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迷津中的守成与突围
作者:梁振华 朱洁譞
真实再现上世纪20年代的风情,制作方在服装、道具、化妆方面可谓不惜血本;其中,仅是几位太太使用的银质饰品,就有不少是工作人员从安徽、江西、江苏等地,花重金从民间收购而来。这些清末民初的服装、饰品价值不菲,精巧别致,以至于演员在得知这些饰品的历史背景后,不禁感慨道:自己仿佛附着了那个遥远年代的影子。
除了以上提到的《乔家大院》和《血色残阳》,2006年播出的《范府大院》和《天一生水》也各具特点。《范府大院》由孙红雷等众多大腕明星主演,通过郭彩三这个特殊人物,把两个大家庭和中国半个世纪的近代史串联了起来,让人们在时代大潮的变幻莫测中感受人物命运的曲折历程。而《天一生水》则是青年演员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呕心之作。这部电视剧延续了黄磊在《橘子红了》、《似水流年》中一贯的人文情怀,围绕着中国第一藏书楼——宁波“天一阁”展开了一段时代风云中婉约细腻的情感故事。也正如黄磊自己所言:“我不期待它高收视、特火,而是想让识货的人品出其中的韵味。”
“古装”的余热
这里所说的“古装片”,并非人物穿着古装的电视剧,主要是指历史题材剧作,包括正说和戏说两类。电视剧长期以来对“历史”的热衷,是多种价值观念和文化类型共谋的结果。首先,历史题材,有效地回避了对现实矛盾和权力冲突的直接表述,暗合了意识形态的规定性;其次,针对现实的反思或质疑,也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似性加以阐发;再次,“历史”本身的假定性和陌生性,也为艺术虚构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能最大限度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和观赏欲望。这样一来,“历史”成为了一种抢手的文化商品,“历史叙事”也得到了电视制作机构的高度青睐,古装历史剧也因此成为了国内电视剧市场供需两旺的走俏产品。然而,过多过滥的古装片也导致了观众的逆反情绪和挑剔心理。“皇帝格格、辫子马褂、江湖儿女、啼笑姻缘”的简单路数,已经不大可能招徕更多的观众。如果没有扎实耐看的故事、技艺精湛的演员和华美宏大的场景撑腰,观众手中的遥控器便会毫不留情地为一部滥竽充数的古装剧宣判死刑。
回想前些年清宫戏的异常火爆情形,2006年更像是对历史剧极盛年代的余热重温,并没有特别抢眼的表现。有一定特色且影响稍大的,当属《大清风云》(又名《清宫风云》)。该片讲述的故事并无太多新意:皇太极因争夺皇位而逼死多尔衮的亲娘,后来又册封与其青梅竹马的大玉儿为妃(即后来的孝庄),从而引发了满清入主中原前后那一段争权夺利、血雨腥风的历史。这样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想要再一次获得观众的关注和认可绝非易事。所以制作方不惜重金请到了目前影视圈中很多“戏骨”级的人物,如饰演皇太极的姜文、饰演多尔衮的张丰毅、饰演孝庄的许晴以及饰演范浩正的孙淳等等。几位大腕儿同台飙戏,确实为该剧增加了不少亮点。另外,与其他同类题材的历史剧相比,该剧的创作者在人物和情节的设计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它细腻地刻画了在风云迭起的政局中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这份情感虽然在纷乱的时代中摇摆动荡,在情与礼的矛盾中挣扎徘徊,甚至在争夺皇位的战斗中还被当成了劝降的筹码,但是却凭借其至死不渝的力量引人叹怜。创作者用自己对历史独特的理解为我们拨开了几百年前附着在孝庄这位传奇女性身上的层层迷雾,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封建王朝开国立世的艰辛与曲折,比之以往,确实在胸怀和气势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当然,此剧仍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将名将洪承畴拆分成范浩民和范浩正两个人物,这虽然能够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但是却和该剧宣称要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初衷自相矛盾。还有,儿童时期的顺治为何偏要找一个完全不会演戏、说话像背书一样装腔作势的日本孩子来演,且不说中国的皇帝由日本人来扮演是否合适,单从表演的角度考虑,这个小演员也绝非最佳人选。
本年度其他的一些古装历史剧,如《德龄公主》因为通过一个从海外归来的小公主的视角呈现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整个世界的风雨飘摇中渐渐没落的过程而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关注,这种以陌生化眼光重新审视中华古国最初如何面对西方文明挑战的创作路数,应该说是比较新颖和巧妙的。而《传奇皇帝朱元璋》却令观众大失所望,它最大的败笔就在于完全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以为将朱元璋塑造为一个情欲旺盛、荒淫无度的昏君就能够提高收视率,殊不知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朱元璋到底有多少个女人,而是他怎样从一个要饭的和尚变成了一个王朝的开国先君。
中国的古装剧,还常见于另一种特殊的表现形态,就是武侠剧。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中国人的武侠情结可以追溯到庄子的《说剑篇》,《史记》的“游侠”、“刺客”两传。武侠文化推崇的那种率性而为、人格独立、行侠仗义、笑傲江湖的境界,长久以来为人所向往和称道。一个“侠”字,不仅包含了人们对正义和信念的不懈追求,更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的无限向往。20世纪中叶以降,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一批“新武侠”小说家,将中国侠文化和现代精神结为一体,不仅在文学创作领域,也在此后的影视创作领域里使得中国武侠风靡世界。当数年前金庸先生以一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小说《笑傲江湖》的改编权卖给央视的时候,大陆武侠电视大片的时代正式宣告来临。2006年,继《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之后,张纪中推出了他的第四部武侠巨构——《神雕侠侣》。
与香港拍摄的同名剧集和张纪中此前拍摄的几部武侠剧相比,《神雕侠侣》的进步是显著的。首先,从制作策略上来讲,内地版本采用的是电影大片式的拍摄方法,预算和投资自不必多说,只说那些实实在在的大好河山,美轮美奂的宏大场景就不是港台小作坊式的摄影棚可以比拟的。第二,对于意境的创造更贴近读者和观众的想象,电脑特技、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完美结合使得高科技不再仅仅是为了飞檐走壁、挣脱地心引力那么简单,而是真正地创造出了一种幻境般的似乎只存在于梦中的美感。第三,对演员的定位越来越清晰。有了电脑的后期制作,可以说武侠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真正会功夫的人,所以对演员外貌和气质的选择就成了决定一部武侠大戏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前有古天乐、李若彤这一经典版本的强大压力下,黄晓明、刘亦菲组成了一对新的神仙眷侣,他们能够创造另一个神话吗?随着剧集的不断播出,黄晓明也经历由被质疑、被批评到被承认、被欣赏的过程,一个大多数女性观众心中永远的完美男人在他的演绎之下渐渐超越了单纯的“帅”或者“邪”,成为了一个忠实原著、立体丰满的“杨过”。“神仙姐姐”刘亦菲的美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她的表演尚稍显稚嫩,但她身上那一分来自世外桃源的清澈毕竟是不可替代的。其他的配角,如饰演郭襄的杨冥,饰演郭靖的王洛勇等都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较之《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的骂声一片和《天龙八部》的毁誉参半,因为对原著的尊重和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