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体动因对句法的塑造

作者:方 梅

也就是“中性语态”(middle voice)。
  陶文讨论的这类现象,正好说明了所谓的中性语态产生的机制,也就是“不关注行为主体”,揭示出“中性语态”的形成机制。陶文的研究也说明,任何语法关系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去理解,也只有放到具体语体中才能理解它形成的动因。
  
  2.2 施事宾语句
  施事宾语句是颇受语法学界关注的句类,对这类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写和说明(参看范晓,1989;张伯江,1989;任鹰,2005等)。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特征就是动作行为的主体在动词之后。多数施事宾语含有数词,如(9)(10);有些虽然行为主体没有数量词修饰,但是动词前却有表示限量的副词,如(11)。下面的例子引自易洪川(1997):
  (9)A:书都领了吧?B:领了十几个人
  (10)注意加衣服,隔壁感冒了好几个人
  (11)报评教学奖的还有几个,科研奖不行,只报了王老师
  我们知道,行为主体的无标记位置是主语,而主语是相对于谓语而言的,主语和宾语并不是在同一个语法层级上的。将主体放到宾位,实际上是语法上的降级处理。施事宾语句的施事与身处主语位置的施事相比已经不是典型的施事(参看任鹰,2005),我们对此的解释是,施事置于宾语位置,功能在于弱化行为主体。这个特点,决定了施事宾语句无法用“没”否定。同时,它也不同于“易位”,无法恢复为施事主语句。它的核心特征是,既不关注时间连续性,也不关注动作主体。施事宾语句的功能在于“表量”,是说明性语句,而不是叙述性语句。所以,施事宾语句总有量化成分共现,而且只用于对话,不用于叙事。
  我们知道,叙事体一般较少涉及互动交际,作为一个事件,时间连续性和动作行为的主体是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叙事语篇具过程性、事件性特征。相对而言,对话语体是在交换信息和观点,而不是说出事件的过程。因而对话语篇的时间连续性不强,动作主体特征也因谈论内容而异,现场性和评论性更为突出。这就是为什么施事宾语句只用于对话、不用于叙事语体的理据。
  
  2.3 时体标记的缺省
  新闻报道是以事件为核心的叙事语体。在这种语体中,时间连续性和动作主体是支撑整个语篇的核心。不过,尹世超(2000)《报道性标题中罕用“了”》发现,新闻报道的标题却罕用时体标记。下面的例子,正文中的时体标记在标题中都不出现。例如:
  (12)标题:乔石向甘地基献花圈
   正文: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委员长乔石夸天上午向甘地墓献了花圈。
  (13)标题:中国男篮结束集训
  正文:中国男篮今天圆满结束了在柳州为期40天的集训。
  时体标记都是表现事件过程的,是叙事语体的表达方式。标题中不用时体标记是去掉了叙事语体的过程表现形式。过程结构缺省,说明这类结构凸显动作主体,但不关注时间连续性。这符合标题的特性——全文的话题。标题所具备的很多语法特点(可参看尹世超,2001),实际都与弱化时间连续性相关。
  
  2.4 关系从句
  叙述事件的时候,对过程的描述是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的,时间的改换往往带来场景和人物的变换。因此,时间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其他因素。而对话语体是在交换信息和观点。对话语篇的谈话重心是当前彼此关心的事物,而不是一个事件的过程。自然,对话中时间因素的重要性退居次要地位。
  以关系从句为例,陶红印(2002)、方梅和宋贞花(2004)同样是针对口语关系从句的研究,都是取样于无准备的自然口语的转写材料,都是采取对关系从句的分布作穷尽统计的方法,但是得出的结果却很不相同。
  首先,陶文发现,叙事体中出现最多的关系从句是表示时间的,其次是指人的,再次是指物的。因为叙事篇章中时间从句的作用是标志情节转移,而叙述中情节转移是最重要的,所以表示时间的从句出现得最多;方、宋文则发现,对话体口语中出现最多的关系从句首先是指物功能的,其次才是指时间和指人的。因为叙事语体的过程性和事件性决定了指时间类关系从句使用频率高,而对话语体的现场性和评论性特征决定了时间类从句不是高频用法。
  第二,陶文指出叙事语体中,关系从句主要功能是追踪,特别是长距离回指,通过一个已知的行为来限定所指对象,增加核心名词所指对象的可辨识性。也就是说,整个名词短语用来表现一个旧信息,如(14)。方、宋则发现,对话体中,关系从句的首要功能是命名,也就是说,整个名词短语未必指称一个已经谈到过的人物,而是提供一个新信息,如(15)。
  (14)然后,那个小孩子很感谢这三个人——这三个小孩子。所以,还他帽子的时候,他就给那
  ——小孩子——给那个[还他帽子的]小弦子三个芭乐。
  那个芭乐树下已经放了两——两篓那个——[已经摘好的]芭乐。
  (15)现在我们听听咱们电视机前跟我们一起看节目的观众他们的观点是怎么样的。
  这种对比研究揭示出了关系从旬的篇章功能和语义表达功能会因语体差异而有不同侧重,口语对话有别于叙事的种种特点,也是现场性和评论性的语体属性使然。
  
  三、语体因素在语法演变中的作用
  
  3.1 类推现象
  演变是渐进的。一种语法形式产生之初,往往发生在特定的句法环境和特定的语体当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动宾式的类推,即,将大量的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用作及物动词。这类用法广泛用于广告、标语、题词。
  下面的例子(16)至(21)引自吴锡根(1999)。
  (16)立足上海,服务全国。
  (17)利用独特优势,服务经济建设。(《人民日报》,1994-6-19)
  (18)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邓小平为(经济参考)的题词》)
  (19)包灵孕宝营养液,健康两代人。/凤凰进我家,洁净我全家。/洁诺牙膏,抗菌防蛀,强健牙齿。(广告)
  这类用法见于文章标题,与正文的叙述形成对照:
  (20)标题:氢燃料飞机可望翱翔蓝天
  正文:科学家预计,2010年之后新一代客机将翱翔于蓝天。(《光明日报》,1994-8-29)
  (21)标题:浙江女足无缘全运会决赛
  正文:浙江女子足球队以0:1负于东道主山西队,基本上与决赛无缘。(《浙江日报》,1997-5-24)
  我们知道,动词居于介词短语之后的时候,“介词x”表示在动作作用之下,事物达到的终点。而终点总是在行动之后才会到达。动词居于介词短语之前,“介词x”表示动作的预定目标,而目标总是在行动之前设定的(参看沈家煊,1999)。介词的使用无论在动词前还是之后,都是表现事件过程的。可以说,这是叙事语体的表达方式。而广告、标题中不用介词结构,是去掉了叙事语体的过程表现形式,因为标题不需要体现事件过程结构。这个现象与上文谈到的标题中缺省时体成分出于相同的动因。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