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聋生习得汉语形容词程度范畴的偏误分析

作者:王玉珍



  (19)天气真好热。
  (20)我们的心里很开心就才好。
  (21)丁老师看见我们的小画报越来越非常瑰丽的。
  
  4 聋生习得形容词程度范畴偏误的原因浅析
  
  从上面的例句不难发现,聋生在大脑中已初步具备了“程度范畴”
  这一语法概念,偏误主要发生在形态句法层面。
  “程度范畴”的心理现实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判断:首先,主要的表示形容词程度的方式在聋生的话语中均有出现,说明聋生在聚合层面已经掌握了状形、形补、AABB式这几种程度范畴表达法。其次,聋生掌握了典型的修饰形容词的程度副词,聋生所用到的成分有:很、多么、格外、好、真、越来越……、非常等。
  聋生的偏误也可以从两方面分析:首先,聋生在句法层面未能遵守“同性相斥”的规律。比如状形式、形补式、AABB式均可表示性质程度,所以在同一结构中,只能出现一个。程度副词连用也是如此,“真好热”、“格外好热”,“真”、“好”、“格外”在这个位置句法语义功能几乎完全相同,用一个即可,连用反而不合法。其次,聋生容易在修饰成分之间发生替代偏误。比如“很多”用于修饰名词性成分,表示数量多,但聋生将其与形容词共现,导致偏误。
  这两类偏误不仅仅出现在形容词上,聋生在动词使用中也经常发生类似的偏误:
  (22)苗甜甜很生病。
  (23)苗甜甜很哭。
  (24)孟老师太批评孙文丽不准不理苗甜甜。
  (25)一会儿妈妈把白菜、蘑菇很做好。
  (26)五年级常常多打架。
  “很”、“太”本用于修饰形容词,在上面例句中被误用为修饰动词;“常常”、“多”可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高,根据“同性相斥”的规律,二者也不可同现。不遵循“同性相斥”还不止于上面所举的例子:
  (27)妈妈去买被子,家里床上被子好看美丽极了。
  (28)我们班得了冠军第一名。
  “好看”与“美丽”,“冠军”与“第一名”相斥。要对以上各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还需要理论语言学家的积极参与。
  
  5 汉语作为聋生第二语言教学的一些思考
  
  形容词的使用在聋生汉语习得中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但在“程度范畴”这一语法概念的统领下,聋生形容词使用中出现的各种偏误有了内在联系,借此也可以作出较为统一的解释,所以聋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注重从实际的语言现象中寻找规律。表面上五花八门的偏误其实都是有规律的,重要的是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发现这些规律。从现象上升到规律需要遵循以下几点:
  5.1 积累语言事实
  心理语言学领域有很多经典的收集自然语言语料的例子。比如,早在一百多年前的1895年,R. Meringer和C. Mayer收集发表了德语的口误8000多条,并进行了分析和归类。在口误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人还包括Fromkin、Garrett、Levelt等人,他们的主要数据都来自自然口语,其中又以Fromkin的研究最为有名,一是因为他首先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言语失误;二是因为他建立了口误“语料库”,可见积累语言事实的重要性。CHILDES(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即儿童语言数据交流系统也是类似的例子。CHILDES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儿童语言语料库,收集了来自各种语言的资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儿童语言研究者通用的语言研究分析系统。
  语料库的建立对于发现问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本文为例,我们在十万字左右的语料中仅发现了30条左右的相关语料,这说明样本的大小不但对采集数据而且对发现问题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聋生在汉语习得中存在的问题远未得到充分的描写,有些研究虽然涉及到这一领域,但无大样本的调查,引用的语言事实不足以形成有力的证据。
  5.2 提高教学者的语言学素养
  从实际语言现象中探索规律,从语言实际出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在二语习得领域已是一条成熟的路子。但是,从现象到规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教学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学素养。鉴别语言现象的性质、给现象分类、对现象进行解释甚至看似简单的修改聋生写作中的病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的指导。比如有学者的文章将动宾词组遗漏宾语与遗漏“着”、“得”、“肯”等均归为成分残缺,上文已指出,这几种现象其实并不同质。我们将动宾词组遗漏宾语看成是动词的配价成分缺失。配价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理论,一般将“价”(valence)看作是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是从属成分。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简称“价”。一般地说,能跟一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如:(他)跑;能跟两个NP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如:(他)买(书);能跟三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如:(他)给(我)(一本书)。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从配价理论出发,动词宾语的缺失和主语缺失等性质相同,都是“价”缺失。比如:
  (29)妈妈喝水,在骑自行车。(实为“我在骑自行车”)
  (30)韦老师走到教室里,站起来。(实为“同学们站起来”)
  (31)妈妈叫小明去买肉,完了走到给妈妈。(实为“小明买完了走到家里给妈妈”)
  (32)晚上,苗甜甜乱扔玩。(实为“乱扔纸片玩”)
  (33)弟弟去拿喝水。(实为“弟弟去拿杯子喝水”)
  (34)仲老师说:“不要给抄写数学。”(实为“不要给朱亮抄写数学”)
  前面三例是充当主语的施事缺失,后两例是充当受事的宾语缺失,最后一例是充当间接宾语的与格缺失。引入配价理论,不仅能说明成分缺失,也能说明搭配不当、成分多余等现象:
  (35)我很困难数学作业。
  (36)妈妈帮我养小兔吃小草。
  (37)我爱老师您好。
  “困难”是形容词,应为零价,不能接宾语;“帮”最多允许三个价成分与之共现,但在上面的例子中,出现了四个价,“妈妈”、“我”、“养小兔”、“吃小草”;“爱”是二价动词,但上例出现了三个价,“我”、“老师”、“您好”。
  因为语言学素养不足,所以有些教师在修改聋生的病句时,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认为只要改通顺了即可,而没有意识到各个病句背后的规律。比如:
  (38)李老师带六年级我们去洗澡。
  老师提供的改法:李老师带我们去洗澡。
  我们建议的改法:李老师带我们六年级去洗澡。
  (39)我和李沛沛去宿舍,我自己一个人把扫。
  老师提供的改法:我和李沛沛去宿舍,我自己一个人打扫了宿舍。
  我们建议的改法:我和李沛沛去宿舍,我自己一个人把地扫了。
  以上两例,老师提供的改法都让句子变通顺了,但不是最佳的改法。修改病句的原则应该是既要最大限度地符合作者的表达意图,又要最小限度地更改原文的表达方式。第一个病句只要调整语序就很完美,语序应该是修改病句时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手语的缘故,语序偏误在所有的病句中位居第一;第二个病句聋生教师分析为用词不当,但作者在后文正确使用了“打扫”一词,说明会用,我们的分析是把它看成“把”字句误用,因为“把”字句也是聋生偶尔使用、但偏误率极高的句式之一。
  5.3 重视手语和汉语的对比
  无论聋生是先天聋、语言习得关键期之前聋、还是关键期之后聋,只要使用过手语,那么他在学习汉语时,必定会不同程度地受手语干扰,正如二语习得会受母语干扰一样。所以,重视手语和汉语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往谈到手语的影响,不外乎以下几条:手语形象性强,抽象性弱;手语词汇贫乏;手语语序与汉语不同等。至于手语和汉语具体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却还无人从音系、词汇、形态、句法、话语等语言学层面进行系统分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