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理性思考

作者:聂桂兰 张霭云




  提要 在教育过程中,语言始终是最重要的工具。有关语言暴力的话题,最近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语言暴力现象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让语言暴力远离学生,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营造纯洁干净的环境。
  关键词 教师 语言暴力 心理伤害 尊重
  
  培根有句名言:“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教育来修剪。这种修剪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小要伤害学生”。可惜,教师伤害学生的现象却依然时有发生,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语言伤害,也就是“教师语言暴力”。“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在全国范围的小学生中开展的专项调查显示。“语言伤害”以81.45%的得票率,高居榜首!
  
  1.什么是“教师语言暴力”
  
  所谓“暴力”,首先,是一种可以伤及身体,让受害者遭受皮肉之苦的行为。其次,又是一种伤及情感、自尊的行为。进而还可能是一种摧残人的心灵的行为。
  而所谓“语言暴力”,是指用语言实施的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它可以产生于任何关系群体。在不同的关系群体中,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和承受者各不相同。语言暴力表面上看起来受害者的身体没有受到伤害,而实际上这种暴力是直接伤害人的情感、自尊和心灵致使受害者承受巨大的心理痛苦。这种伤害对人的危害程度与身体伤害是可能产生同等后果,最坏的结果会危及人的生命。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的命运,最终因四婶一句“祥林嫂,你放着吧”而发生了变化。祥林嫂由于这句话而绝望。终日魂不守舍,最后无法劳动,靠乞讨度日,悲惨地死于风雪中。
  教师语言暴力属于语言暴力中的一种,关于什么是教师语言暴力,认识往往比较简单,一般侧重于指教师在批评学生时,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学生横加指责、冷嘲热讽的行为。事实上,教师语言暴力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涉及的范围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认为,所谓教师语言暴力,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精神造成实质性伤害的教师言语行为。
  教师语言暴力与其他关系群体中产生的语言暴力比较起来有着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师生关系框架之中,一般而言实施语言暴力的是教师,承受语言暴力的是学生。第二,教师是成年人,而学生大多是未成年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控制把握事态发展的地位,是解决问题的主动方,属于强势群体,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属于弱势群体,非常容易受到各种伤害;第三,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学生是处于身心发育期,他们迫切地需要教师的扶持和帮助,就像花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任何一点微小的伤害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成长。
  由此可见,在师生关系框架中实施的语言暴力具有一般语言暴力的特点及危害性,但是在其他关系群体中不成为语言暴力的言语行为在这一特殊框架中,也有可能成为语言暴力。这样,教师语言暴力的特殊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2.教师语言暴力的类型
  
  由于教育教学活动本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学生作为个体有着各自的独特性,这些都导致教师语言暴力有着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是有意识地辱骂,诸如:“你爸妈近亲结婚啊”、“你有没有脑子”、“怎么这么笨”等等,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语言暴力。带有辱骂性质的言语直接成了教师的教育工具,教师希望通过言语行为给学生施加压力,希望他们在受到打击之后有所醒悟。
  第二类是无意识的口头禅,“这学生无药可救了”、“我管不了你了”,有时教师并非故意要伤害学生。而是在使用了非暴力教育方法的同时,在自己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用之下,用言语行为表现出来的带有个人情绪化的话语。
  第三类是批评过度,所谓批评过度是指针对所批评的人和事实施了超过一定限度的批评。它具体包括几种情形,首先,教师对同一件事情批评的次数过多,反复揭伤疤,毫无疑问会伤害人f其次,批评时话说得太重,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范围,如:“真是笨得没治了”“天底下还有比你笨的人吗?”。再次,对同一学生过多地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如:“你再学也是那样!”
  第四类是该肯定学生时不予肯定,反而用讽刺、挖苦代替表扬,如:“就你有能耐”“就你们这种水平还想……”,这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语言暴力,表面上看来,前面三种语言暴力都是显性的,而此类语言暴力却是隐性的。它针对的对象往往不是有过错的学生,相反是有了进步,或该鼓励的学生,但是教师说出来的话语却不是学生期待中的话语,这显然也会给他们造成心理伤害。
  现在,教师对学生使用语言暴力,致使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的事时有见诸报端。虽然研究表明,语言暴力因施加对象和个体的差异,其造成的后果也略有不同,但对尚未成年的学生施加语言暴力,其后果将更加严重,也更难以预料。老师对学生施加语言暴力,轻则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害怕老师、丧失自信、自我封闭,挫伤学生的进取心和积极性,对其人格和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害和影响,重者则可能直接导致学生失去理智,做出极端之举如出走甚至自杀。
  
  3.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
  
  语言暴力现象折射出我国学校教育中方方面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既有教师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有教育制度与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3.1 教师话语权失控
  所谓话语权,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力。话语具有客观而强大的力量,它一旦产生,就由不得听话者的意愿,它会如同暴力那样强制性地迫使听话者接受。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拥有主要话语权的优势方,面对学生,教师“话语权优势”得到充分的显现。在教师的个人学识、修养、性格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造成教师对话语权的失控。当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总是强调自己是在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当起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时,很容易简单粗暴地下结论,如:“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
  事实上,对于教师而言,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不可以说,不仅要受到教育制度的制约,还要受到法律制度、社会规范的制约。后现代哲学家福柯在《关于语言的话语》中这样论述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他说:“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立刻就会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法律中明确的看到对教师行为包括语言的一些限制性规定。
  
  3.2 教师心理压力过大
  教师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持续紧张的脑力劳动,需要高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们选择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他们不得不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真性情,从而造成心理状况的失调。加上在教育改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