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

作者:张伯江




  乙:啤酒呀
  甲:燕京啤酒,那听装的,
  乙:哎哟
  甲:是不是我走以前发的,那时候咱们发过,后来我就没拿。
  乙:对对对对对
  甲:就说留这儿喝,那那还能喝吗?绝对不能喝了。
  乙:你说你早说啊,有人帮你喝呀!
  甲:我哪儿知道,不是什么叫我早说,我根本不记得呀,我根本不记得这碴儿了。
  乙:不是可见这个人民群众还是比较自觉的,没人去你那儿翻有什么东西,是吧?
  甲:对对对对对对对对,这点得感谢人民群众雪亮的那个,也不是什么雪亮的。这是一段生活中闲谈的真实记录。可以看出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对对方上一句话所做出的即时的反应,这是言语互动的很好的材料。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只有这种日常聊天的场合才会出现无准备的对话行为,无准备的即时对话也出现在一些相对正式的场合,如谈判等外交场合。以下是截自大学生辩论会自由辩论阶段的一段对话:
  (3)甲:让我们来谈论一个实例好不好?为什么同样是杨柳,在李白的口中就是“风吹柳花满店香”,到了郑谷手里就成了“杨花愁杀渡江人”,这是为什么?请详细解释。
  乙: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审美眼光去审美杨柳,但是杨柳始终是杨柳啊,对方能够说,因为许许
  多多的哲人对月球、对外太空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么银河系就不再美丽了吗?
  甲:杨柳始终是杨柳,有没有说过杨柳的美始终是杨柳的美呢?对方辩友你论证的是客观存在,
  还是客观的美呢?
  乙:所以呀,就算我们没有人去认识杨柳的美,但是杨柳的美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吗?
  甲:杨柳就因为人去欣赏它,在其中投入了人的主观感情,这才是美,这才是我们审美的意义所
  在。假如它本来就是美,我们还为什么要审美呢,我们的审美热情肯定像火苗子一样哧溜哧溜、叭叽
  就灭了!
  乙:杨柳的美就是客观存在的啊,否则的话难道对方要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没有感受到杨柳的
  美,那么杨柳的美、大自然的美都不存在了吗?那么我们是不是都,都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呀?这段对话中所使用的词语和句式大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口语化的,但是整体上看,由于谈话总是要基于对方讲出的新的内容,再尽量讲出自己的回应的,因此交谈双方的心理互动、话题的延展脉络就看得十分清楚。
  具有互动性特点的对话并不一定总是发生在当面对话的场合,也可以借助其他传媒方式来进行。近年十分普遍的网络聊天就是借助书面媒介进行的特殊谈话方式。看一段实例:
  (4)乙:上次讨论早恋有什么结论呀?:)
  甲:没结论。:)
  乙:支持么?
  甲:大家随意。
  乙:何为早?
  甲:没发育成熟~!
  乙:哈哈!那怎么算成熟呢?男子十五而……
  甲:心理和生理两成熟。
  乙:那可就难说了,现在孩子都早熟。
  甲:所以我从不干涉学生,只要真诚就好。
  乙:真好呀!我都快哭了!我高中被老师镇压过。
  甲:我初中时就被镇压过,所以现在决不镇压别人。
  乙:后来您怎么对待镇压的?
  甲:被镇压到底了!
  从谈话的交互性来看,跟面对面的自然口语近似:但是限于媒介(键盘录入)的特殊性,话往往比较简短,不会出现例(2)中“对对对对对对对对”那种重复形式,为了缩短录入时间以保证交流的连续性,常使用单音词代替日常的双音/多音词,如,说“何”不说“什么”,说“两成熟”不说“两方面成熟”;比起对面口语来,第二人称代词用得较少,如“上次[ ]讨论”、“[ ]支持么?”此外,对面口语中常用的“我觉得……”、“你知道……”等意义十分空灵的话语形式也基本不用。
  可见,任何一种语体因素的介入,都会带来语言特征的相应变化。当我们对语体特征有清醒的认识的时候,我们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就会获得更清楚的线索。
  
  三、语体特征和语法选择
  
  语体分类并不是我们的目的。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更多更新的语体分类方法。我们对语体问题的关注,更主要的是关心语体和语法规律的关系。我们需要的是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例证,为语法研究开辟新的天地。
  以下我们将介绍几项典型研究,展示语体视角在发现语言事实方面的作用。一个核心的思想是,依据语法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上推导,在合适的语体里发现相关的语言事实。
  第一个例子,是“把”字句和“将”字句的使用倾向问题。这个问题在陶红印(1999)中已经有了充分的讨论,这里,我们情愿从理论推导的角度重新叙述一遍,以展示语料对语体的依赖性。陶红印(1999)发现,语法论著中讲到“把”和“将”的区别总是说“将”字句只用在书面语上。但陶文对《人民日报》社论语料的一项调查显示,“将”字句出现了7次,而“把”字句出现了145次,“将”与“把”的比例是1:20,也就是说,在报章社论这样“典型的”书面语体语料中,仍然显现出“把”字句是压倒“将”字句而占绝对优势的。
  那么,我们关于“把”字句和“将”字句区别于“口语”和“书面语”的印象是从何而来的呢?还需要从理论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
  沈家煊(2002)报告了关于“把”字句的一项全新的发现,他充分论证了,“把”字句的根本作用,是用于主观表达的。并且他指出:“处置式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也许是汉语史上“以、取、将、把”等处置介词兴替的原因之一。”“某一个处置介词的主观性减弱后,新的处置介词的产生正好能适应这种需要,这也许是历史上处置介词不断兴替的原因。”我们可以依照他的观点简单概括出现代汉语共时系统中“把”字句和“将”字句的表达特征: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暂时抛开“书面语”、“口语”这样的概念,而着眼于另外一种语体分类角度——“主观语体”和“客观语体”的区分了。
  哪些是主观表达语体呢?简单的说,有日常议论性口语,书面上的评论性语体。上述报纸的社论性文章,就是一种典型的书面上的主观语体,因为社论总是以表明鲜明的态度为目的的。哪些是客观表达语体呢?可以很容易想到,说明性语体和某些学术性语体。陶红印(1999)正是顺着这样的思路,对典型的说明性语体——菜谱,做了一个典型调查,以下是他在菜谱语料中发现的“将”字句的一些例子:
  (5)将排骨打切成薄片状,越薄越好。
  (6)将鸡肉开条切成二分见方的丁。
  (7)将块状青鱼用酒、味精、盐稍加伴渍。
  (8)将锅烧热,
  (9)取饭碗六只,碗底抹上少许猪油。将糖冬瓜、蜜青梅等切成条,……我们再简单考察其他说明性的语体,也可以找到大量“将”字句:
  (10)将影像调高到想要的高度角度,然后放开按钮使升降脚架定位
  (11)要将软件安装至计算机,请参见单独的软件指南
  (12)如果将【数据传输设置】设置为[局域网wft-el],计算机将不能识别相机
  (13)将连接电缆另一端的插头连接到计算机的USB端口这项调查的结果是,“将”出现372次,“把”字只有166次,“将”与“把”的比例超过2:l。陶文称

[1] [3] [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