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职业院校语文和谐教学的整合与探索
作者:田红玉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色所在。通常来说,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除专业能力外,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又称之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相对于纯粹意义上的、特定的职业技术能力(即专业能力)而言,是职业活动中思维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行为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一核心理念的阐发和延伸,具有适应一般职业发展普遍意义上的通用性和可迁移性。可以说,“关键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职业语文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就是要致力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把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职业拓展、社会化适应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推销能力、抗挫折能力、适应社会变化能力、创新能力等,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职业院校语文和谐教学的实施策略及其途径
1、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管理模式
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依据上述原则,职业语文教学应从“人文教育、实践活动、知识应用”三个基础目标模块出发,相应构建起以“职业素养、关键能力、专业技能”为三个导向目标模块的语文教学应用目标,并根据不同职业门类和专业特点要求,明确每个目标模块所包含的相应目标参数,其结构模式可参照如下示意图:
职业语文教学目标管理模式示意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目标是个整体性概念,所谓目标模块反映的是每个目标所预定建立的基本向度,并不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语文教学“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基础模块,体现着“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素质是能力的外显表现”这一合力特征,所以,在设计和制定导向目标时,特别要重视各模块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各目标参数之间的相互整合和“链接”,使之形成和谐统一的目标体系。同时,职业教育又有其特殊性,探究语文和谐教学目标,既要兼顾到职业发展的普适性,又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差异性,如“职业素养”是个公共性问题,尽管讨论的话题会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但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而对于“应用文写作”,虽然其写作格式基本相同,但应用于不同专业显然会表现出不同的专业倾向,如文秘类专业可能重点强化的是公文的写作应用,而应用电子类专业则更趋向于实验实习报告等科技应用文方面的学习。因此,目标导向的同与不同,是公共的还是专业的,如何进行有机渗透整合,这些都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探讨的。
此外,目标的设定要切合职校学生的现状和职业教育实际,不要定位太高,或规划得不够清晰,否则将会偏离方向。
2、探寻“灵活开放、重于应用”的教学实施手段
职业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是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是语文应用能力的训练,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过于求全、求系统,应该在专业导向目标的整体观照下,整合、研究、探寻相应的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施途径。在我们的视野中,职业语文教学的课堂是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是合作和谐的,教学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实践是可体验感知的,教学风景是勾留迷人的……因此,在实施职业语文教学的基础程式上,笔者的主张重点是“建设一本教材、搭建一个平台、抓住一个环节”。
“建设一本教材”是组织实施教学的基础,职业院校尚没有专门统一的语文教材,因此,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编选有职教特色的语文教材显得尤为迫切。在教材开发上,要力求体现“重点突出、结构合理、操作性强”的特点,“重点突出”,就要强调突出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语言表达”和“应用文写作”这两个知识“输出”环节;“结构合理”,就是要打破传统语文教材的编排模式,建立形成相对独立又互为贯通的知识单元和训练单元体系;“操作性强”,就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能陈陈相因,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成。
“搭建一个平台”,就是要积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基础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更能展示和实践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的空间和舞台,通过整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教学资源链,全方位建立一个“语文实训大基地”。在校内,以第二课堂为依托,积极开展报告讲座、演讲辩论、才艺展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校外,积极带领学生进企业调查、到市场推销、赴社区开展专业技能志愿服务等一系列职业适应性“模拟”训练,使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在开放、自主、竞争的实践环境中得到锤炼和提高。
“抓住一个环节”指的是学生的就业应聘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走向职业生涯前最有“责任”的一项行动,也是一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大检阅”。语文教学不但要积极介入,而且要与学校就业部门联手开发诸如“面试的结构要素、面试的表达技巧、面试的边际效应”等一系列模拟应用和测评系统。这几年我院组织开展的就业应聘语文应用能力训练系列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
语文教学评价是对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效能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职业语文教学因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符合职教特色的系统性评价机制,基本上沿用的是应试教学考核评价模式,这无疑使职业语文教学缺乏了针对性终极评价手段,我院课题组研究制定的普通文化课质量考核评价方案不失为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操作性较强的质量评价模型。
具体方案是:“有限的教考分离”+“差量考核”+“一定的教师自主权”+“学生的机会责任”。
在设计这个评价方案时,我们是同时基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的,因为优质的教学质量主要还是来自教师良好的教和学生良好的学,所以,方案的前半部分“有限的教考分离”+“差量考核”重点是为了促进教师的教而设计的;而“一定的教师自主权”则是一个弹性调控空间,既有鼓励教师自主性的意思,也有评判学生学习面貌的意思;“学生的机会责任”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所谓“有限的教考分离”,是指考试设计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考分离。具体操作方法是语文教师依照课程目标要求讨论确定命题内容及考试样卷,样卷分A、B卷,届时随机抽取一份考试,另一份作为补考卷。
所谓“差量考核”,是指教师学期教学业绩依据两个差量来进行考核,即:P=△1+△2。其中,P为教师学期课程教学业绩点;△1为年级学科平均值与班级学科平均值之差,△2为班级各学科平均值与班级语文学科平均值之差。如P值越大,说明该教师教学业绩越好,反之则不然。
所谓“一定的教师自主权”,是指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学生的成绩评定上,教师可享有20%的自主权,以充分反映学生平时的学习面貌;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技能应用测试来自行设计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所谓“学生的机会责任”,是通过学校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排名,并将其结果与学生的就业推荐相结合,使学业成绩佳的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相反,使学习不力的学生承担相应的机会丧失责任。
职业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只要通过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必将会取得新的突破,并找到她应有的位置和价值。
参考书目:
[1]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张国宏《职业素质教程》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年
[3]黄永隆 刘铭良《论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的定位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 2003年
田红玉,女,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研室高级讲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