不为别的,只为那个在汇款单里替漂泊在外的游子写附言的女孩。
(选自《广西文学》2002年第7期)
阅读旨要
亲情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情感,有的人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的人生来就遭到遗弃;有的人其乐融融地接受着儿女的反哺,有的人则在行将就木时被驱逐着流离失所……由是生出的感情太过复杂,有时是爱,有时是恨,有时是爱恨参半的无奈叹息。
亲情的传达过程中,一些所谓的“别人”也会有意无意地介入,而这种介入可以增进你和亲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也可以离间你和亲人的情感,使你们走向疏离甚至仇恨。文中为“我”写附言的女孩就是这样的一个“别人”,她用短短几句附言诠释的爱远比金钱更让父母感到欣慰。“母亲,你的前半生我未能参与,你的后半生我将陪伴到底,祝你健康,幸福。”这话说得多好,哪一个母亲能不为之感动!
后面的文字对亲情的阐发虽然略显生硬,却是句句在理,作者在借她的口告诉我们“父母最需要的是儿女精神上的关照”,而这也恰是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最容易忽视的。“我”因为她的劝告养成了时常给父母写信的习惯,被这平凡一语惊醒的“梦中人”恐怕一定不止一个“我”吧。
作者说这个女孩“人长得一般”,但从没见过这个善解人意的女孩的我们,眼前浮现的却一定是一个亮丽可人的形象。因为她的人格魅力打动了我们,她所揭示的亲情的真谛让我们为之动心动容。
人生在世我们拥有太多血缘上和情感上的亲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我们同他们肯定要发生比别人更多的联系。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人在拥有属于人的共性特征之外,又必然是一个个独特的、富于个性的人,发掘出无数个“他”和“她”,“千人一面”这个词语就会主动走出你的写作词典。
结论:
事实上,亲情可以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能够走进血缘,也能够走出血缘。它就像人生的一碗酒,散发着温热,散发着浓情,虽然有的醇厚浓烈,有的清淡甘甜,但无论你何时品起,总有纯正的余味让你齿颊芬芳,让你心旌鼓荡。亲情也是人类社会关系和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这种关系和情感我们可以证实人类其他关系和情感的表现,它是可以泛化和举一反三的。
法国作家蒙田曾讲过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传记载埃及王皮山民尼图被波斯王干辟色大败和俘虏之后,看见他那被俘虏的女儿穿着婢女的服装汲水,他的朋友无不痛哭悲号,他却默不作声,双眼注视着地下。既而又看见他儿子被拉上断头台,他依然保持着同样的态度。可是一瞥见他的奴仆在俘虏群中被驱逐,就马上乱敲自己的头,显出万分的哀痛来。
第二个故事说,一个王子得到他长兄的死耗,继而又得到他弟弟的死耗,而这长兄是全家的倚靠和光荣,弟弟又是阖家的第二希望,可他都保持着镇静。几天后一个仆人死去,他反而抑制不住.纵情痛哭呼号,以致见者无不以为只有这最后的摇撼才触着他的命根。
蒙田最后说,事实是他们心中已经充满了悲哀,最轻微的增添亦可冲破他容忍的樊篱。
是的,水满则溢。当亲情点点滴滴地发生时也许你并未留神,当他润物无声地滋养你的心灵时你并未在意,但当它潜滋暗长成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棵遮阳的树、一柄挡雨的伞时,你不可能会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悲亦然,喜亦然,于是我们相信,蒙田说的故事可以成为我们感受亲情时一个十分有效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