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嫂李满香逼着郭丁香喊婆婆为"妈",结果寿宴改成丧宴。李满香将功补过,在办丧事时出谋出力,可是郭丁香的直觉告诉她,李满香对王章郎的王府过于热心,在婆婆"七·七"刚过灾难降到郭丁香头上。
大喜变成了大悲,生日变成了死日,寿堂变成了祭尊亡灵的祭堂。原本是来贺寿的亲朋好友,也都一个个变成了奔丧的吊客。
"事已至此,你这当孝子的不能只顾哭啊。俗话说,棺材过得六月,死人过不得六月。得赶快料理后事啊"。郭丁香一面劝丈夫节哀顺变,一面吩咐丈夫赶快去请和尚道士来准备为亡灵"上祭"。
章郎哭丧着脸说:"这祭怎么上,道士和尚怎么请,我可是一窍不通啊。"
"你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是远嫁他乡的洛阳人,你不懂我更不懂。"郭丁香见丈夫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便宽慰地说,"不懂不要紧,咱们可以边做边学。再说只要把和尚道士请来了,我们一切按他们说的办还不行么?"
"好,我听你的,这就去请和尚、道士。"
"等一等,"章郎正准备走,郭丁香突然似有所悟地说,"我见人家请和尚、道士的孝子都披麻戴孝,手拿哭丧棒。我到房里去扯6尺麻布来给你披上,你赶快做一根哭丧棒吧"。麻布扯来了,哭丧棒也做好了,章郎正准备出门,却又让表嫂给拦住了,李满香用一根桐树枝做成的哭丧棒换下章郎手里的那根用竹子做的哭丧棒说:"带上这个吧,这叫桐杖诉哀。"
因为有刚才那次血的教训,章郎再也不敢自作主张了。他望了望郭丁香。用目光征询妻子的意见。
郭丁香说:"还愣着干什么?快按表嫂说的去办呐。"
章郎走后,郭丁香把李满香叫到一边说:"表嫂,今天这个事是你我引起来的。我是外地人,对本地丧葬习俗一窍不通。婆母这么一死,祝寿的事算是办砸了,如果这丧事再闹出什么意外来......"
郭丁香话到嘴边留半句,言下之意就是说:表嫂如果有什么好主意,不妨赶紧献出来,如果没有可千万别再出什么歪点子。已经出了一条人命,若是再出馊主意,只怕也没有好果子给你表嫂吃了。
有道是"说话听声,敲锣听音"。李满香听出弦外之音后,连忙解释说:"弟妹有所不知,表嫂我心里明白,今天这件事办砸了责任全在我。为了将功补过,也是为了不再出错。我才专门跑到对面山坡下去折了一节桐子树枝交给表弟......""这哭丧棒难道还要分竹子和桐子树的么?"郭丁香打断表嫂的话问,"在我的记忆里,哭丧棒好像随便什么棍棒都行啊"。
"别处的我不知道"。李满香说,"我们这'吴头楚尾'的地方的讲究可多了。父母死后,孝子既要披麻戴孝地托着哭丧棒去请和尚、道士来主持上祭,又要委托邻近的亲友到远处亲友家里去报丧"。
请和尚道士叫做"棒杖诉哀"。因为父亲死后是托竹制的哭丧棒去请,所以又叫"竹杖诉哀"。母亲死后是托桐子树枝制成的哭丧棒去请,所以又叫"桐杖诉哀"。
"竹杖诉哀"为的是保佑儿孙步步登高,讨的是"火烧竹子节节爆,脚踏楼梯步步高"的吉利;"桐杖诉哀"则是为了保佑后代多子多孙,讨的是"桐子桐子,多花多籽(子)"的吉利。
李满香说,不仅如此,而且持杖诉哀的孝子还享有畅通无阻、直达目的地的特权。在行进途中,无论是县令、知府还是更大的官宦,遇到持杖诉哀者都必须主动让路,就连娶亲的花轿来了也必须站过一旁让孝子先过去。
"这是为什么?"郭丁香问。
李满香说,老年人都说是因为"忠孝同义"和"百义孝当先"的缘故。自古忠臣多孝子,古往今来,没见到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忠君爱国的,因此。连万岁爷也敬重孝子。
李满香说:"诉哀"还有一项议程就是派人到亲友家报丧,又叫给亲戚朋友'把信'。因为今天的亲友们都到了,所以这项议程也就免了。不过有一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免的。""你指的是上祭?"郭丁香问。
"是,但又不全是。"李满香说,"表弟已经去请和尚、道士去了,普普通通的上祭肯定是不会免也免不了的。我说的不能免指的是'上红祭'。"
所谓"红祭"是相对于"白祭"而言的。白祭也就是司空见惯的那种祭奠亡灵的仪式。只有上红祭才是这里的独特风俗。
李满香说,上红祭的具体仪式是首先布置以红色为主的祭堂,包括几案、香炉、烛台、灵位等物在内,都必须是红颜色的。此外,参加祭奠的亲朋友,其中也包括孝子、孝媳在内,都必须尽可能打扮得漂亮一点。男人少不了节口盛装,女人少不了穿红着绿,形同参加婚事庆典或祝寿庆典。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孝子首先点红烛、上红香、烧黄裱,并同孝媳一起向亡灵叩头作揖。紧接着便由和尚道士念《报恩经》,再由主事人介绍死者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业绩等有关情况。以表彰死者生前为本家乃至本族所作的贡献。
