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仿拟造词法的外部理据

作者:徐国珍

词。诸如仿“白领”“蓝领”拟出的“黑领”“粉领”“金领”等等。
  注重“意合”的语言心理,也使接受者对新出现的仿词表现出了极强的解读能力:面对一个个看似超常规、反规范的新词,接受者们以重领悟不重推理求证的思维特点,很自然地撇开对其形式的“计较”而专注于对其“自由粒子”的意义组合,从而顺利地解读出其中所蕴含的语义内核。显然,这种接受效果也有力地推动了仿拟造词法的实施。
  与此同时,人类的“完形”心理也有效地促成了仿拟造词法的实施。
  所谓“完形”,又称“完形趋向律”,是指人的一种“只要主要条件允许的话,心理的组织作用总是力趋于完善”的心理规则。完形心理学(一译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和动物有一种先天的‘完形’。我们通过感官感知的都是一些整个的‘形’或‘式样’,……如果环境发生变化,使有机体的行为碰到了困难,……那么这个‘形’上就出现了‘缺陷’或者‘缺口’。但是,人脑有一种先天的弥补缺陷的‘完形’的能力。一旦‘缺口’填补,完形就出现了,问题就解决了。”
  应该承认,凡运用仿拟法造出来的词,都存在着“违反词语搭配常规”的缺陷,然而,正是在完形心理的作用下,接受者往往会对其中有悖于常态的缺陷加以忽略或作出弥补,使之完形,从而实现词语的交际功能。如看到“股友”“钓友”“网友”等词,接受者很快会在本体“x+友”结构的暗示下,通过完形,实现了对该词的接受。
  
  2.社会语用理据
  
  仿拟造词法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种种社会文化语用因素既对仿拟造词行为构成某些制约,同时也为仿似造词提供了重要的理据。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
  
  2.1 “空位”与占位
  语言作为一种不自足的现象,它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憾,如人们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指出的“空位”(或称“空符号”、“缺环”)现象。诸如“老师的丈夫”——“师夫”(?);“老师的老师”——“师爷”(?);“男性的婚姻介绍人”——“媒公”(?)……
  言语社会中存在着的这些大量的“空位”现象,除了一部分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之外。更多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新产生的。如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家中的田地、牲畜需要有人代为耕种和喂养;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家庭中的老人需要有人代为照顾……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一类专门解决这种问题的人或机构,而对这些新事物、新现象该如何称说?语言社会中现有的词汇仓库显然捉襟见肘、“库”中羞涩。面对不断出现的空位,面对“供不应求”、频频告急的词汇仓库,如何运用快捷有效的方法来生成新词就成了言语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是仿拟造词法得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
  如:针对上述现象,人们很快仿照“托儿所”一词造出了“托田所”“托牛所”“托老所”等词,满足了社会用语的需要。又如前几年在网络上展开了一场中美黑客大战,于是,仿“黑客”而拟就的“红客”一词很是“红”了一阵子,而此后又根据新出现的现象仿出了“闪客”“拼客”等词。其他如“聘任制、定期制、二部制、两段制、夏时制、分餐制、AA制、双轨制、筛选制”等等新词,都是针对当代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而拟就的。总之,正是这些“空位”现象,构成了仿拟造词法强大的社会基础、也构成了仿拟造词法得以生成的重要的语用理据。
  也正是因此,鲁先生在上述的同一文中又写道:“《新华新词语词典》(2003年版)的第285页就收了“生物入侵”这个新词儿,……我主张语言科学应该吸纳“语言入侵”,以前论到语言(方言)彼此之间的关系。使用的是“接触”、“交流”、“影响”这些词儿。而因战争等重大原因导致的成规模的语言迁徙没有为之创立特有的词儿,如今应该模仿“生物入侵”,创造一个“语言入侵”,这是合情合理的,我呼吁语言学界接纳它。”鲁先生的这一呼吁显然是有道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仿拟法所造出的词并非是凭空生成的,它们其实原先就已存在,只不过是以休眠的状态潜藏在言语世界的底层而已。正如语言学界的“冰山理论”所说,语言世界就像一座大冰山,显性的词语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而更大量的待显词语则正像潜藏在水底的巨大冰山的底座。因此,更准确地说,“空位”现象其实只是一种“隐位”现象,即待显的词语“隐”藏在了言语系统的底层;外部的语用条件一旦成熟,它们就会被唤醒、被激活、就会由潜性状态变成显性状态。而仿拟造词法则正是它们由潜变显的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例如,国内的贸易活动人们司空见惯,并没想到要给它一个特定的称谓。但随着对外贸易的日趋红火,“外贸”一词产生了,这一新的语用环境迅速激活了潜伏在言语系统底层的待显词语,于是,借助仿拟造词法,与之相对应的“内贸”一词很快应运而生了。不难推测,随着社会语用条件的发展变化,语言社会中不仅已经有了“托老所”“托牛所”“托田所”等新词语。而“托狗所”“托猫所”“托宠物所”等新词恐怕也很快会由潜变显、成为“托x所”族的新成员呢。
  不过,尽管“空位”现象为仿拟造词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构成了其坚实的语用理据,但这并不意味着仿拟法在造词上的充分自由。事实上,人们在运用仿拟法将某个“词”由“隐位”变成“显位”的过程中,显然还受着“占位”(Pre-enption)原则的制约:因为词汇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成员的排列、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有特定的序列和要求的,因此,当一个潜词准备显化时,如果在此之前已经有别的成员占据了它的这一位置,则这个新词就将很难显化。仿拟造词行为同样也受到这一原则的制约,如根据“x友”的造词框架,“教师之间结交的朋友”应该仿为“教友”,但由于汉语的词汇系统中已经有了“教友”(同一教派的朋友)一词,因此,表示“教师之间结交的朋友”的“教友”一仿词就被“封杀”了。
  上述“空位”和“占位”之间的关系显示了仿拟造词法语用理据的复杂性。
  
  2.2 “经济”与“约定”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人作为一种生命体,无法突破的一个局限性就是人的生命有限,大脑的记忆容量更有限。因此。人在创造、运用语言的同时,总是在不断地努力推动语言向简约化方向发展,并将此作为语言发展的一条原则,这就是被称为“语言运转基本原理”的“语言经济原则”。马尔内丁曾对人类对语言的这项改造作过非常具体形象的描述,他指出,“言语活动中存在着从内部促使语言运动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归结为人的交际和表达的需要与人在生理上(体力上)和精神上(智力上)的自然惰性之间的基本冲突。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展、变化,促使人们采用更多、更新、更复杂、更具有特定作用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