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综述

作者:陈 墨 韦小满



合。布思等人测试了自闭症男孩与多动症(ADHD)男孩在弱中央统合任务上的表现,结果表明:自闭症被试表现出关注细节的作画风格,但ADHD被试并未表现出这一风格。
  在普通人群里,也可发现中央统合上的个体差异。在婴幼儿、儿童以及成人身上都获得了一些表明局部——整体加工个体差异的证据。在需要使用局部——整体加工资源的任务上,已报告有性别差异。
  
  4.2 其他新理论的提出
  由于WCC理论不能很完美地解释自闭症的症状表现,近来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其中,莫特伦(Mottron)的EPF理论和巴伦·科恩的高度系统化理论较为系统,下面将分别加以阐述。
  4.2.1 EPF理论
  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与弱中央统合理论不相符合,莫特伦和布拉克(Burack)提出了“知觉功能促进化”(Enhanced Perceptual Functioning)理论,即EPF理论。该理论认为,整体和局部这两种加工方式可以分别独立地进行。具体而言,自闭症个体的主要特征是低水平加工有优势,即“知觉功能促进化”(EPF);但同时在整体加工上并没有缺陷。莫特伦等人认为正是EPF使得自闭症个体表现出明显的局部加工偏向,尤其是在需要局部加工的任务上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虽然提出自闭症个体的整体加工并不存在缺陷,但也提出他们的高水平概念加工对低水平知觉加工的影响减少。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在高水平概念加工会对低水平知觉加工产生干扰的任务上,自闭症个体的表现将优于对照组个体;然而,当高水平概念加工或意义加工是必要或有利的时候,自闭症个体也能进行这一加工。
  因此,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以上那些与WCC理论相悖的研究结果。此外,也有研究开始以WCC和EPF两种理论作为研究的假设,设计实验任务对两种理论进行验证。例如,谢泼德(Sheppard)等人采用画图任务对两种理论进行验证;其结果明确地支持了EPF理论而不支持WCC理论。研究还发现,自闭症群体能对音乐刺激进行较好的局部加工和整体加工,这也支持了EPF理论。
  4.2.2 高度系统化(Hyper-Systemising)理论
  (1)理论阐释
  巴伦·科恩提出了完整的自闭症高度系统化(Hyper-Systemising)理论。首先,他提出了该理论的三个奠基性概念。①环境的“变化”可以根据是否是自发产生的而分为施动性变化和非施动性变化;前者是自发产生的,而后者是非自发产生的。②“系统”是以规律性加以定义的。有些系统有100%的规律性(如电灯开关或数学公式),因而可以100%地加以预测和控制;计算机则可能是有着90%规律性的系统;而社会世界可能只有10%的规律性。③“系统化”是指搜寻数据的结构(模式、规则、规范、周期)以测试正在变化的数据是否是一个系统的一部分。系统化包括观察输入——操作——输出之间的关系,从而确认出规律以预测X事件将会以P概率发生。基于这三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个体将会对非施动性变化进行系统化,因为非施动性变化较为简单,系统化后至少都具有中度规律性,变异性小,对之进行系统化是有效的;而个体将会采用“移情系统”这一神经认知机制解释施动性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复杂,系统化后也会有较大的变异,因而不适合进行系统化。
  其次,他详细阐述了系统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有一个系统化机制(Systemizing Mecha-nism,SM),该机制在不同个体身上有不同的水平;在人群整体中,系统化有8个水平。水平越高,系统化能力越强。其中,高功能自闭症(HFA)人群的SM位于水平6,中功能自闭症人群的SM位于水平7,而低功能自闭症人群的系统化机制则位于最高水平(水平8)。因而,高功能自闭症人群试图通过“系统化”进行社交或移情;他们在包含时间或物理因果关系的图片排列任务上的表现高于平均水平。中功能自闭症群体在错误照片任务上的表现高于平均水平。低功能自闭症群体处于极端系统化水平,会表现出高度重复行为、自我刺激等14种主要行为。
