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对比修辞研究发展四十年综述

作者:穆从军




  摘要 本文主要从修辞模式、作者一读者责任、文类分析和批判对比修辞四个方面综述四十年来国内外对比修辞研究的发展概况,评述应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对对比修辞研究的影响,并指出时比修辞研究中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说明对比修辞研究对第二语言写作及教学、英语多元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对比修辞研究 第二语言写作 综述
  
  一、引言
  
  对比修辞(contrastive Rhetoric)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跨学科研究分支,它和修辞学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它们之间既关系相通,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在讨论对比修辞的时候,势必要先梳理一下它和修辞学之间的关系。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仅西方修辞学按历史时期就分为古典修辞学、中世纪修辞学、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新古典主义修辞学、19世纪修辞学和现代新修辞学六个主要阶段,横向与其它学科交叉更形成修辞哲学、功能修辞学、认知修辞学、生成修辞学、文体学、会话修辞学等等,不一而足(顾日国,1989;1990),因而,修辞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的含义是有差异的,例如西方古典修辞学和新修辞学就大不同,汉语所言修辞和西方修辞则迥然有异;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作深入探讨。就西方古典修辞而言,它主要适用于那时的演讲,强调论证的逻辑和“劝服”,即通过立论和令人信服的演说来赢得听众,读者和听众是被动的参与者(胡曙中,1992),古典修辞研究的范畴如目的、听众、构思过程、论辩、谋篇和文体风格仍然是当今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Aristotle为代表提出的觅材取材(invention)、布局谋篇(arrangement)、文体风格(style)、演讲技巧(delivery)和记忆(memory)号称“修辞五艺”。后来由于演说的衰退,逻辑和文学批评兴起,古典修辞在18世纪逐渐式弱,修辞五艺中的演讲技巧和记忆逐渐消失,及至新修辞学中就剩下觅材取材、布局谋篇和文体风格三艺。到20世纪中叶由于美国人对写作的重视,修辞再度兴起,即所谓“新修辞学”(New Rhetoric),新修辞强调写作,侧重作文研究,这是对比修辞研究产生的主体背景。在Kaplan(1966)的对比修辞概念中,修辞五艺更缩小为布局谋篇一种,这也是Kaplan理论为人诟病的地方。根据Kaplan(1966)和Connor(1996)对对比修辞所下的定义,它主要探讨人们的第一语言与文化对其运用第二语言写作时所产生的影响问题,并研究如何提高作者的英文写作质量。从Kaplan(1966)年提出对比修辞概念至今,对比修辞研究经历了整整四十年的发展,受到应用语言学、人类文化学、认知心理学、篇章语言学、修辞学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等诸多学科理论的影响,真正形成了一个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门类,有关对比修辞研究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将在下文中详细阐述。
  对比修辞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十分重要的课题,有些问题如跨文化写作技巧的迁移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关对比修辞研究的综述文章在国内外都有不少(如Coe&胡曙中,1989;Leki,1991;林大津,1994;Connor,1996,2002),但这些综述文章大多写的时间比较早,对对比修辞研究的最新发展较少论及,而随着新世纪全球化进展的加快,国际间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者需要跨越交际障碍,理解他国的修辞写作模式,才能更好地相互沟通。因此,本文以对比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即修辞模式、作者一读者责任、文类分析和批判对比修辞四个方面为纲来论述其发展历程,理清对比修辞研究与各个交叉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尝试提出各个课题的研究发展方向,以期推动对比修辞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二、修辞模式
  
  1、以应用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为基础的对比修辞模式研究
  Kaplan(1966)首开先河提出对比修辞概念,他经过对近六百篇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撰写的英语作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使用了不同的修辞模式,并归纳为:英语的直线式模式,东方语言的螺旋式模式,闪族语的平行式模式,俄语的偏离式模式和罗曼语的拐弯式模式。所谓直线式是说段落发展呈主题-例证-结尾直线性展开,其它旁枝末节不包括在内,一般主要有归纳和演绎两种结构。螺旋式是指作者不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迂回阐述(林大津,1994)。平行式模式偏好使用并列结构,两个主题并列同时进行。偏离式模式和拐弯式模式可以允许一定的偏题以及把似乎无必要的东西写入文中。
  Kaplan本人是应用语言学家,对比修辞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问题,即研究如何提高第二语言学生的英文写作质量。这个时期的应用语言学主要受到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比较注重语言的结构和词汇教学,在二语习得研究中主要采用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和错误分析方法(error analysis),后来它们发展成为中介语研究(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因此,对比修辞研究一开始是采用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但它强调段落组织的研究,注重语篇而非词句结构研究,Kaplan(1967:15)把修辞定义为“段落组织方法”。
  这一时期对对比修辞研究产生影响的另一学科就是人类文化学,特别是语言相对论(linguistie rela-tivity),后者认为人们之所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不同则是由于语言提供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人类文化学家EdwardSapir和Beniamin Lee Whorf认为一个人习惯使用的语言结构会影响其思维和做事的方式(Kramsch,1998)。Kaplan正是受此影响提出上述五种不同语言背景的修辞模式,他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使用的书面话语模式不同,这种不同不是语法等表面上的差异,而是指作者在论证命题、连句成段方面的差异,由此Kaplan认为学生的母语修辞或思维模式对其第二语言写作具有负面效应,正是学生的母语文化影响了学生目的语的写作质量,比如他指出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中喜欢用间接方法就是受到古汉语八股文的影响(Kaplan,1966)。
  Kaplan的对比修辞理论一经提出,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支持他的学者(如Seollon,1991;Connor,1996)纷纷论证不同修辞模式的存在,Coe&胡曙中(1989)发现英语族作者用英语写的语篇和中国作者用汉语写的语篇在修辞结构上存在着明显的模式差异,而中国学者用英语写的语篇从修辞结构来分析既不完全象英语族人写的英语语篇,也不完全象中国作者写的汉语语篇。Ostler(1987)发现阿拉伯学生在英语作文中比较多地使用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