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公文语体语言中的修辞格探析
作者:郭其智 袁 晖
关键词 公文语体语言 修辞格 运用
修辞格的使用能使语言表达有力和动人,形成语言流畅和谐、酣畅淋漓、生动感人的效果。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指出,修辞格在内容上富有体验性、具体性,在形式上,注意利用语辞的形、音、义,要求有力和动人。
公文语体语言中是否使用修辞格?这个问题颇使一些人感到困惑。某些公文写作的书,认为公文语言以明确、通顺、平实、稳密为标准,要不用或少用修辞格。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公文为了语意显豁,简约明理,增强情趣等表达效果,经常使用一些特定的辞格,本文拟从语用的角度对公文中的常用辞格作一探讨。
一、加强语势类
公文为了加强语势,造成一泻千里、理充气壮、使人震撼的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排比、层递、顶真、回环、设问、引用等辞格。
(一)排比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并列语句把相关的意思连续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手法。公文中的排比常常要重复一些词语,这些词语可以称为“提纲词语”或“提挈语”,而不是“反复”。公文中的排比结构不要求相同,字数也不要求相等,而追求一种全面充分、酣畅淋漓的表达效果。
(1)有的机关干部做买卖,成立各种形式的公司,买空卖空;有的任意涨价,扰乱市场,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有的搞突击提级提职,扰乱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有的做表面文章,弄虚作假,搞浮夸,欺上瞒下;有的制发服装成风,违反财经纪律等等。(《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坚决纠正新形势下出现的不正之风的通知》)
(2)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李鹏《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公报》1994年第6号195页
例(1)中用提纲语“有的……”、“有的……”,把不正之风的表现一一列举出来;例(2)则用了四个结构相似、语义相关的句子,形成一种排语的气势,把意思表达得充分全面。宋代陈骥曾指出排比的作用是“壮文势,广文义”。公文中的排比常常通过提纲词语把要表达的内容加以强调,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起到了“广文义”的作用;排比句由于句式整饬、节律和谐;表达时铿锵有力、气势壮美,起到了“壮文势”的作用。
(二)层递
层递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语句,按照事理或情感层层递升或步步递降的关系排列起来。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小类。在公文中,层递常常用来表达一种激昂的情绪,或者步步深入地分析事理。公文中的层递与排比一样,语句不要求那么整饬,分句结构可以有局部的错综。例如:
(3)产品的品种、等级、质量,有国家标准的,按国家标准执行;无国家标准而有部颁标准的,按部颂标准执行;无国家标准和部颂标准的,按地区标准执行;无上述标准的,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农副产品购销合同条例》,《国务院公报》1984年第1号50页)
例(3)在内容上是逐步递降的,但分句的字数不相等,结构也不完全相同。这说明公文中的层递重在说明事理,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次序,而不是看重形式美。
(三)顶真
顶真是把前一语句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句的开头,形成首尾蝉联、递相依存、承接连贯的复句或句群。顶真有按时间先后构成的,有按空间位置移动构成的。公文语体中的顶真句主要是按说理中的推论次序构成的。如:
(4)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顶真句句子之间联系紧密,突出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顶真句环环相扣,音律和谐、语气流畅,具有连绵贯通、层层推进、语势逼人的表达效果,特别适宜在演讲稿或领导报告中使用。
(四)回环
回环是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配合,让前句结尾的词语同后句开头的词语相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公文中的回环常用来表达事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例如:
(5)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泽东《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
(6)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例(5)通过“人”与“我”的关系来论述自卫原则,既通俗易懂又充满着辩证思想。例(6)指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一类回环,在公文中经常见到。又如:“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在前进中调整,在调整中前进”、“人民群众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群众”、“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等等。公文使用回环的辞格,便于揭示事物的内在辩证关系,在相互对照、相互映衬中,使主旨鲜明突出;而且语句活泼有趣,具有一种回环复沓的往复美、音韵美。
(五)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无需对方回答,而由自己答复或由读者去领会。公文语体中的设问在领导讲话以及声明、报告中常用,设问可分为提问和反问两种。例如:
(7)为什么我们对学生闹事问题处理得这么严肃,这么迅速呢?因为中国不能再折腾,不能再动荡。(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216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是不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呢?(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34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例(7)是提问句。提问是一种自己设问自己回答的修辞手法。阐明某个道理,又不用直接论述的方式,而是设下问题,引起对方的思索和注意,后面的答案也就是作者的观点自然而然地就突出了。例(8)是反问句。反问又称“激问”、“诘问”。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充分肯定说话者观点的正确。就文章的气势来说,反问句的锋芒是最为逼人的。它能发人深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六)引用
引用是公文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辞格。为了说明自己的见解,公文中常常引用上级的文件或领导的讲话。引用有明引和暗引两种。
明引是照原文引用,一般打上引号,有的没有用引号,但指出引文的来源和出处。如:
(9)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四个坚决纠正”、“四个加大力度”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专项治理。(温家宝《深化改革健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