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研究
作者:余欣欣 郑 雪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结构方程模型 应激生活事件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离异家庭
分类号B849
1引言
对离异家庭子女心理状况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对孩子的学业成绩、认知方式、社会适应、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都有消极影响[1-3]。父母离异对青少年来说是一件重要的负性生活事件,由此也引发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4-5]。认知应激学说[6]认为心理应激不应是单纯的刺激,也不应该是单纯的反应,而应是由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刺激) ,受个人认知评价、应对风格、社会支持等多种中介因素影响。但有关应激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在应激中的意义,至今尚难以阐明清楚[7]。
近年来关于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在研究对象上,从整个应激过程来探明离异家庭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机制的综合性研究甚少;在研究方法上,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来说明心理应激因素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多。本研究试图通过构建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应激模型来揭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心身反应的作用途径,为有效开展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方法和依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广西桂林市七所中学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7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09份。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131名。其中男生60人,女生71人。被试的年龄在13到15岁之间,平均年龄14.7岁。
2.2方法
研究所用的材料为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问卷、社会支持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2.1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问卷。参考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8]编制了适用于初中生的应激生活事件量表。量表共34个条目,有5个因子:学校教育、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采用六等级记分方法:未发生0分;发生过,影响程度分为:没有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分别记1分,2分,3分,4分,5分。被试分数越高,说明生活事件的影响越大,压力感越强。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36-0.872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8。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61,NFI= 0.932,NNFI=0.961,CFI= 0.928,GFI= 0.955,表明五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2.2.2应对方式问卷。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付方式问卷”[9],该问卷有六个因子: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发泄和忍耐。采用四等级记分方法:不采用、偶尔采用、经常采用、基本上都采用分别记1分,2分,3分,4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解决问题α=0.824,求助α=0.719,退避α=0.647,幻想α=0.652,发泄α=0.681,忍耐α=0.627。为简化结构方程模型,我们将问卷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其中解决问题、求助属于积极应对方式,退避、幻想、发泄、忍耐属消极应对方式。对二维度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73,NFI= 0.928,NNFI=0.939,CFI= 0.957,GFI= 0.925,表明二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2.2.3社会支持问卷。采用由肖水源编制并经谭静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10],有主观支持、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 10 个条目记分之和为社会支持总分。本研究有效被试使用该量表的结果显示,主观支持α=0.616,客观支持α=0.593,支持利用度α=0.674。对本研究样本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MSEA=0.054,NFI= 0.957,NNFI=0.949,CFI= 0.962,GFI= 0.978,表明三因素模型对数据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构想效度理想。
2.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量表由Derogatis(1975)编制,本研究使用的是吴文源的翻译本[11],90个项目, 10个因子,采用0 - 4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次测试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28-0.876之间,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7。
数据采集采用集体测试方式。采用SPSS 11.0进行相关分析,采用LISREL 8.7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结果
3.1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总分间的相关分析
离异家庭初中生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总分间的相关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见,应激生活事件与症状总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与社会支持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与应对方式“发泄”、“幻想”、“忍耐”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和P<0.001)。社会支持与症状总分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P<0.001),与应对方式“解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应对方式“求助”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应对方式“解决”、“求助”与症状总分相关不显著,其余应对方式均与症状总分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P<0.01、P<0.001)。应对方式与症状总分的相关关系也为我们将应对方式划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提供了依据。这些结果为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3.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3.2.1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与应激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关系的假设模型构造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时,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外生潜变量,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以及症状总分作为内生潜变量。
本研究采用了Jreskog 和Srbom 建议的模型设定策略, 即事先设定多个模型进行评价, 通过模型比较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相对有效和节俭的模型[12]。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思路, 在模型设定中提出以下假设:(1)应激生活事件是预测症状总分的有力变量,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2)应激生活事件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可能在应激生活事件与症状总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积极应对、消极应对、社会支持对症状总分有直接影响。根据以上的理论考虑,本研究设定了两个相互竞争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