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聋儿双语双文化项目”中期评估报告
作者:吴 铃 王立群 胡爱新 董存良 崔 蕊
关键词 双语 手语 书面语 口语 思维
分类号G762
1 评估背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是联合国授权的机构,它倡导保护儿童的权利,满足儿童的基本需要,增加儿童的发展机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北京办事处贯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宗旨,以保护儿童权利为主线在中国开展工作。
在本文中,“聋儿”指学前耳聋儿童。“耳聋儿童”简称为“聋儿”或者“聋童”。“双语”指手语和本国主流语(书面语或者口语)。“双文化”指聋人(dear people)文化和听人(hearing people)文化。
聋人双语双文化的理念推导出一种先进的聋人教学思想:在教育领域聋人不再被看作是“病人”,不再被当作慈善的客体,而被赋予了权利的主体。这种教育思想承认聋人的自然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把本国的书面语视为聋人的第二语言。这种理念的实施出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北欧、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后逐渐盛行。双语双文化教学在西方的成功,给中国的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南方江苏开始进行实验。而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聋儿双语双文化项目”自2001年以来,把聋儿双语双文化的实验推广到了中国北方地区。
“聋儿双语双文化项目”第二周期的工作开始于2006年1月,到2008年7月开展了两年半的时间。在项目实施的中期,对两年半的工作进行一个总体评估,可了解项目实施的现状,总结项目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发现存在的问题,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性和参考性依据。
2 评估内容和手段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要求,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客观地评估项目在管理领域和主要实施领域方面的结果和贡献。对项目的可持续性提供评论和建议,并提供完整的评估报告。
2.1评估内容
评估的重点是学前聋童“双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手语故事评估,考察聋童手语掌握情况;二是汉语书面语评估,考察聋童书面语学习情况、研究聋童书面语和手语之间的转换;三是评估聋童使用口语和看口形的能力。“双文化”的内容将在“双语”的基础上涉及,不作为主要评估内容。
2.2评估的手段
评估采用录像分析、统计分析和资料分析等手段。
2.3评估样本
天津聋人学校“聋儿双语双文化项目”双语班有11名聋儿,以入双语班一学期为标准,参加本次评估的有8人,大班2人,入双语班3年以上;中班2人,入双语班1年以上;小班4人,人双语班半年以上(含半年)。女童5人,男童3人。6岁4人,5岁1人,4岁3人。8人智力测试正常。1人左耳听力损失为90分贝,其余双耳听力损失都在100分贝以上。2人父母为聋人。8人中,7人身体健康,1人因早产体弱。
没有参加评估的有3人,其中1人人双语班两个月,另外2名分别人双语班2周和1周。考虑到评估时间标准的统一性和学期教育的完整性等因素,这3人没有列入本次评估的范围。
3 结果和分析
3.1大班
大班聋童接受双语教育在3年以上。
在评估中看到:大班两个聋童对手语故事内容掌握自如,能够对内容做理解性调整。手势有表现力和创造力,表情丰富、自然。手语讲述能够使用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交替进行。自然手语主要表现在一些动词和宾语在一起的词。如:穿、脱、背、划、拿、给等词;手语主语的省略,如,(小猫)穿(鞋)不舒服;状语置后,即开头“小马买鞋,在鞋店”一句。其中一人在“水果”和“动物”两个上位词上有停顿、犹豫,掌握困难。
两个聋童用汉语手势语讲述时不能脱稿;在打手势时,有的字带有字音或者口形。书面语故事的字数分别是133和109,两个聋童有发音和有口形的字数分别是61和91,分别占整个故事字数的44%和83%。能够看手语句子找到书面语句子,能够在手语和书面语之间、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自由转换。
在日常简单的口语交流中,两个聋童看口形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好。换句话说,看别人说话可以明白意思,但是自己不能用口语准确表达。因为看口有“形象”可以捕捉。而说话则是先器官内部的控制,而后带来口形的动作。聋童无法知晓内部器官的控制,也就不能带来口形的动作。因而聋童自主说话比看口、听话更难。
因为评估中发现大班的两个聋童在用汉语手势语讲故事时可以发音或者带口形的字比重比较大,所以在评估录像后两周又做了一次录像。目的是证实聋童可以借助手语和书面语学习汉语的发音。第二录像的要求同初次评估一样,只是换了新的内容。通过对第二次录像分析,发现两个问题:(1)由于有以前的积累,聋童看到学习过的词语可以主动发音。(2)对于新学习的汉语书面语词语,聋童不能马上掌握字词的发音。这就说明,聋童通过手语和书面语的学习,掌握一部分书面语发音是可能的。但是,这些发音不会一听就掌握,而是靠看口形、看发音肌肉运动操练出来的。
3.2中班
中班聋童接受双语教育在1年以上。
中班评估,先由聋人老师用手语讲述故事,之后聋童根据老师讲述的内容,自己复述。在评估录像看到,中班2个聋童手语讲述时使用的词语绝大部分是名词和动词,形容词只有1人使用1次。两个聋童都是要看着图画才能打手语讲故事,不能脱离图画,也就是不能“脱稿”。
通过录像分析,发现中班学习和“图”有密切的关系:
其一是聋童能够使用的手语词语,都是“图”中有的事物;其二有1个没有学习会的手语词语(“翘翘板”),可能是聋童没有将手势表达的意思和图片上的事物结合起来;其三是两个聋童使用的手语词汇量小,也和“图”有关系,图画中的事物比较少。录像中,聋人老师的手语故事中有两段内容是“图”上没有的,是根据“图”想象的。聋童叙述时,对这段手势没能掌握。
中班汉语课是学习故事中的3个汉语句子。在录像中,只看到聋童用手势汉语读汉语的句子。没有看到她们对汉语词语理解的内容。
汉语词语要和图结合。例如,“动物”在具体故事中指“小兔”、“小老鼠”、“长颈鹿”、“小熊”、“小鸡”等。“游乐园”里有“跷跷板”、“秋千”和“球”。这样聋童学习汉语书面语词语——“动物”和“游乐园”就不会觉得空洞和抽象。汉语词语要和聋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