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文化建设的思考
作者:惠 中
三、在课程不断变革的趋势下,教师应改变价值取向的保守性,形成开放的教师文化
价值取向的保守性首先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人们往往相信什么都是命中注定的,每个人只能“认命”,没有权力和能力改变生命的方向。反映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个性必须服从共性。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主流价值观的维护着,塑造了他们服从外部权威、珍视传统、强调价值同一性的保守性格,而对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行为,则往往被视作异类,抑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出现。再者,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它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一块“方舟”。学校的课堂建筑具有细胞性的结构,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独立、自给自足的细胞,每一个教师都独立地在封闭的课堂中上课。教师们不愿意走出去又不愿意让别人走进来,害怕暴露自己的教学缺点和不足,由此影响自己的地位和声望。而且,传统的教师个人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经验的积累而不是专业智能的提升,教师不希望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受到挑战,他们害怕由于变化而打乱原有的经验流程,于是只求稳定,不求革新,致使传统教师文化呈现出较浓的保守性。
这种保守的教师文化反映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往往出现“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情况,即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教科书的知识为主。教师的教学活动则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研究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多,研究教学对象的少;研究教学方法的多,研究学生学习方法的少;研究学生共性发展的多,研究学生个性发展的少。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为客体,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提供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往往臣服于教师的权威之下而归于湮灭。
在新课程改革的初期,文化保守性使教师对任何改变都抱着抵制和观望的态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逐步认识到传统教学文化的缺憾,并力图加以改变。但是,由于教师文化保守性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其所带来的服从于权威、以集体为重的传统依然掌控着教师的行为,在集体备课、公开教学、教研活动、教学评价等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活动中,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现象,即表现为对专家权威或集体意见的趋同和盲从,而不考虑其对于本校、本学科、本人教学的适应性。因而,在教师制定教学策略或开公开课时,往往会简单照搬权威推崇和集体认可的教学模式,出现千人一面的趋同性现象,而缺乏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独立性、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探索。
教师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学校这一特殊的时空环境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的。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文化,教师应该改变保守的价值取向,形成开放、合作的意识,在与学生、同事、家长和社区的合作互动中,开拓自己的实践范围,形成宽广的视野,并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开放的心态来接纳新的教育观点和教育理念,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课程变革,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追求和风格,从而构建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文化。
参考文献
[1]郑金州. 教育文化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赵中建. 学校文化[M]. 上海:华东示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吴玲,周元宽.当代教师文化使命[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