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动态评估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琚圆圆
关键词 动态评估 特殊教育
分类号 G760
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是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估可以为教师、治疗师以及其它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资料,可以更好地为特殊儿童的教育和治疗服务。以往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多采用标准的静态测量的方法。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评估方式已经屡屡遭到批判。许多批评者认为这种评估方式不能够有效地测出特殊儿童的实际能力,并且还会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因此,有些研究者提出应该使用一种动态的方式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于是动态评估就逐渐进入特殊教育评估的领域,成为一种新型的评估方式。那么,动态评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评估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它对于特殊教育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意义,动态评估在应用于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又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本文想要阐述的内容。
1 动态评估的概念解析
1.1 动态评估的定义
动态评估概念主要是针对传统评估即静态评估的弊端而提出的。动态评估一经提出,就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动态评估有不同的认识。
Swanson将动态评估定义为通过施测者的帮助使得儿童的行为表现发生改变从而了解儿童学习潜能的过程[2]。
Sternberg和Grigorenko将动态评估定义为主要成果在于考虑干预结果的过程。在干预过程中,施测者将教会受测者在整个测验中或某一个分测验中如何表现得更好一点。最终的分数很可能是一个能够描述出前测(学习之前)和后测(学习之后)分数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分数,或者可能只是考虑过的后测的分数[3]。
Moore-Brown等认为动态评估描述的是一种交互评估过程,这种评估采用测验——教学——再测模式。一般情况下,评估的测验(再测)部分由一个指定领域的测验组成,教学部分重点是帮助孩子学习和使用策略更好地理解任务,并在测验中表现得更好一点。儿童前测和后测的表现将会被比较。此外,教学部分中的观察资料会有助于特殊教育者给教师、家长、个别化教育小组提供合适的建议。如果后测比前测有了很大的进步,则说明儿童有很高的潜在能力和发展可能性。如果缺乏进步或者进步比较有限,并且还观察到在教学部分的学习中有困难,则说明儿童可能真的是有学习困难[4]。
综合诸多研究者的定义,动态评估主要是指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及特点的一种过程导向评估模式。这种评估希望能够扩展传统标准化测验评估的范围,改变测验情景以比较个体内在能力差异,检验学习过程,并寻求足以促进新的信息或认知技能获得的策略。
1.2 动态评估的假设
另外从这些定义中也可以看出动态评估存在着几个假设:孩子在没有帮助和有帮助时的表现水平不一样,因而要进行两方面的评价,即前测和后测(没有帮助时为前测,获得帮助后进行后测一般的测验低估了孩子的潜能;在帮助中孩子的成绩可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儿童潜能的发展,提高儿童已成熟或发展中的能力。
1.3 动态评估的特点
动态评估有以下几个特点:看重的是孩子发展的潜能,评估的是孩子的潜在水平;评估分为三个部分:前测、教学干预和后测,并且会把前测和后测分数做对比,以得到更真实的评估结果;不存在歧视现象,会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适用于所有的儿童;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或者施测者会随时介入,对孩子进行指导,以利于孩子学习,教师或施测者与儿童之间存在着良好的互动;评估会与教学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估,有利于教师或施测者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时间上的连续性,即将学习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紧密联系在一起;评估与情境密切融合,具有真实情境性,即让孩子实地解决真实性问题,观察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
1.4 动态评估的种类
目前大致上存在着两种动态评估观,这主要是由于对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理解不同而造成的。第一种观点即整合在评估中的教学,主要是从评估领域发展起来的,它认为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作为一种特质是可以测量的,强调的是心理学家、评估者或者专业教师的一对一的干预。第二种观点即整合在教学中的评估,将评估整合在教学实践中,它关注的是普通教室里的教师的教学。这种分类是动态评估的传统分类。
而Poehner和Lantolf指出动态评估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但都可以追溯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一种,可以把它称为干涉主义的动态评估,主要根据的就是最近发展区之间的差异分数的定量解释。这种动态评估通常是以下两种形式中的其中一种进行的,要么是前测—治疗—后测实验途径,或者是在测验过程中,从预制的提示菜单中逐项提供帮助。干涉主义的动态评估在评估方式上有很重的心理学痕迹。第二种动态评估,被称为交互性的动态评估,它主要根据的是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第二位的、定性的解释,更看重的是指导性学习的前景而不是测量。
2 动态评估的理论基础
动态评估最初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维果茨基于1930年前后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理论为研究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创造性地解释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孕育了动态评估的产生[6]。
2.1 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可以独立解决智力任务,第二种水平就是最近发展区,主要表现为儿童不能够独立地解决任务,但是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7]。也就是说儿童在独立活动中会表现出一种水平,而在成人的指导或者帮助下又可以达到另外一种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还指出,最近发展区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对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变化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现有发展水平可以让我们了解儿童发展的过去状况,而最近发展区则帮助我们预测儿童发展的未来趋势。
2.2 提出最近发展区的理由
自从比奈与西蒙合作完成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并于1905年发表该量表,评估与测量运动就开始蓬勃发展。但最初的测验都是标准化的静态程序,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也无法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会存在着歧视现象[8]。
早在1920年代,维果茨基就看到了标准化静态测验存在的不足,并对其进行了批评。维果茨基明确指出,当时的大多数心理测量方法是让儿童解决某些标准化的难题,把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视为某一特定时期该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然而,如此测量出来的仅仅是儿童心理发展现有的发展水平而忽视了发展的未来可能性。维果茨基还认为,评估的结果仅仅包括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没有指出儿童的潜在发展,这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的。他还举例子说明,即使在智力测验中成绩相同的两名儿童,如果主试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他们很可能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能力水平。因此,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希望可以更可信、更有效地评估出儿童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