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聋生篇章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

作者:贺荟中 贺利中



  摘要 本文通过眼动分析法和回答文后问题等即时与延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在篇章阅读过程中的眼动特点。结果发现:1、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整体能力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文章阅读的整体效率显著低于听力正常学生。2、 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除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的眼动指标上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外,在其它眼动指标上均未见差异。3、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虽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在文本信息的储存能力上没有差异,但以反复回视、增加注视点等为代价。
  关键词 聋生 篇章 阅读 眼动
  分类号 G762
  
  1 前言
  
  高科技的发展为聋人生活提供了便利,但对其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聋生阅读困难是不争之事实。洞悉聋人阅读理解困难的本质,对特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聋人阅读困难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关于聋人阅读的已有研究更多集中于聋生阅读中的语音编码、及其与阅读的关系上,但结论不一[1]。鉴于此,本文在篇章阅读层面上,采取眼动分析等即时与延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集中探讨在字词识别能力完好的情况下,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篇章阅读过程的眼动特点,在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阅读策略,及其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在篇章阅读过程的眼动、与阅读效率的比较。之所以选择低于聋生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作为本研究对照组,是因阅读是个体后天习得的技能,在校学生所学语文教材是影响学生阅读技能高低的重要因素。而当前中国部分地区高中聋校所学语文教材与低于其三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相同,故本研究以与聋生所学相同语文教材为选取对照组被试的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2.1.1 被试选取标准
  聋被试的标准:①好耳听力损伤程度在90分贝以上;②失聪年龄在4岁以前(语言发展之前);③除听觉障碍外,没有其它障碍;④没有在普通学校读过书;⑤智力正常;⑥高中四年级的学生。
  听力正常被试的标准:①智力正常;②无视听觉障碍;③普通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
  2.1.2 被试筛选工具
  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厚璨、王晓平1986年主持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对被试智力进行测评。对聋被试其它方面进行测试使用的是作者自编的聋生背景材料调查问卷(见附录1)。
  对听力正常学生有无视听觉障碍由其班主任根据其体检表确认。
  2.1.3 被试筛选过程
  分别在天津市某所普通中学的高一年级和天津市聋人青年技术学校的高中四年级学生中筛选被试。在普通学校进行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由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作者为主试,统一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对聋生进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施测前,作者先对天津市聋人青年技术学校的两位手势语熟练的老师进行《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培训。正式施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由接受过培训的老师做主试,作者和该班班主任配合。
  聋生背景问卷调查由班主任在两个星期五的下午发放给天津市聋校高中四年级学生,并作简单说明,要求学生把问卷带回家,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下星期一返校时提交。
  2.1.4 被试筛选结果
  接受过《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普通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和天津市聋校高四年级学生的智商均在正常范围内。从这些智力正常的高一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13名无视听障碍,且不戴眼镜的正常学生作为对照组,和天津市聋校高四年级13名语言发展前全聋且不戴眼镜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参加了本次实验。
  2.2 仪器
  本实验采用美国应用科学实验室(ASL)生产的4200R型眼动仪,每20毫秒记录一次被试在阅读过程中眼睛的注视位置、注视时间、注视次数、眼跳距离和瞳孔直径等数据。
  2.3 材料
  实验材料共由7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组成,一篇为练习材料,6篇为正式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先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呈现在586计算机控制的73.66厘米大屏幕显示器上。每篇实验材料一次呈现完毕,时间不限,直到被试报告已阅读完毕,以使被试在比较接近实际的阅读情境中进行文章的阅读。
  2.4 程序
  实验在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重点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中心的眼动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室具有隔音、隔光等功能,并装置空调设备。被试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主试2-3名,1名操作眼动仪,1名呈现实验材料,并记录被试回答问题的结果。对聋被试进行实验时,另加1名手势语老师负责解释实验过程和记录被试回答问题的结果。实验采取1次1名被试个别施测的方法。具体程序是:
  (1)正式实验前:作者先对负责手势语翻译的2名健听教师统一培训,使他们掌握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让被试熟悉实验室环境;主试介绍实验要求和说明实验指导语,并呈现练习材料,解释实验程序。
  (2)实验开始前,被试坐在距显示器165厘米的椅子上,下颚放在一个U形托上,以免因头部移动影响实验数据的记录。
  (3)对被试进行眼睛校准。要求被试逐个注视大屏幕显示器上呈现的9个均匀分布的圆点,同时键入每个点的坐标。随后,检验校准效果。
  (4)要求被试阅读1篇练习文章,以熟悉实验过程。确认被试正确掌握实验程序和要求后,正式实验开始。
  (5)大屏幕显示器上呈现刺激的同时,眼动仪开始记录。被试出声(或打手势语)报告阅读完文章,眼动仪即停止记录数据。
  (7)接着,大屏幕显示器上出现第一个记忆性是非判断问题。
  2.5 指导语
  本实验有全聋被试和听力正常被试2类,指导语版本因之也有2个。2个版本只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上略有差异,一为口头回答,一为手势语回答。全聋学生第一母语是手势语,让其用手势语回答,能保证2类被试回答问题的能力均等,最大限度地减小无关变量对本实验造成的影响。
  本实验指导语为:“同学,你好! 本次实验目的是看你怎样理解文章内容。请按照你平时阅读文章的方法进行阅读。下面你将阅读到一些故事。在阅读中,请认真仔细地理解文章内容。当你认为自己已理解文章内容,请出声告诉(用手势语告诉)我。接着显示屏中央首先出现一个词汇,请既快又准确地判断该词汇是否是你刚才见到过的词汇,如“是”请大声说(打手势语)“是”,如“不是”请大声(打手势语)说“不是”。词汇判断任务结束后,显示屏中央将依次出现两个对错判断问题,请既快又准确地做出判断,如 “对” 请大声(打手势语)说“对”,“错”请大声说(打手势语说)“错” 。
  2.6 数据处理
  ASL为用户提供了较为齐全的数据分析软件包。如每个注视点的位置、持续时间、眼跳距离、注视频率和瞳孔直径;实验过程中,由于被试眼睫毛过长、头部移动、眼睛疲劳等,眼动仪有时无法记录到眼动数据或数据记录不太准确,因此用SPSS10.0软件眼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前,先将这些不太准确的数据剔除。最后,获得有效全聋被试和听力正常被试各9名。
  
  3 结果分析
  
  3.1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时间比较
  完成一定阅读任务所需时间是衡量读者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时间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65,而T1=63,T2=108,显然T12。表明聋生阅读文章的时间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