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学新诗教学隐而不显原因新探
作者:范 磊
四、新诗教学自身存在的系列模糊而困惑的问题
诗教功能问题。中国古典诗歌的教育功能是“诗言志”,诗可以“兴”“观”“群”“怨”,而新诗教育这方面的功能明显丧失。新诗秉承的是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传统,产生了“自我中心”观照万物的思维方式,个人和环境容易产生冲突和对抗,这就产生了诗歌功能的“宣泄说”与“净化说”,产生了审美的“崇高美”与“悲剧美”。中国诗教强调的是“中和”文化,从不直接宣泄个人和社会及环境冲突的痛苦,而是通过个人和社会、个人和环境的和谐来转移或消融这种冲突和痛苦,所以中国的诗歌从内容到审美风格都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读者在这样的欣赏中陶冶性情,建构适合东方社会的主体人格。西方诗歌里强烈的个性意识、直接的情感表达、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给东方的读者带来一种破坏性人格教育——个体情性的不节制导致个体内在人格的冲突,个体和社会及他人的矛盾与冲突,这样的人格给个体本身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会带来某种潜在的威胁与破坏,比如,西方大量的情色诗和思想自由的诗。这样一来,教育者内心暗存某种禁忌和忧虑:如果新诗教育的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过于另类、个性乖张、和社会对抗冲突的人,那么新诗的教育就很值得斟酌。所以新诗思想功能的弱化也使得新诗在教育中的实际地位贬值。
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问题。 新诗教育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准,这是一个很不好解决的问题。诗歌欣赏和写作不同于一般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诗歌的接受是需要一定天赋的,那么,该如何解决诗歌教育中的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问题?语文教学培养了很多诗性的人才,他们在写作、辩论、朗诵上一展身手,但是,语文教育需要培养出诗人吗?如果不需要,那么新诗教学还是否有深入拓展的必要?从社会目前需要来说,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迫使更多的人作为物质化的一个角色进入物质生产的行列,太多诗性的人不太好寻找生存的位置。但是,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又给人类自由发展的天性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物质对精神的挤压也使得人类诗意的栖居愿望越来越迫切,新诗的落脚点到底重在那一方?在于满足学生现时成长的需求还是将来长远的生存需要?在于培养学生对诗的基本了解和那么一点点的诗性审美的普及教育,还是在于激发每个人诗心诗情诗性的素质教育加培养未来的诗人才子的精英教育?
语言的陌生化问题。语言的陌生化是新诗创作追求的一种效果,因为它是获得创新与美感的一条途径。语言的陌生化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扭错、反讽、运用比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或者颠倒语序,使用冷僻词语、生造词语等来加强语言的张力,这样的语言陌生化会给正在处在语言学习期的中学生带来一些问题,使得他们对正常习惯的语言失去判断,而使表达变得不伦不类。这对于标准化的高考也是非常不利的。
诗无达诂问题。新诗不好新讲,和“诗无达诂”的特性有关,和高考标准化的矛盾冲突有关。诗歌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诗歌的含蓄性、多义性往往成了诗歌欣赏中争论的焦点,这种不确定性对于诗歌的解读的权威性形成挑战,很多老师怕讲不好诗或者讲错诗而不讲或者少讲。这种不确定性对高考分值的判定也很不利的,所以高考很少考到新诗,作文写作的文体选择也往往写上“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字样。
教师自身素质问题。新诗不好新讲,因为新诗的赏鉴需要借助西方的文艺理论,中国的意境说,韵味说只能部分适用新诗。新诗在中国的发展有流派、有阶段性,象李金发的诗受西方印象派诗风影响,徐志摩的诗和英国浪漫派诗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诗是他们将外国诗歌和中国诗歌嫁接的一种实验和创造,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外国文学素养,很难将看起来直白简单的新诗讲出味道。
五、结语
新诗与青春的心灵有着隐秘的共振,新诗蕴涵着审美和诗性,激发着学生们的创造力和热情,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人生观和完美的人格,新诗在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和学科模块上难以替代的作用。
虽然新诗教学过程中面临某些诗歌功能的转移和缺失问题,面临新诗所蕴涵的西方强烈的个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对学生人格建构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面临着高考的标准化理性思维和新诗不确定性诗性思维之间潜在的矛盾,还有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问题,诗歌语言陌生化问题,诗无达诂问题,教师教学能力和文学素养问题……,但是新诗教学在新课改中地位和角色的变化及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足以让我们相信:新诗教学隐而不显的局面将很快成为过去,一个诗性教育的春天即将来临。
参考书目和文章:
《中西语言文字比较与中西文化走向》 辜正坤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 辜正坤
《高中语文新教材解读》 顾之川
《汉语诗性智慧:“源流”与现代活力》 姜耕玉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张同道
《新诗教育的缺陷与新诗研究面临的挑战——读20世纪中国诗歌史浅谈诗歌的现当代教育》 高波
《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 郑敏
(《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
《论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精神》邓军
《诗歌语言的张力结构》 王剑
(《当代文坛》2004年第01期)
《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 李建中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 林方亮
《诗性智慧与诗意创造》 段建军
《中国美学的诗性智慧及现代意义》 李西建
《语言也是一种意识形态》
(《于坚谢有顺对话录》 2003年 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诗再次复兴与审美范式重建》 向天渊 熊辉
《论二十世纪汉语诗歌的艺术转变》 南竹
范磊,广东深圳南头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