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职业院校语文和谐教学的整合与探索

作者:田红玉




  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问题的关键不是停留在对人文精神意义无限往复的论证和剖析上,而是应该立足于职业语文教学客观现状并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有效探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及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积极实践,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在职业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和功能价值。语文和谐教学探索就是一次改革性的尝试。
  和谐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诸要素之间的有机整合和协调,形成并达到一种相互促进、动态发展的教学合力和效果。职业院校倡导语文和谐教学,就是要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提高文化素质为目标,把语文教学切入、渗透、融合到职业教育之中,实现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一。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以期打开一条职业院校语文教改的新路子,并为其他基础文化课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启示。
  
  一、职业院校倡导语文和谐教学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失衡”现象及其未来选择
  当今职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即“重技能、轻人文”,语文学科的地位出现边缘化趋势。据调查表明,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少开甚至不开语文课程,一些工科类专业的科系已纷纷取消人文类课程。高职语文一般仅开设一个学期,总约36课时,不足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课时总数的1/5。每周能开设四节或两节语文课的院校平均约占所调查院校总数的10%和30%。不少学校随意削减、取消语文课程,以此来增加专业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时间的比重,更遑论其他人文教育课程的处境和生机了。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一些人文教育课程,也大多作为一种应景和点缀,课程松散,目标不明,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层次性,与专业教学完全脱节。
  导致专业教学和人文教学严重“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现实“功利性”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把学生工具化,片面要求学生习得一技之长,为谋生、求职做好物质性的准备。显然,这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相一致,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忽视人文教育,就难以达到人力与人性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追求“专业与人文”教学的有机统一,既符合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有利于保障和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2、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评价及其期望
  利用学校对毕业学生的回访和对实习学生在企业的跟踪了解等机会,本人深入企业对我院(一所通信信息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作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在所调查的15个通信企业当中,有82.5%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工作技能“比较满意”;而对他们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的满意度却不到31.2%,只有不足三成的企业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打上“优秀”。在调查中同时发现,企业对员工技能和笔试考核的评价仅占总体评价的46%,而个人品质、文化修养、创新精神、企业文化认同感等项目的评价则占比超过一半。很多企业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同志坦言:“对我们来说,要培养一个熟手其实并不难,只要给他进行技能培训几个月就可以了。我们倒更看重他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团队意识等方面所具备的素质。每年到高职院校招聘,我们更希望能招到全面发展、潜力巨大的员工”。
  客观上说,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是现代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从近几年来企业单位用人情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企业的人力需求已开始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企业呼唤和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人才,那些具有发展潜能、能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因此,这也给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这些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总显得滞后和被动,但这毕竟给职业院校加快实践“就业导向”目标发出了“零距离”的信号。教育界有识之士指出,作为企业所需的中、低端技能型人才的职校学生,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掌握了某一门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技能以外的各种素质和潜能,即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对职业院校来说,深化教育改革、转型教学模式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需要。
  3、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愿景和人文需求
  带着本课题研究任务,笔者对我院256名中专和高职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问卷情况反馈显示,有63.4%的学生对现行的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方法持“不满意”态度;有78.5%的学生希望语文课能给他们带去更多的生活指导性,有91.3%的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意义理解模糊,但都表示出“要学好”的愿望。坦率讲,这样的调查结果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是把职业语文教学的困境一味推诿于学生的素质差、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等原因,却较少反究于学校和教学者本身,在职业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是否真的那么倾力去关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实际上,脱离了中学应试教学的学生非常渴望展现和锻炼自己,他们希望能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到知识和本领,为将来工作和生活做好“储备”,他们所排斥和拒绝的是僵化的、索然无味的、用不上的知识。心理学研究证明,职业院校的学生特别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和欣赏的需要,获得自我发展的需要,而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需要把握的几大原则
  
  1、坚持语文人文教育与提升职业素养相统一
  语文教育的内核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职业教育又有着它的特殊性,一味漫无边际地推行人文教育不免显得凌空蹈虚,也缺乏现实可行性,容易陷入泛人文主义泥淖,这恐怕也是多年来职业语文教育一直处于尴尬被动状态的原因之一。
  简单地说,职业素质是职业人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包含着职业品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心理、职业价值观等。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的人文素质,但职业人必然是社会人的一部分,职业素养同时也反映出社会人普遍意义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文化素质,职业关怀体现人文关怀,职业道德反映人格道德,不难想象,一个没有职业素养的人会有怎样的基本人文素质,反之亦然。因此,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是相辅相成、兼容互补的,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因此,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必须在立足提升学生(准职业人)职业素养基础上来彰显人文精神,坚持两者和谐、有机的统一。只有这样,职业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找到孕育的土壤。
  2、坚持语文知识应用和强化专业技能相统一
  职业院校的专业多样化特征决定了普通文化课教学要适应不同的专业不同需要,正如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英语、旅游专业开设旅游英语一样,语文教学也应该贴近专业,发挥语文知识的专业性应用功能,使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质上,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课程的实用性,既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也有“形而下”层面的语言知识的应用,两者互为一体,难以偏废,职业语文教学同样也体现这一点。
  所以,职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应用能力培养,要从着眼于分析不同专业门类的技能特点以及对语文知识的差异性需求出发,研究、开发和制定相应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实施途径及质量监控、评价手段等一系列具有鲜明职教特色和专业应用功能的语文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应用能力符合或达到专业所需要求,并促使转化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实现自我发展的各项能力和素质。需要强调的是,两者整合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而是一个和谐渗透和有机融合的动态过程。可以说,这是职业院校实施语文和谐教学的关键“链接”点,也是当前职业语文教学实践中亟待构建的系统性“工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