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比较研究

作者:张银平



  2.2 情商的基本内涵
  所谓情商(EQ),是人的情感智商或情绪商数,是英文Emotional Quotient的缩写[10 ]。它 是相对于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而言提出的一个概念。国外也有人把情商教育称 作智力品质教育。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把情感智商概括为五方面的能力: 自我认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 能力。戈尔曼还通过实验证明,在情商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中情绪的控制力是关键[11 ]。 在这五个方面中,前三个方面只涉及“自身”,是对自身情绪的认识、管理、激励与约束; 后两个方面则涉及“他人”,即要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情绪(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能力定义为 “同理心”),并通过妥善管理他人情绪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换句话说,EQ的基本内涵 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要随时随地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情绪;第二部 分是要随时随地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他人的情绪。高尔曼认为人生成就智商(IQ)至多20 %,80%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情绪能力起着主要作用[12]。
  
  3 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3.1 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区别
  3.1.1 在深度与广度方面
  儒家心性学十分重视情感的共同性、普遍性,因而主张情感与理性的同一。情感是全部儒学 的基本构成部分,甚至是儒学理论的出发点,这是儒家哲学的最大特点。西方情商教育只涉 及人们的情感与情绪的控制与管理,注重外在;而儒家心性学则除了情感与情绪以外还考虑 思想意识和态度言行的控制与管理,甚至包括对内心深处潜意识的控制与管理,注重内在。 儒学虽然历经千百年,但与西方情商教育相比,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涉及范围更加广 泛。可以说,儒家心性学的精髓对于我们今天在培养创新人才情商方面仍享有用之不尽的资 源。
  3.1.2 在道德修养方面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儒家心性学体现出了刚柔相济、积极进取、宽厚容人的精神;而西方情 商教育则阳刚有余,表现出一种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从道德修养途径来看,儒家强 调自省、克己、慎独、忠恕、中庸和力行;情商理论主要通过自律和培育同理心。其中自省 、克己、慎独,大体上和“自律”要求相当;忠恕之心则和“同理心”内涵完全一致。可见 ,孔子比丹尼尔•戈尔曼多了“中庸”和“力行”两个环节。由于中庸强调对人际关系的处 理要适度和谐,而“力行”强调对道德不仅要有观念上的认识,更要贯彻到行动中去,所以 这两个环节对于道德修养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力行”。这说明孔子的道德修养方法比丹 尼尔•戈尔曼的方法更高明。
  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比较研究/张银平 3.2 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联系
  3.2.1 以品德为目标
  儒家心性学在人生价值观上,体现出对“德”的追求。“德”是人生的根本,它的最高境界 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要求形成理想的人格,“外王”要求实现理想的社会。内修 圣德以塑造高尚完美的人生,外行王道以兴经世济民之业事[13]。看人必观其德, 这已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共同心理,也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元观念。
  情商的内涵是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认知掌握与对冲动的克制及人际关系管理,这也是道德品 格的基础。情商高的人,能与周边的人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是一个人人格品质的体现,他 们大多正直、文雅谦逊;情绪稳定,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热爱生活中的真、善、美,憎恶 伪、恶、丑,在面对恶势力和困难时具有坚强勇敢的品质和献身精神……反之,情商低的人 往往自私、偏狭、冷漠粗野;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定,不善与人相处;在危险和困难面前往 往会产生畏惧、退缩甚至转嫁危机的思想。由此可见,儒家心性学与情商教育在对人的品德 的重视上,观点是一致的,都把品德作为其最本质的部分,情商的高低与品德是成正比的。 而且,当今的情感教育在儒家看来是解决社会冲突,达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其实 也就是西方情商教育中认知自我、妥善管理自我,建立理智、提高理性的价值体现。
  3.2.2 以和谐为原则
  儒家心性学追求的是一种普遍的和谐,是一种宇宙的、整体的和谐,即“太和”,因而注 重处理世界的各种关系。如: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且要对每 一种关系持一种接受和尊重的态度,这样才能与外在世界融为一体,在平等基础上来解释问 题[14]。孔子主张“和为贵”,(《论语•学而》),还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 不和”(《论语•子路》)。《中庸》对中和的思想进一步概括:“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为焉。”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为生。”如:“相 依”、“相成”、“相济”、“相合”、“相参”、“相融”等等观念,不管是从本体上, 还是从社会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把“和”看作是一种充实、饱满、和谐的最佳境界。
   儒家心性学对自身思想意识、情感态度和言论行动的自我反省,以及对不正当私欲和冲动情 绪的自我管理与克制,与情商教育的第一部分(随时随地认识、理解并妥善管理好自身的情 绪)完全吻合;其次,它的推己及人的忠恕之心和准确把握事物分寸(即“适度”)的中庸之 道来处理好人际关系,使彼此和谐相处,也包含情商教育的第二部分(随时随地认识、理解 并妥善管理好他人的情绪)的基本内涵。因此,这和西方情商教育在思维方式上一致,都有 重“和”的倾向。
  3.2.3 以爱为核心
  在社会观上,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都体现对“爱”的追求。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就是爱人、同情人、关心人,爱人就是从爱自己的亲人,爱周围的人开 始。韩愈曾说过“博爱”训“仁”[15]。其中“博爱”就和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 ”一样, 反映了儒家社会伦理中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普遍的“同情”。“仁爱”是人性精神家园的 归宿,仁爱有其仁博爱、泛爱的内涵,有极大的包容性,承认民为上,众生平等,对动植物 也要平等。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冲突既可以化解,甚至矛盾、冲突也可迎刃而解。爱是相 互的,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爱,你就要应该去爱别人;如果你不想别人损害你,你就不要去 损害别人。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只能是害人害己,对己、对人、对社会都有害无益。
  4 儒家心性学与西方情商教育的发展趋势
  儒家心性学对心理学发展及情商教育有推动和引导作用,如果把儒家心性之学和西方情商研 究有机的融合,这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都会有深刻的意义。中国的人性理论、人格理论 更多地来自于内省的体验,是有道德修养引发出来的,它们构成了伦理学的道德原则。道德 观念、原则是要由内省体验、道德修养支撑、消化,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自律的境界,否 则,永远也摆脱不掉他律的阴影。如果我们能够看到东西方文化的认同和差异,那么我们或 许可以在新时代下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而让东方原有的人格心理学、人性理论与实践 同西方现代的情商教育有一个恰好的相辅相成。
  其实,在美国,儒学作为一种哲学的人学,不仅是学术界的研究课题,而且,儒家注重通才 教育,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内容,也是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学说。美国学术界、文化 界和从事人类文化学、哲学、宗教学研究的人士,都一种多了解儒家思想的强烈愿望,那种 认为在这样一个基督教文明影响的社会里,它的基本精神不仅和儒家传统没有同构,而且可 以说是完全不相干的看法,已经得到改变[16]。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