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市场经济理论:广东创新的背后

作者:王启军





  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一直都是“多做少说”,甚至是“只做不说”,所以有人曾经嘲笑我们“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其实,“退一步,进两步”,以干为主,不搞争论,不搞辩论,这可能是广东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一下,什么事情都要争出一个子丑寅卯来之后再干,那可能就要极大地延误发展经济的契机,这也不符合邓小平同志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毕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改革开放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只有在进一步发展中才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是正确的态度,否则可能什么都干不成。小平自己也说:“不搞争论嘛!”
  
  市场经济“上户口”
  王启军:“政治风波”持续了较短的时间,广东就迎来了春风:小平同志南巡。这对于广东经济理论界的探索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
  王利文:是的。随着邓小平南巡,我们都感受到了风气要变了。我们都密切关注着、兴奋地等待着。事实上,在批判自由化的过程中,我已经从一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变”的可能性。尽管那几年上下对市场经济的批判是一浪高过一浪,但是改革者也没有停止,广东的经济理论界在积极研究产权问题,筹备召开产权问题研讨会,认为这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另一方面,最明显的是邓小平本人。他在1990年12月24日,在十三届七中全会前夕,在同一些领导同志谈话中就指出:“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否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得要。”1991年1月,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我注意到署名“皇甫平”的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强一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等。这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舆论先导风潮迅速为国内外捕捉到了。尽管这个时候还没有完全读懂文章背后的内幕与信息,但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信号已经告诉我们:要变了。果然到了1992年1月,小平的武汉、深圳、珠海、上海之行,已经明确的显示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而且他老人家也已经考虑成熟了,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至此,“市场经济”这个“异教徒”终于迎来了登上社会主义圣殿的时机。
  王启军:经过小平南巡提出了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党的文件上正式给市场经济上户口,仿佛也只是一个对程序的执行过程。
  王利文:“十四大”报告让市场经济第一次登上共产主义的殿堂,是给市场经济上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户口。在政治报告中无论是对市场经济的内涵的把握,还是对市场经济与所有制、分配方式、宏观调控、保障体系、市场体系的培育,对外开放上的部署,都跟我们在1988年进行市场经济讨论中的思想是一致的,看到这个政治报告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们的六场系列研讨会大讨论没有白做,我们的辛苦是值得的。我们“自发”地进行了几次对中央政治报告的学习讨论。大家都很受鼓舞。用卓炯老的话说:“我们终于跟上了中央的节拍。”
  王启军: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王利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广东省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经济学研究员)
  (责任编辑 萧 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