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公文语体语言中的修辞格探析
作者:郭其智 袁 晖
专有名称缩略也叫“简称”。例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简称“中共中央”。简称可以分为通用性简称(又称规范化简称)和临时性简称(又称偶发性简称)。通用性简称是人们已经熟悉的,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加以说明的简称。如“全国人大”、“中纪委”等等即是。临时性简称属于偶发性的简称,临时性简称在开始使用时,应先用全称,后用括号加以解释,如:
(2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设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时所辖区域的煤矿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违法行为负有检查和依法壹处的职责。(《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31号18页)
2、语句缩略
公文中有些短语可以缩略。如:文化教育-文教,高等教育-高教,工厂矿山-厂矿。工业农业-工农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六大等等。这些是名词性缩略语。
有些是非名词性缩略语。如:调查研究-调研,环境保护-环保,贩卖毒品-贩毒,支援边疆地区-支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打假,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农转非。
公文中有些复杂的句子可以缩略。如: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可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缩略为“一国两制”。十三大提出的现代化建设战略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战略缩略为“三步走”。
公文的内容需要化为亿万人民的行动,因此常将复杂的事理概括缩略为言简意赅的词语或句子。恩格斯说;“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公文中的缩略句在公文中起提纲挈领和画龙点睛的作用,容易为群众接受,便于在群众中流行,从而成为群众的行动纲领。
三、增加情趣类
公文为了增添话语的情趣,突出语意,造成生动活泼、耳目一新的表达效果,常常使用比喻、比拟、映衬、同异、换算等辞格。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利用一事物来说明有相似之处的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公文中的比喻重在说明,而不是重在感染。常常是为了形象生动地说明道理,增添理趣。例如:
(21)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探究建立“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和许可管理、监督机制。(《国务院2005年工作要点》,《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14号11页)
“一个窗口对外”是比喻物,这儿隐去了被比喻物,即一揽子的审批和许可管理监督机制,是借喻。比喻物是办理手续常见的“窗口”,形象贴切而便于理解。常见的还有“上一个台阶”、“两条腿走路”、“条条块块”、“解剖麻雀”等,都是采用了现成的比喻物。有时候比喻物固定下来,发展为带有比喻义的词语。如:“开绿灯”、“走后门”、“老黄牛”、“大锅饭”、“一刀切”、“保护伞”、“踢皮球”等,都是公文中用比喻创造出的新的词语。
(二)比拟
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拟人是把物拟成人;拟物是把人拟成物,或把此物拟成彼物。公文常常采用拟人手法。如:
(22)很多工程设施超龄服役,带病运行。(水利电力部《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工作的报告》,《国务院公报》1985年第32号1080页)
类似的还有给干部队伍“输血”、“造血”,为企业“松绑”,机构“消肿”,“内部消化”,公文“旅行”,经济“疲软”,部件“老化”等等。
有时候也用拟物。如:
(2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情况的具体形式,使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生根,开花,结果。(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里把承包责任制比拟为植物。类似的有对小集团“掺沙子”,对同志“和风细雨”等。
公文中的比拟一般是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描述;一般多用比拟造词,而较少大段用比拟句;一般是动词比拟,而很少用名词、形容词比拟。
(三)映衬
映衬是把两个相对待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相对待的方面放在一起对比,在相互映衬中使事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映衬主要利用反义词语构成,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例如:
(24)宣传廉洁奉公光荣,遵纪守法光荣,贪污受贿可耻,走私盗窃可耻,反对坏人坏事光荣,包庇坏人坏事可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
(25)共产党员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例(24)是异体映衬,把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好坏分明,对比强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即属此类;例(25)是同体映衬,把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描述,对比鲜明突出。
(四)同异
同异是在句子中,故意把语素有同有异的词语组合在相对待的结构中。也有的称为“同素”、“同字”。在通知、报告、领导讲话中经常见到。例如:
(26)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不仅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公报》2005年第24号12页)
例(26)中的“增产”、“增效”、“增收”前面都有一“增”字,属前同后异。类似的还有“现在有极少数青年处于这样的状况:有文凭没文化,有学历没学问”;“不靠优惠靠优质,不搞花招搞花色”。类似的还有“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三水’冲掉了官气、娇气,增添了继续革命的朝气。”
同异辞格的使用增添了语言的趣味,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五)换算
换算是把难识的或需要特别强调的数量,加以形象化地换算,使人们容易接受的一种修辞方法。换算在领导讲话、报告、总结中用得较多。例如:
(27)人口增长的确过快。粗算一下,32年净增4亿多人,几乎是美苏两国人口的总和。平均起来,相当于每年净增一个新疆,每月净增一个地区。每周净增一个县,每天净增一个军,每小时净增一个团,每一分钟净增一个排。(《“过快”的启示》,《光明日报》1981年9月10日)
例(27)用比较法和平均法,把人口的增长平均到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分。数字经过换算以后,具体形象可感,对于理解和把握一些抽象的数字,是非常有帮助的。
公文运用的辞格并不仅仅以上这些,像析词、别解、转类、仿词等等也常见到。公文所用的辞格与公文语言的庄重、质朴、明快、平实风格是统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理,而不是为了形象地感染;为了简洁地说明,而不是具体地描述;为了增进读者的理解。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公文是一种实效性很强的文书,担负着治国理政、处理公务的重任,有着独特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我们应当研究怎样把公文写得好些,使之易于理解,便于实施。张志公先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那么公文语体语言应选择什么样的辞格去表现,无疑是学术界、首先是公文写作者应探讨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