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作者:王小未
4. 头脑风暴,激发问题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结果,让学生养成不愿意提出问题的习惯。在问题意识的教学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是不知道如何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搜寻问题。通过“头脑风暴”活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发现问题:①觉察有不正常的状态;②觉察不调和或不和谐;③觉察有缺点和不够完善;④觉察变化中发现新问题等方面去发现与提出问题。
5. 立题辩论,产生问题碰撞。
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教师诱导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生主动发现的问题,一般来说都不是浅层次的,由原有思想认识、知识储备与现实发生冲突和碰撞得出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是深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轻率、直截、简单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要善于捕捉时机,适时地向学生进行引导性或引发性提问,让他们各自陈说理由并展开辩论,激发他们通过辩论向更深处思考。辩论是手段,活跃学生的思维是目的。只要善于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并创设相应的情境,该形式几乎适用于每个课堂。
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质疑、多方辩论,会大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的敏捷性和开放性。通过质疑、辩论、释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从而形成尊重教材而不迷信教材,尊重科学而不奴隶于科学。
四、结果分析与建议
1. 学生问题意识的外显行为差异。
教学实验结果:(1)采用从问题到问题的教学策略的实验班,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为“问题成堆”,对问题的敏感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渴望程度与冲动情绪尤为明显。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浓厚的科学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2)采用从问题到答案教学策略的对照班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为“问题都解决”了。他们惯于接受教材或老师的观点,学习规范复述或解答教师和教材提出的思考题,满足于掌握性学习评价。实验表明,我们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会直接影响科学创新精神的发展。
2. 实验干预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影响。
对实验班(240名)和对照班(240名)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如下图),对照班学生一年后变化不大,对问题的积极态度略有下降(22.5%),认为自己问题意识很强的基本没有变化(25.4%),对科学和知识的积极理解虽然略有上升(分别为30.4%、27.1%),但远低于实验班学生问题意识的提高,实验班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态度、问题意识的积极评价、科学和知识的积极理解分别升为:55.8%、46.3%、56.3%、46.7%。认为自己“问题”意识提高由老师、同学鼓励作用的由39.4%上升到55.6%;认为科学也可能存在问题的由15.7%上升到45.3%;对发生在身边的政府的重大规划等能作出自己的评价的由25.6%上升到35.7%。在对实验班学生按学号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进行座谈,统计结果显示认为自己的“问题”意识更强了的学生由44%上升到82%;实验表明,问题教学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产生直接相关。
3. 学生的问题体验积极。
从学生对认知干预、科技创作活动、头脑风暴等活动的感悟中可知,学生的问题体验很积极。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寻找自己喜欢的课题,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发现新问题,不断修正实验,得出结论。如学生谈到“鸡蛋撞地球”活动感受时,认为这次活动使自己认识到做探究要多思考,多动手,学好科学能解决生活中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在谈到“研究性学习”活动感受时,认为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和参与,不能只满足教师上课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而要深入问题的深处和实质,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学生谈到通过“头脑风暴”活动后,自己的“问题”意识明显增强,并且“问题”的质量和价值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会合作解决问题,学会成果的交流与分享等。
4. 对科学教师的建议。
问题意识并不是简单提出和解决问题,其实质是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问题意识的科学内涵,使之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大课题、系统工程,短时间的实践显然是不够的,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进行连续持久、深入探索区域差异、家庭差异、年龄差异等对问题意识的影响都很值得研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和强化问题意识的关键。教师要树立全面的教育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问题意识,要抓住内化学生科学精神的各个重要环节,掌握教学策略,不失时机进行实践与探索。
栏目编辑李念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