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重新认识“别里科夫”

作者:周国瑞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虽然有着严重性格缺点但又拥有诸多优良品质的人。竟在与“华连卡”分手只“过了一个月”就死了。我们从课文里提供的信息看,“别里可夫”不是从楼上滚下来摔死的,不是自杀的,不是他人谋害的。像这样死得不明不白的,而且死后竟让他的同事们感到“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心中不禁产生一种悲凉之感。我忽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那段发人深省的话: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把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对于“别里科夫”之死,到底属于哪一种悲剧呢?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是先天的性格弱点造成的,还是后天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不能不引人深思。要找原因的话,还是不能脱离作品文本。小说在开头的第1自然段中这样写道:“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也许为了替自己的胆怯、自己对现实的憎恶辩护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事实上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对他来说,也就是雨鞋和雨伞,使他借此躲避现实生活。”由此看来,“别里可夫”的所有性格缺点应都是后天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我从未删节的契诃夫原作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描述:别里科夫“回到家里,首先收走桌上华连卡的相片,然后在床上躺下,从此再也没有起来。三天后,阿法纳西来找我,问要不要去请医生,因为他家老爷出事了。我去看望别里科夫。他躺在帐子里,蒙着被子,一声不响。问他什么。除了‘是’‘不是’外,什么话也没有。他躺在床上,阿法纳西在一旁转来转去。他脸色阴沉,紧皱眉头,不住地唉声叹气。他浑身酒气,那气味跟小酒馆里的一样。”我由此推断,“别里科夫”应是死于极度的精神抑郁症。联系作品的前文来看,“别里科夫”所产生的极度精神抑郁症完全是由“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加之不被身边的亲人和同事们所理解,以至精神崩溃而对人生失去希望造成的。如果说别里科夫“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能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甚至使“全城都受着他辖制”。让“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那么,在“别里可夫”死后,一切都会改变吧?然而大家“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说明,并不是“别里科夫”给周围的人造成了压抑和不自由,而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给所有的人造成了压抑和不自由。作家契诃夫在小说结尾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议论非常发人深省:“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那个社会,彻底改变那种扭曲人性、窒息生命的现实环境。我想,作为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塑造“别里科夫”这个拥有诸多优良品质的人物形象,并将这种“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其真正目的应是在批判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现实以及沙皇专制制度,而不是在批判“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有着严重性格缺点的个人。
  
  三 结语
  
  综上所述,从整个文本中的信息来看,“别里科夫”身上的缺点是次要的,集中反映在性格上;而优点则是主要的,集中体现在品质上。瑕不掩瑜,美在人品。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即使放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也只是一个有着严重性格缺点但又拥有诸多优良品质的人!对于他的死,我们应给予的是深深的同情而不是鄙夷和嘲笑。当人们都能理解和宽容一个有着严重性格缺点的人,同时又都尊敬和热爱一个拥有诸多优良品质的人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是否会显得更和谐而美好呢?
  最后作点申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别里科夫”只是我眼中的一位“哈姆雷特”,我不指望把自己对“别里科夫”的这种重新认识强加给任何人。本人写作此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挑起纷争、招来口诛笔伐,而是为了抛砖引玉、启发大家思考。想一想在中学语文课程改革中,除了教育理念、教材编排、教学方式等方面要与时俱进外,在人文思想、解读视野、研究方法等方面是不是也要与时俱进呢?否则,老师总在课堂上人云亦云地老生常谈,自己不感到乏味学生也觉得无味呀!独抒己见,一家之言,或驳或赞,悉听君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