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试谈语体的规范问题

作者:袁 晖

相当丰富的内容。辞书体的规范可做的工作很多。例如,语文词典每个词条一般都包括词目、注音、词性、释义、例证等。在这个结构体系中,词性、释义和例证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如果在编写中,出现了不一致或不连贯的地方,就需要加以规范。例如:
  (6)a)满腔 (动)充满心中:~热情/怒火~/~的热血已经沸腾。
  b)满腔 ①(名)整个心胸:~热忱/一怒火。②(动)充满心中:怒火~。
  这是两本语文工具书对“满腔”一词的表述。a)例把“满腔”确定为动词,释义为“充满心中”。但一、三两个例证“~热情”“~的热血已经沸腾”中的“满腔”解释成动词“充满心中”就比较牵强。比如“对人民满腔热情”、“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这里的“满腔”就不能说成“充满心中”。同样“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说成“充满心中的热血已经沸腾”也没有理解成“整个心胸的热血已经沸腾”顺当。比较起来b例的分别处理就比较恰当。所以,释义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标示词性,要与例证中的词语的语法功能相一致。释义、功能和例证的一致性,也应该是辞书体的一项基本准则。再如:
  (7)板 不灵活,少变化:呆~/表情太~/~起面孔。
  (8)拜 旧时一种表示教意的礼节:叩~/跪~/躬身下一。
  (9)周年 (名)满一年:~纪念/建国五十~。
  例(7)释义传递的信息是形容词义,但第三个例证用的是动词义。何况“板起面孔”的“板”不是“不灵活,少变化”,而是“不高兴,生气”的意思。例(8)的释义传递的是名词义的信息,例证中的“拜”则全是动词义,例证和释义完全不配套。例(9)词目确定是名词,例证也是名词义,但却用了动词义的释义方式“满一年”。这样就必须在释义或例证上加以修正和调整。
  在辞书中,还有一种经常见到的释义与例证不合的情况,主要是释义和例证在意义上不合卯,甚至完全脱节。例如:
  (10)收 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复/~税/没~/~归国有。
  (11)测量 用仪器确定空问、时间、温度、速度等有关数值:~船/~血压/~珠峰高度/跟踪
  例(10)的释义中的“自己”,一般都是用来指“个人”的,而例证中“收”的主体大都不是指某个个体的收取和要回,而是指的行政执法单位的征收(如“收税”、“没收”、“收归国有”),甚至国家主权的恢复(“收复”)。这个与例证不一致的释义,就应该修改。例(11)中的4个例证,大都没有表示“空间、时间、温度、速度等有关数值”,可以通过更换或补充例证使其符合释义的内容。
  辞书体的规范还表现在字词义项的分合上。在字词意义发展的过程中,不少单义字词走向多义化,产生了大量的多义字词。在辞书编纂中,就要如实地反映字词的多义状况。义项的划分是词义分化的具体体现。但是有的词目义项的划分或严或宽,或把本来词义明显不同的义项合为一体,或把本来是一个意义的义项分割成两个义项,这不仅有碍于辞书体的规范,也不利于读者查考。如:
  (12)惹 ①招引;引起(不好的事情):事/~祸/~麻烦。②(言语、行动)触动对方:不要把他~翻了/这人脾气大,不好~。③(人或事物的特点)引起爱憎等的反应:~人注意/~人讨厌/一句话把大家~得哈哈大笑。
  (13)声 发出声音;宣布;陈述:~明/不~不响/东击西。
  例(12)“惹”的三个义项,都是动词义,都表示“引起”的意思,区别性特征不明显,可以适当合并。例(13)“声”的释义“发出声音;宣布;陈述”的三个意思,差异性较大,应该把这些义项适当分立。
  上面我们以辞书体为重点,就辞书体与论著体的不同语体的成分以及辞书体内部语体成分组织安排的几种情况,试着分析了语体规范的内容和方法,是否合理有用,实在心里没底,现在不揣谫陋拿出来,希望能得到点拨和指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