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
作者:方 梅
关键词 语体特征 句法结构 语法演变
一、语体特征
语体是决定语句结构和语篇结构的基本类别,语体的差异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文献中有关语体的讨论有文体角度(如陈望道,1979)、风格角度(如林裕文,1957)、言语行为角度(如刘大为,1994)以及文本功能角度(如袁晖、李熙宗,2005)等。陶红印(1999)的分析基于英国语言学家McCarthy和Carter的思想,将“传媒”和“方式”作为两个基本纬度,用来考察各类语体。
所谓传媒指信息传递所凭借的媒介或者工具。因传媒的有无,可以将交际形式区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直接交际是交际双方直接的交流,口耳相传,没有媒体介入。直接交际对言谈现场提供的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如肢体语言、眼神、表情等)依赖较强。间接交际是交际双方间接的交流,有媒体介入。媒介不同(如:文字、影像等),语篇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书面语有媒体介入,是通过书写和阅读的问接交际。
从方式角度,即时性和交互性是两个重要的维度。即时交际对现场信息及参与者共有知识的依赖性强,非即时对现场信息及参与者共有知识的依赖性弱。交互式对交际参与者的反馈具有依赖性,非交互式对交际参与者的反馈较少或不具有依赖性。
但是并非说出来的话就都是口语,相同的媒介有可能因方式不同导致语篇呈现出不同面貌。在正式的场合(比如演讲)说出来的话更接近书面语,而书面阅读的文本也有差别,有些以书面为媒介的语篇,其表达方式是接近日常生活的(如报纸的某些事件报道)。
此外,“方式”也表现为计划程度的差异,有准备的言谈与无准备的言谈在语句面貌上差异也很大。有准备的言谈中,话语组织的功能词(如话语标记)使用相对较少,而无准备的言谈中会大量使用话语标记(参看方梅,2000)。
我们认为,如果关注语篇的语法面貌,与传媒和方式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因素是功能类型。着眼于功能类型,叙事语篇与非叙事语篇的差异是基本的差异。叙事语篇的宏观结构依靠时间顺序来支撑。例如:
(1)扎蝴蝶结的小姑娘找到了目标,把手绢轻轻地放在一个小个子的姑娘身后,又装作若元其事的样子走了几步,然后猛跑起来。[有时间词语]
(2)一张对折的钞票躺在人行道上。一个人弯腰去捡钞票。噌——,钞票飞进了一家店铺的门里。一个胖胖的孩子坐在门背后。他把钞票丢在人行道上,钞票上拴了一根黑线……胖孩子满脸是
狡猾的笑容。(汪曾祺《钓人的孩子》,转引自刘乐宁2005)[无时问词语]这类语篇的默认语序是时间顺序原则(参看戴浩一,1985等),以及从句在前,主句在后的原则(参看陈平,1987)。叙事语篇中,叙述者(言者或写作者)讲述连续的事件,随着事件在时空中展开,总有叙述主线和叙述的主要对象——行为主体。
非叙事语篇与事件无关,属于说明性语篇。具体而言可以再分作下面几类:
1)程序:回答“怎样做”。如:菜谱、说明书。
(3)将甜面酱、辣豆酱炒香,加高汤、糖、味精炒匀,倒入肉片、青椒一起炒拌,起锅前加入青蒜即可。
这类语篇所述内容的推进方式是程序性连接而不是逻辑性连接,说明顺序以程序的阶段性为基础。
2)描述:言谈体现空间关系。
(4)干枝梅主干弯曲、枝杈稍长,浑身长满了针一样的小刺,枝杈上长满椭圆形淡绿色的小叶。
(5)进了房间,一眼就可以看到一张宽大的沙发床,床头边有一个精致的小茶几,紧靠窗台的是一张大桌子。衣柜安放在左面墙角。
这类语篇所述内容的推进方式不是逻辑性连接也不是程序性连接,而属于叙述性连接。这类语篇的默认的语序是视线所及的观察顺序。(可参看廖秋忠,1988)
3)评论:说明“为什么”。
(6)(我觉得,吸毒的人实际上是很浪漫的,而且是有很深层次的浪漫色彩。)他们想说实话,同时又不想面对麻烦,所以一走了之。而吸毒是最简单的态度,是一种潇洒。它的意思是,我不喜欢你,但我不跟你们针锋相对,不跟你吵架,我只是半颓废着,但是我诚实。
这类语篇所述内容属于逻辑性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非叙事语体与事件无关,因而行为主体不是语篇的重要因素。总之,不同语体的面貌是由“传媒”和“方式”和“功能类型”进行多重组配的结果,我们更关注语体特征的句法表现,也就是,哪些特征有可能导致哪些句法后果。更进一步说,我们关心语用动因对句法的塑造。
二、句法的语体动因
语体的差异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基于“传媒”、“方式”和“功能类型”可以大致区分语句面貌相异的语篇。如果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语篇的句法特征,则涉及一些基本的概念表达范畴。
兰内克(Longacre,1983)在《篇章的语法》一书中根据有无时间连续性(temporal succes-sion)和是否关注动作主体(agent orientation)这两个标准把语体分为叙事(narration)、操作指南(procedural discourse)、行为言谈(behavioral discourse)、说明(expository discourse)四类。
典型的叙事语体具有时间连续性,关注动作的主体;操作语体具有时间连续性,但是不关注动作的主体;行为言谈不具有时间连续性,但是关注动作的主体;而说明语体既不具有时间连续性,也不关注动作的主体。
我们认为,从“时间连续性”和“动作主体”这两个角度有助于观察不同语体的句法特征,有助于对一些语法现象的动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2.1 中性语态
陶红印(2007)关于操作语体动词论元结构的实现及语用原则的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操作语体具有时间连续性,但是不关注动作主体。陶文发现,操作语体的这一特征决定了操作语体句子的语法面貌,即:1)以单论元为主;2)语句施事的及物性普遍受到抑制;3)凸显及物动词的受事。例如:
(7)夏季,毛,p擦汗的次数多,即使天天洗涤;也难免粘乎乎的,并有汗臭味。
(8)毛皮衣最怕水,水洗后会使皮板走硝,变硬断裂。
如果离开具体的语体环境,“擦汗”和“怕”最容易使人想到的主体是“人”,因为指人名词或有生命事物名词常常在句子中扮演施事,这是一种无标记现象。但是在操作语体里,受事和与受事相关的系事是主语或话题。由于受事得到彰显,施事受到抑制,受事所指被赋予了施事的色彩。“毛巾”、“毛皮衣”成为主体,被抬到了典型施事的位置。由此形成了无人称的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