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文言文教学的意义与方法探析
作者:黄 丽
但是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传统的文言文“串讲法”是否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是否严重地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呢?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将自己的阅读、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心理,离开老师也不愿独立阅读文言文,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成功的感觉,更不用说对“传统文化精神”的领悟了。这就牵涉到文言文教学的价值问题了。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不过,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在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有没有意义?学习文言文的价值何在?在经过多次地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名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正像诗人流沙河诗中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这种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呼吁:让下一代多读点儿文言吧,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多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也许这样,会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
那么怎样改变文言文教学呢?笔者就以下几点谈点看法。
一、提倡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针对以往“讲读”模式的流弊,新课标提醒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教育实践”。笔者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讲解一篇或一段文言文,按“投影——自诵——提问——解答——打分”的程序,在全班轮流进行。讲解的同学要事先查找资料,查阅工具书,准备问题,熟读选文;解答的同学要积极思考,搜索已有的知识,推知新的知识。回答正确的同学要给予学分奖励;讲解的同学要当场打分,如果对自己的分数不满意,还可以重新选择文章,再一次讲解。整个学习过程不仅将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欲、竞争意识、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而且增进了文言作品的语感,积累了大量的文言阅读材料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真正将语文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另外,笔者在文言文阅读中注入现代生活,用现代人的观点去阐释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时代距离。如在讲解《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时,先讲述了一则近似的现代寓言故事——“鸡尾酒的诞生”:“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中国人呈现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献出了百年陈酿的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则不慌不忙地拿出酒杯,从这三种酒中倒出一些,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立即呈现在人们面前。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这是美国人的特点,也是美国历史最短,发展最快的原因。”用这个故事来类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则语录的认识和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