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聋生篇章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
作者:贺荟中 贺利中
阅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文章意义,阅读速度过快会影响文章理解的准确性,太慢则阅读效率过低,因此阅读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读者的阅读理解水平。从表1可以看出,虽然聋生每分钟阅读的记叙文字数低于听力正常学生,但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65,而T1=63,T2=108,显然T1
3.3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效率比较
阅读效率是反映被试阅读效果的最佳指标,不仅考虑阅读速度,还考察阅读理解正确率。美国阅读心理学家G.R.施道弗主张,应通过阅读效率来评价阅读效果[2]。由于阅读效率=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率,因此本实验中的阅读理解率指被试阅读完文章后回答全部12个问题的正确率。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效率平均数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聋生的阅读效率低于听力正常生,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63,而T1=63,T=T1。表明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阅读文章的效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4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内容的注视次数比较
注视次数反映了语篇阅读中读者对语篇内容加工的过程。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阅读文章内容注视次数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61,而T1=63,显然T
3.5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注视频率比较
注视频率是每秒对文章的注视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读者单位时间内获得信息量的多少,和对信息的加工能力。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的平均注视频率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85,而T1=63、T2=108,显然T1
3.6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注视点持续时间比较
注视点持续时间是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的平均停留时间。有研究者认为[3],注视点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对所注视字词的编码和语义提取有关。本实验两类被试注视点持续的平均时间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86,而T1=63、T2=108,显然T1
3.7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眼跳距离比较
眼跳距离是反映知觉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眼跳距离大,说明被试通过一次注视所获取的信息多。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阅读材料时的眼跳距离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90,而T1=63、T2=108,显然T1
3.8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总回视次数比较
通过分析被试阅读文章的眼动轨迹图,我们可以看到被试阅读文章的眼睛注视顺序、回视次数。不同类型被试阅读记叙文的总回视次数经曼-惠特尼U检验发现T=48,而T1=63,显然T
4 讨论
4.1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一般特点
完成同样阅读任务所需阅读时间、阅读速度均是衡量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仅根据阅读时间的多少和阅读速度的快慢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读者的阅读水平。阅读效率不仅考虑了阅读速度,同时也考虑了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故而是客观反映读者单位时间内正确理解文字内容的指标,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读者的阅读水平。阅读时间、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宏观反映读者阅读能力的良好指标。在几乎完全接近实际阅读情境下,通过眼动分析法,发现了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综合特点。其具体表现为: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虽然完成同样6篇记叙文所需阅读时间与阅读速度上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阅读效率上却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阅读文章的整体能力仍低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
4.2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阅读记叙文的眼动模式
在文本理解过程中,读者如何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是篇章理解的核心问题。根据当前绝大多数篇章理解模型可知,读者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字词解码,还要根据句法分析产生储存句子信息的命题记忆表征,同时还要进行文本局部命题的连接和文本整体连贯的建构,以形成稳定、连贯的意义表征。也就是说,在语篇理解过程中,主要进行两种加工活动,一种是语言解码活动,一种是组织连贯与分析概括活动[4]。
通过分析被试阅读过程眼动模式的即时记录数据,可以了解被试阅读过程中对文本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以上关于篇章理解过程中信息加工活动的理论观点,对本实验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眼动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
4.2.1 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距离、注视频率
注视点持续时间与字词解码与语义提取有关,眼跳距离和注视频率反映的是被试的视觉广度和一次获取信息的能力。本实验中,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表现出在注视点持续时间、眼跳距离和注视频率方面基本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学生相同,说明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在字词解码、视觉广度和一次获取信息的能力上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没有差异。支持了本研究对实验材料字词的良好控制,实验材料字词没有出现学生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4.2.2 注视次数
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在注视次数和回视次数上表现出显著多于高一年级听力正常学生。由于两类被试在眼跳频率、眼跳距离和注视点持续时间基本没有差异,且阅读任务完全相同,因此聋生在注视次数上显著多于听力正常学生,只能归因于回视次数多而引起。
4.2.3 回视次数
被试在阅读中适当进行回视并非阅读能力低下的表现,如果被试在阅读中进行的是幅度较大的选择性回视(即被试在阅读过程中,注视点从篇章后面某一行移到前面某一行),表明被试努力在建立文本局部和整体连贯的意义表征。在建立文本整体连贯的意义表征时,若读者对与当前阅读信息有关的背景信息记忆不太准确或为了证实当前背景信息与当前信息有关,往往出现大幅度选择性回视。因此适当的选择性回视对一些背景信息通达能力较弱和记忆能力较差的被试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有利于文本连贯意义表征的建构。
本实验发现的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回视次数远大于低于其3个年级的听力正常被试,表明高四年级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已经具有通过采取回视这样的阅读策略来建立文章整体意义的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