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试谈语体的规范问题

作者:袁 晖




  提要语体是全民族成员长期以来语言运用的产物。每种语体在构建语体系统中也形成了自。已的表达准则和标准。这对于人们的语言运用具有规范作用,具有制约甚至指导意义。语体规范与语言规范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合体”是语体规范的关键。本文以公文语体的函电体和科技语体的辞书体为例阐述语体某些规范表达准则和标准。
  关键词 语体规范 合体 语体混用 语体成分的一致性
  
  一
  
  1998年的夏天,李熙宗、霍四通二位先生在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了《语体与语言规范化》的论文,这是我所见到的较早论述语体跟语言规范的论著。以往的语体论文中,关注语体变异的比较多,关注语体交叉渗透的也比较多,论述或者涉及语体跟语言规范的相当少。所以,这篇论文的发表是很有意义的。语体跟语言规范不仅关系十分密切,语体规范也还是语言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语体规范也是语体建设中一项值得重视的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基本建设。
  在论文中,作者认为语体跟语言规范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任何一种语体都要受到语言规范化的制约,同时又给予语言规范化以影响和反作用。“科学的语言规范离不开语体,语体是确定语言规范的依据之一”,这相当精辟地说清楚了语体和语言规范的密切联系。
  作者还认为,在语言规范过程中,具体语言素材的挑选,典型的确定等诸多方面,都需以语体作为“参照系”,并且也只有考虑了语体,才可能对之决定取舍和做出可信的解释。作者指出,语体本身就是一种规范。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中,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必须符合人们在这一情境中对某一特定语体的使用预期,对语言材料及表达手法的选择、组合必须与这一语体的基本风格相适应,而不能随意超越这一语体规范,任意选用相异语体的要素。否则,这种用法在这一环境中就是不适宜的,也就是不规范的。在分析语言规范化的过程中,作者引入语体的概念后,接着又区分出不同层次的规范概念,如核心规范和整体规范。前者是对共核语言成分的使用作出规范;后者则是引进语体概念后的一种规范,是更加细致地根据具体情景指导语言使用的一种规范。不同的语体对规范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有了语体的规范,语言的规范才可能是全面、科学的规范。
   这些观点,我认为都是很有见地的。语体规范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我想在二位先生论文的基础上,试着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二
  
  语体是历史的产物。任何一种语体,都不是一朝一夕间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这种长时间的积累是逐步的,渐进的。经过若干代人的共同努力,语体要素不断筛选、更迭,逐渐完善,在语体表达上形成相对稳态的形式积淀。长期的演变,发展,使其形成一个表达系统,成为某种物质化的体式——语体;同时语言要素逐步实现功能的分化,进而实现要素的定型化。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和别的语体区别开来。当然,这种相对定型化的稳态形式,以后还会有所发展变化,使语体在稳定中保持相对的生机和活力。
  我们不能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体,仿佛语体是某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的,我国古代有所谓“建安体”、“齐梁体”,现代有所谓“文革体”的提法。这里的“体”指的都不是语体。“建安体”是指建安时期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等为代表的一种文风。它反映了汉魏之际的动乱生活中慷慨激昂、刚健爽朗的气概。“齐梁体”是南朝齐梁时出现的一种诗风。它讲究声律,崇尚对仗,词藻铺厉而内容贫乏,流荡着浮薄轻靡的情趣。至于“文革体”更是在特定时代主导整个话语表达内容和方法的充满“假、大、空”的恶劣文风。以上这些,一般都是放到文风的范畴去分析研究的。它们是某一个时代的表达风气,可以“风行一时”,但都不是“语体”。
  语体又是社会的产物。语体的历史性与社会性是分不开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语体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它是在社会中产生,在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强调语体的社会性,还因为语体不可能是某个人的“创造”,它是千百万人长期经营劳作的成果。只有靠全社会的参加才能为全社会所认识和掌握,才能为全社会所运用,成为联系交流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工具。
  有人曾认为语体可以分析到个人,其实那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是的,我国古代有所谓“元白体”、“柳宗元体”等。这里的“体”指的也不是语体,而是他们的作品中所创造出来的“风格”。“元白体”又称“元和体”,是指唐代元和年间,元稹和白居易在新乐府等诗歌中所创造的平易通俗,明快晓畅的独特格调。“柳宗元体”又称“柳子厚体”,指的是柳宗元诗歌简劲刻峭,漫丽精深,外枯中膏,似淡实美的风格。而且这些风格也是会不断变化的,所谓一个优秀的作家有“多副笔墨”,可是语体却是相对稳态的结构体系,变化是缓慢的、局部的。
  语体也是语言运用的产物。全社会长时期所创造的语体是在语言运用中实现的。语言的运用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繁复的过程。远古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十分单调,语言运用也不可能丰富多彩。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特别是文字的创造和完善,更加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际,促进了人们之间行为的协调和自觉协调的意识,促进了人们之间组织和生产的日趋科学和精密。从上古到近现代,随着工商业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公务、商贸、文艺、科技、记事、宣导等领域就应运而生了。交际领域的纷繁带来了人们行为领域的多样化,这就必然形成语言功能的分化。
  这种语言功能上的分化,除了新词新义的大量创造,新的句式和结构方式的不断涌现,新的修辞方式和新的章法的演绎和丰富之外,关键的是不同色彩语言运用的明晰化和稳态化。说直接一点,语言功能的分化都集中反映在色彩上,而色彩的分化和凝固才使不同语体得以产生和建立。必须强调,我们所运用的言语,从词语、句子到篇章,除了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外,还有一个经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东西——色彩。正是由于色彩的绚丽多彩,语言运用才姿态各异,才能形成不同的表达体系。没有色彩,就没有语言的功能分化,也就没有语体。正因为有了色彩上的差异,语体的体系才能建立,才能分出语体的专用成分和通用成分。在专用成分中,才能分出不同语体的语体词、语体句、语体辞格和语体章法。抓住色彩这个中枢,语体就成为一个可分析的物质体系,就可以从所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空灵”“玄妙”世界转人可操作的、可分析的、可量化的、可形式化的物质形式。
  语体是全民族成员长期集体创造的成果,使用的是通行于全民族的共同语,它不同于方言之类的地域变体,也不同于社区或社团语言之类的社会变体。语体是经过提炼的语言表达体系,是一种客观存在形式。它独立于人们具体的言语成品之外,又密切指导着具体言语成品的组织和运用。因此,语体一旦形成,它对于整个民族成员的语言运用的规范作用是相当显著的,有制约甚至指导意义的。
  
  三
  
  规范,一般说来是一种准则和标准。语体规范首先应体现在语体系统所形成的一套准则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