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从语体到言语体裁

作者:张会森




  提要 本文首先回顾现代修辞学从巴意(C.Bally)语言(单位)修辞学到语体理论(功能修辞学)再到巴赫金倡导的言语体裁理论(言语修辞学)三段历史发展,强调修辞研究要从语体转向言语体裁。论文阐述了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的要旨及其重大价值,并对国外研究状况作了简介。
  关键词 (功能)语体 言语体裁 巴赫金
  
  一
  
  学界一般认为,作为一门语言学科的现代修辞学(学名为Sfylictics,非Rhetoric),其历史从瑞士语言学家夏尔·巴意(Ch.Bally,1865-1947,国内常译为“巴利”)1908-1909出版的两卷本《法语修辞学概论》(Traite de stylitigue fransaise)算起。如此算来,现代修辞学已有百年历史。巴意是索绪尔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索绪尔的语言学说,建立了语言学的修辞学(与文学的修辞学相对立)。巴意在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的同时,注意到语言符号除了表达理性内容之外,往往还表达情感内容,即情感色彩(巴意用语为“自然效果”,试比较:爱人—妻子—老婆);与此同时,很多语言符号在语言的运用中形成了社会色彩(巴意用语为“联想效果”),即现在通常说的“功能语体色彩”(试比较:马铃薯—土豆—山芋)。这就是说,语言单位具有这种或那种(或兼有)修辞表达价值。巴意的修辞学说为后来语言划分为语体的理论开出了道路。
  20世纪语言学一项重大成就就是语体理论和以语体为中心的功能修辞学的兴起。功能修辞学使修辞学成为“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对语言研究与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一批捷克学者和旅捷的俄罗斯学者组成的“布拉格语言学小组”,在其著名的《提纲》(1929)中,提出对语言进行功能研究:“研究语言要求在每一具体情况下都要考虑语言多种多样的功能和这些功能的体现形式。否则对任何语言的描写,不管是共时的还是历时的,必然会是受到歪曲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虚拟的。正是与这些功能相适应,语言的语音、语法构造和词汇组成相应地变化。”由此,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一种语言由于实现不同的社会功能或用于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可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类别即不同的“语法”。
  布拉格语言学小组的《提纲》为语体学,为功能修辞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4年苏联科学院《语言学问题》杂志开展了修辞学大讨论。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功能语体”(简称“语体”)及其确定原则。这场修辞学大讨论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一年有余),影响之深远,足以使之成为世界修辞学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次讨论不仅对(苏联)本国,而且对国外修辞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我们中国修辞学界50年代就接受了语体理论。综观我国的修辞学教材,或以语体为纲,或增加了语体的篇章。还应提及的是:1985年6月,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了我国首次语体学学术会议,随后出版了这次讨论会的论文选集《语体论》,从此,我国的语体研究逐步向深广发展。
  语体研究、功能修辞学已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但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随着修辞研究的深入,语体学、功能修辞学也日益暴露出它(至少就其现在状态而言)的一些不足或者说缺陷。主要的是:
  1)语体研究和此前的功能修辞学基本囿于语言修辞学范围。为了论证修辞学是一门语言学科,学者们更多地是从纯语言学或狭义语言学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把语体当做“语言”的子系统来看待,忽视了言语属性。50-60年代苏联修辞学领军人物B.B.维诺格拉多夫院士就明确指出,语体研究属于语言修辞学,“语体”是作为整体的语言的“子系统”。(见其名著《修辞学·诗语理论·诗学》)
  2)在研究、确定语体的语言特征时,着眼于语言单位的选择与组织规律,基本停留在“前语篇平面”上,还没有涉及语篇;即或涉及语篇,后者也不过是研究语言单位的辅助手段。而真正研究语言的使用,就要研究言语,研究话语或语篇本身。
  3)修辞学,特别是功能修辞学,在俄语界定位为“研究语言使用”的科学。应该说,由于把语言划分为若干子系统——语体,这样语言使用问题就比最抽象的“语言”具体些了。但是在语体平面上研究语言的使用,只是研究了“可能的可能,潜能的潜能”(俄罗斯学者A.列昂节夫语),语体研究的是语言平面的语言使用规律,过于“抽象和空泛”,不利于对语言具体运用的分析和指导。
  4)以往的功能修辞学主要是在语体(及分语体)平面上做文章。本来语体可以也应该再往下细分,研究B.B.维诺格拉多夫所说的“言语体式”,但是20世纪80年代前这方面鲜有进展。功能语体乃是一种“宏观体”,而“言语体式”则是“微观体”。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宏观体研究,确定了几大基本语体。这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遇到许多难以概括的语体现象。还在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修辞学大讨论时,有的学者,如IO.C.索罗金(1954)就曾说过:功能语体过于概括,在一种功能语体名目下联合着过于多样的言语情景,这样的概括“无助于揭示不同目的,不同交际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中,人们根据言语内容的不同,语言使用上的多样性”。有些学者已经提出要走另一条路,即先搞微观体的研究,由下而上归至宏观体。这样做或能避免“削足适履”,有助于解决语体的“最优化分类”问题。多里宁(1987)说:“应该加强具体研究,在具体的研究中,方法论上更适合的做法不是从‘大’的功能语体出发,而是从比较‘小’的言语体裁,或用B.B.维诺格拉多夫的叫法——言语体式出发。”
  言语体裁或言语体式的研究有助于克服功能语体研究暴露出的上述弱点,使修辞学作为“关于语言运用的科学”的作用更好地体现,更具有指导性,使修辞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例如公文事务语体,从语体是语言的子系统来研究,其语体特征、语言特征都是从多种多样的公文事务文件、文本中概括出来的,人们有了语体层面的知识还不足以保证能够正确地写出这样或那样的文件、文本。比如写章程、证明、写电报、写公函等等,在语言使用上,写法上差别甚殊。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出多种“二次文献”体裁,如文摘、提纲、简述、内容简介等等,虽都是文摘体体式,但语篇组织、用词造句各有不同,绝非“科学语体”这个层面的描写所能解决的。
  
  二
  
  科学总是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又会碰到新问题、新矛盾。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于是科学或学科就得到新的发展。对于研究语言的使用,语体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日益暴露出它的不足。为了走出“瓶颈”,修辞学要从语体理论转入言语修辞学,转入“言语体裁”理论。
  言语修辞学研究的方面和问题很多,本文不拟多谈,这应另文阐述。我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言语的体式,也即著名苏俄语文学家M,巴赫金所提出的“言语体裁”。“言语体裁”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巴赫金就已提出,但那时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是在“功能语体”上,还来不及深入、实际地研究属于功能语体下一级分类的“言语体式”或日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