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郭小川、水华的倾力之作为何失败

作者:郭晓惠





  
  剧本与郭小川的土改小说形成鲜明对照
  电影中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令人们仰视,却令人们疏远;反面人物邪恶狰狞,仿佛地狱里钻出来的恶鬼。人们要问:现实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存在吗?让我们看看郭小川在参加《土地》创作组几年前写的一部未完成小说《变乱》(载《郭小川全集》卷4)。
  郭小川1945年从延安派到热河省东丰宁县当了两年多县长,在自己的家乡领导了清匪反霸、土改分田、地方建政等斗争。1948年的春天,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在一个布面横格本上用流利而细密的钢笔字写下了7万字的小说草稿,这是他拟写的长篇小说《潮河川的浪纹》的第一部《变乱》的前13章。当时,他写得非常顺畅,一下笔就是四五千字,一气呵成,速度几达每天一章,鲜有涂抹的痕迹。显然,新鲜的生活细节扑面而来,流泄到他的笔下,这部残篇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还未经过足够的构思和加工的写作素材。尤为珍贵的是,这半部小说从未发表过,对比其他几篇发表了的郭小川小说,《变乱》最真实,未经过概念化的修改。
  这13章写的是一个村庄里共产党派来的干部发动群众的经过。在一个“满洲国”12年统治刚倒台、“老蒋的中央派”和“八路军派”争夺管辖权的地区,村里的执政者是甲长刘仙洲和十几个牌长,不过大局的掌控离不开宋、徐两大财主的合作,因为他们是大部分田地的主人,又有势力、有文化。当过多年甲长的刘仙洲既非富人也非穷人,他的“宗旨就是维持地方”,“对哪派也忠实热心”,“哪派来了也离不了他”,“穷人富人面前都有个好字”,他最重要的能力是调解矛盾,抹平分歧,是村庄的粘合剂——和事佬。这恐怕是乡村中最重要的角色,所谓“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则生产发展,社会繁荣,“乱”则生产力破坏,社会动荡,“乱”是一般情况下老百姓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不少佃户和地主处得相安无事,认为按约定交租是守信用的表现,是应当遵守的为人处事准则。和地主宋二爷有仇的主要是年青气盛的方家宝,他们结仇首先是因为方家遭遇了天灾人祸——家宝10岁的时候父亲病死,家里没了劳力断了收入来源,欠的租子本利相滚无法偿还,家宝不得不去给人帮工;二是因为他个性强、脾气倔,不是像许多农民那种驯顺的性格;三是因为他说的媳妇被地主的儿子看上了,二人成了情敌。结果,地主家抓住他的把柄,利用权势给他告了官投了狱,又利用文化写了“头头是道、言之成理”的呈子,把他整得家底精光、人财两散。
  共产党干部来了以后,便动员群众报仇申冤,斗争对象将被“均产”。不过首当其冲的并不是地主,而是一个家里是“三等户”却“比大户都恶”的郑有德,他当过“部落长”和牌长,跟官员、警察有点儿来往,常常利用权势打骂百姓、骗人钱财、霸占别人老婆。结果,在群情激奋的诉苦会上,他被众人用鞋底和乱拳活活打死。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物都不是简单或者完美的。最先派来“改造政权”的副区长李永,是个“不爱做政权工作”的八路军干部,一来就住到地主宽敞干净的大院子里,吃了地主的酒肉招待觉得挺受用,他没有发动群众就进行了选举,结果选出十几个“阶级阵线”不清的干部。贫苦农民李兴为人比较公正,但不识字,胆小。另一个农民鲍越如很有斗争性,却抽大烟。
  可惜,作者没有找到机会写完这部大作,今天的读者无从得知,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将怎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乱”中改变自己的命运。
  另外,在同一个笔记本上,作者还记下一些创作素材,里面有几个人物素描值得一提。一个人物姓范,“是流氓,好耍钱”,在“满洲国”当劳工头时曾克扣工人工钱,清算时表现积极被选为村长,又提拔到外区做武委会工作,后来又帮助大地主报复共产党干部,最后被干部抓住用石头砸死。第二个人物是一个区干部,去抓大地主,但因大地主曾说好话救过他,就把眼前的猎物给放了,放了以后又后悔,追了一程没追上,此后这事一直不敢告人。第三个人物非穷非富,把儿媳妇当姘头,还奸过自己的妹妹,他“跟大地主骂穷人,跟穷人骂大地主”,八路军来了以后,儿子只好管着他不让出门。
  我们相信,这些人物都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物。对比这些真实的生活记录,可以清楚地看出,《土地》剧本是根据意识形态要求集体生产的遵命产品,它的人物远离作家的实感,自然难以写出生命的活力。
  (本文作者是郭小川的女儿)
  (责任编辑吴思)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