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发展性阅读障碍理论及研究范式简介

作者:郑 毅



  摘要 目前对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的理论解释主要有语音缺陷论、小脑缺陷论及一般性大细胞功能障碍理论。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研究者们采用Oddball范式、侧抑制范式、RSVP范式、TOT范式、半视野呈现范式以及错误记忆范式等对DD的特点与本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简略阐述了DD的理论基础以及DD研究中的各种实验范式,以期更多的人参与到DD的实验研究中来。
  关键词 阅读障碍 理论 研究范式
  分类号B842
  
  1引言
  
  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DD)是指某些儿童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和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明显的神经或器质上的损伤,却在标准阅读测验上的成绩低于正常读者约两个年级[1]。研究者们在几乎所有语言和文字系统中都发现了阅读障碍。在表音文字国家中,10%的儿童存在阅读障碍,占学习障碍(Learning Disabilities,LD)儿童的80%[2]。Stevenson跨语言研究发现[3],DD也存在于表意文字中,且发生率不低于英文,在日本、美国的汉语人群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分别为5.4%、6.3%、7.5%。张承芬[4]利用两种阅读操作定义和截点法对大陆阅读障碍问题进行考察,检出率分别为4.55%和7.96%。尽管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发展,阅读障碍可能会得到某种补偿,但一些认知缺陷会持续到成年期。因此,对DD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探索其产生的认知、神经生理基础,用以指导DD的矫正是十分重要的。
  
  2DD的三种理论解释
  
  关于DD的成因,国外学者提出了语音缺陷论、小脑缺陷论。近年来,Stein等学者在整合不同官能缺陷的基础上,结合眼动和生物技术,提出了一般性大细胞功能障碍理论。因此,基于“认知”和“生物”因素,发展性阅读障碍的理论解释主要有语音障碍论、小脑缺陷论和一般性大细胞功能障碍(general magnocellular dysfunction)论。
  2.1语音障碍论
  在拼音文字中,大量研究发现DD患者语音信息加工困难,符号拼写和语音表征质量差。Vellutino[5]认为语言加工障碍会造成个体阅读能力发展停滞。80 年代以来,研究者[6]在界定“语言障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语音障碍”理论,认为DD 患者的言语信息表征和加工能力存在缺陷,从而阻碍了个体形音对位和阅读能力发展。
  在这种情境中,个体无法迅速、正确地区分音位,出现大量的发音混淆现象,如s、sh、th。其一:许多DD患者语音技能差,无法正确掌握拼写和语音之间的转换法则,导致进行字-音转换时出现困难,根据内在心理词典进行字的识别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其二:DD患者单词编码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进行字母语音联合学习。依据双通道信息加工理论[7],Castles认为DD患者的词汇和非词汇通路受损,前者在阅读过程出现字形错误,不规则词成绩差,后者主要是读非词时成绩差。在汉字阅读中,语音技巧也同样重要,周晓林等[8]通过语义相关判断任务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存在显著的语音干扰作用。
  但是,语音障碍理论并不能解释全部阅读障碍现象,如一些DD患者阅读时经常调换字母的位置(was→saw)。Woo等[9]发现香港汉语DD患者在汉字识别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视觉错误而非语音错误。因此,仅以语音障碍理论来解释DD的成因是不够的。发展性阅读障碍理论及研究范式简介/郑毅2.2小脑缺陷论
  小脑在人的认知加工活动,如语言、程序记忆中有一定的作用,并对身体平衡、运动协调能力产生直接影响。Nicolson等[10]采用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直接探测了DD患者在进行习得和新习得的手指顺序运动过程中小脑的激活状况。实验发现DD患者在上述两种任务中小脑左半球的激活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读者。小脑缺陷不利于个体自动化能力、运动能力的发展,造成注意力分散。DD患者书写质量差,究其原因是由不同肌肉组织的时间判断和平衡能力失调造成的。Stefano等[11]发现小脑缺陷会降低个体内隐学习的速度。另外,小脑缺陷也会间接影响个体语音技能的发展,工作记忆能力下降,对韵律、节奏不敏感,阅读过程中信息加工速度缓慢等。因此,小脑缺陷也是导致发展性阅读障碍的原因之一。
  2.3一般性大细胞功能障碍论
  Stein等[12]将不同官能的缺陷整合起来,提出了一般性大细胞(magnocellular,简称为M-cell)功能障碍理论,认为M-cell功能障碍会造成视觉、听觉、小脑、语音等功能缺陷,从而使得个体阅读能力滞后。视觉大细胞功能障碍会降低个体对运动刺激的敏感性,双眼注视不稳定,视知觉和视觉表征提取能力差,对空间和时间刺激视觉唤起阈限提高,从而影响正字法技能的发展。听觉大细胞功能障碍使得个体不能很好地根据声音频率和振幅的变化来区分字母发音,从而不利于个体语音技能发展。
  由于汉字的视觉独特性和复杂性,视觉技巧在汉语学习早期阶段有利于个体区分和记忆汉字的不同形状。在阅读过程中,大细胞通路对引导视觉注意,控制眼球运动和视觉搜索等阅读技巧有重要作用。Pavlids[13]利用眼动仪研究发现,DD与儿童眼动异常可能有关。DD儿童阅读时眼球运动不协调,波动大,经常出现跨行、漏行,这些都影响了视觉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一般性大细胞理论的提出,为阅读障碍的神经生理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眼动仪,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事件相关电位),PET,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手段的介入,更为DD的神经生理原因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现已成为DD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但由于其技术含量高,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3DD的经典实验范式
  
  基于上述理论,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特殊教育学的专家学者们对DD做了大量了实验研究,研究范围即包括认知层面,也包括神经生理层面,并在研究中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经典的实验研究范式。
  3.1DD研究中的Oddball范式
  沙淑颖等人[14]从语言加工、听觉加工和视觉加工3个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发展性阅读障碍ERP研究的进展。其中详细阐述了,在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听觉加工特征的ERP研究中多采用的听觉Oddball范式。在这里,Oddball范式又分为主动Oddball范式和被动Oddball范式。主动Oddball范式的要点是:对同一感觉通路的一系列刺激由两种刺激组成,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很大(如85%),称为标准刺激,另一种刺激出现的概率较小(15%),称为偏差刺激。两种刺激出现的顺序是随机的,因而对被试来说偏差刺激具有偶然性。实验中让被试发现偏差刺激后尽快按键或计数,在偏差刺激出现后约300ms可以观察到一个正波,即P300。研究发现,在一般非注意条件下或偏差刺激与被试的任务无关时不能引起P300。双重任务的实验证明,在一定程度上,P300和投入的心理资源量成正相关。被动Oddball范式和主动Oddball范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要求被试投入注意力资源。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被试的注意力转移到其它的非实验刺激上去(如在听觉实验中让被试注视屏幕上的刺激,忽视耳朵中传入的声音刺激),当偏差刺激出现时就会诱发失匹配负波(MMN)。刺激的频率、持续时间的长短、甚至于更复杂的声音变化都会引起MMN,如MMN可以由音素的变换引起,也可以由纯音对序列的倒置引起。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差别越大,MMN出现的越早,波幅也越大。而MMN在很多研究中都被用来作为诊断阅读障碍神经异常的线索。Schulte-Krne等人[15]的研究表明,言语声音中的瞬时信息性质导致了阅读障碍者MMN的波幅比控制组小,即阅读障碍者存在听觉瞬时信息加工的缺陷。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