  最后,巴伦·科恩还提出了“选择性交配”(As-sortative Mating)理论,从基因角度论证高度系统化是ASC症状的一部分。该理论认为,自闭症个体的高度系统化可能源于有两个高系统化者作为其父母从而产生的基因效应。相关证据有:ASC儿童的父亲和祖父以机械工程为职业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中男性的两倍;而这些父亲和祖父的SM设置高于平均水平(水平4)。理科(工程、数学、物理)学生比文科学生有更多的自闭症亲戚。与普通人群相比,数学家有更高的ASC比率,他们的兄弟姐妹也有较高的ASC比率。
  系统化理论不仅可以较为全面地解释自闭症的三个主要特征,同时也与基因这一病源学水平相联系。基于该理论,ASC个体尽管在社会性世界中存在障碍,并且有着异常的行为和兴趣等,但是高度系统化也使得他们在那些系统化领域里表现出特殊的禀赋。
  (2)高度系统化理论与弱中央统合理论
  由上述阐释可见,高度系统化理论不同于弱中央统合理论的地方在于它与掌握一个新系统有关,要求发现潜在参数间的规则、规范及关系。将一个系统各部分信息整合起来的能力正是弱中央统合的对立面,可以解释自闭症个体所表现出的整体加工。同时,由于自闭症个体在获得一个系统后难以很快地将其他属于该系统的参数纳入,因而就会表现出对同一性的固守,以及对不符合该系统的细节的过度敏感与关注,也就表现出弱中央统合所强调的细节性或局部性加工风格。此外,系统化理论还注意到了未被弱中央统合理论所包含的ASC个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即他们拥有在受限的狭窄兴趣领域里收集和联系信息的渴望;这既是ASC个体整体加工能力的体现,也有理由成为对他们进行教育的重要突破口。
  此外,高度系统化理论强调其潜在的基因因素,而弱中央统合理论的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哈珀、布里斯克曼(Briskman)和弗里思。使用EFT任务、分割/无分割积木任务、视错觉任务以及句子填空测验等统合性测验研究了ASC男孩的父母。他们发现,在这一组测验上,大约一半的父亲以及1/3的母亲表现出了一致的弱中央统合(常常表现为在任务上有更高的成绩)。对照组(阅读障碍男孩的父母、无障碍男孩的父母)被试在测验及自我报告上一致反映出对细节的关注量要显著得少。这些结果表明,弱中央统合这个心理特性很可能受基因的影响。因此,这两个理论在基因层面上是相通的,只不过高度系统化理论更为全面,对自闭症症状的解释面更广。而且,从理论阐释角度出发,系统化和中央统合这两个心理特性是所有人都拥有的。那么就存在一种可能性:它们所对应的基因是多基因,只不过每个人所附带的基因数不同,从而表现出的程度也不同;但是这些基因的广泛性也可反推出其生存的适应性及稳定性,那么就有可能在未来出现更多的高系统化者或弱中央统合者。这一可能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高度系统化理论中,那些处于水平4和5的个体往往能够确认出数据中的规律或模式,从而表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在这种意义上,很可能是逐渐增加的系统化基因已经为人类历史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5 结论
  
  综上所述,弱中央统合理论是自闭症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自闭症的一些非社会性症状。其最初强调ASC个体缺乏整体加工从而表现出局部加工偏向。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理论内涵发生了变化,已由强调整体加工的缺陷转向强调局部加工的优势,并逐渐将中央统合视为一种认知风格。此外,EPF和高度系统化理论这两种新理论能较好地弥补WCC理论的一些不足。目前的研究表明不可以将弱中央统合视为一种执行功能障碍,且大多数研究表明弱中央统合是独立于社会认知障碍的。还需要对弱中央统合在认知神经水平上的机制加以探索。此外,有必要建立起弱中央统合或其他新理论与真实生活能力及障碍的联系。最后,弱中央统合的研究成果还有待于转变成教育方法,这将最终验证该理论的真实性和价值。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