最后才是其他参加祭奠者向死者告别。最要紧的是,凡是参与上红祭的人,都不能露出悲哀的神情,可以笑也可以不笑,但谁也不许哭。
表嫂,你没搞错吧。这么一来,岂不与办喜事、庆寿辰没多大区别?"郭丁香忍不住插了一句。
李满香说,上红祭要的就是一种喜庆的气氛。"那为什么要把悲痛的事作为喜庆的事来办呢?""这种风俗形成的原因也许很多。"李满香说。听老辈人讲其中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因为人死了谓之"仙逝",父母做神仙去了当然是喜事。二是因为男儿应当尽可能早口自立自强。所谓"三十而立"和"男子汉三十岁不死爹娘大不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父母"放心地去了",说明做儿女的可以自个儿当家作主了,这对于子女而言同样是喜而不是悲。三是因为死,对于父母是一种解脱。换句话说,也就是魂魄可以登上极乐世界,皮囊可以"入土为安"了。因为这三样没有一样不是喜事,所以"上红祭"只能喜不能悲。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的父母死了都能上红祭的。上红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死者必须是"年逾花甲",也就是年纪在60岁以上的老父老母;二是必须在事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否则想上红祭也来不及;三是必须是有足够钱财的富贵人家。因为上完红察之后紧接着同样要"上白祭--重新布置白色的灵堂,亲戚朋友穿丧服,孝子孝媳披麻戴孝、哭灵、守灵。一切都同没上过红祭的人家一样操办。一般人家根本耗费不起那双倍的钱财。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地百姓都认为能享受"上红祭"这种特殊待遇的老人是最有福气的老人。讲到这里,李满香停了停说:"只要弟妹愿意,这寿堂改祭堂几乎什么也不必动,只要把'寿幢'上那些有关祝寿的内容,换成'跨鹤西归'、'英名千古'、'德高望重'之类的文字便可以了。连正中间那个大'寿'字都可以不换。"
郭丁香说:"这么好的事儿,岂有不办之理?俗话说,一事不烦二主。表嫂既然对本地习俗这么熟悉,那就烦劳表嫂帮忙操办一下婆母的丧事吧。"
"只要弟妹信得过表嫂,且不说义不容辞,就是将功补过,我也理应竭尽全力啊"。
李满香果然没有让郭丁香失望。她不仅把一切都处理井井有条,而且一边干一边向郭丁香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干。
她首先同郭丁香一起,把章氏的遗体抬到太师椅上坐好,趁尚未僵硬之前,将其摆成一种二目平视,下颌微收,两臂自然下垂,双手平放在大腿上侧,双脚与肩同宽,脚尖成外"八"字形分开,脚跟紧靠坐椅下方横档的姿式。
李满香说,这种姿式和坐法叫做"坐化登仙"。在郭丁香看来章氏这种正襟危坐的姿态,除了双目紧闭之外,同刚才接受众人拜寿时完全一样。
摆好"坐化登仙"的姿式后。李满香又找了一根绳子将章氏轻轻地捆在椅背上,再同郭丁香一起将刚才抬开了的那张八仙桌子抬到章氏面前,并解释说前者叫做"捆尸",后者谓之"挡道",其用意在于防止"炸尸"。
当地人相信,死人如果躺在床上或门板上,当天上的飞禽之心、地上的走兽之心与死者之心偶尔相对时,死人便会突然"炸尸"。轻则翻身坐起,重则站起来赶人、抓人。
只有坐着才很少会出现"三心对一心,死人也复生"的巧合。万一出现意外的"炸尸"事件,有绳子"捆尸",有桌子"挡道",也不会出现死尸赶人、捉人的严重后果。
在李满香的认真指点下,各位亲友一齐动手通力合作,不过一顿饭的工夫祭堂便准备好了。
祭堂刚准备好之后,持桐杖诉哀的章郎所请的和尚道士也先后赶到了。"上祭"仪式按照先"红"后"白"的顺序依次进行。
与此同时,准备寿衣、寿鞋、兜尸布的入们也在紧张地忙碌,--上身七件衣服,下身八条裤谓之"七上八下",其喻意是上保佑七代人,下保佑八代人。枕头上绣的是"南斗六星",鞋上绣的是北斗七星。谓之"头顶南斗",为的是永远想着生者的繁衍生息;"脚踏北斗",为的是保佑死者三魂归地府七魄上九霄。
幸亏章氏早在三年前就将包括兜尸布在内的一切"装裹之物"都准备好了,如今只需清点备用。
棺材也是现成的,"十角头柏木寿方",剩下的事情只有"停尸"一夜还是停尸两夜了。一般说来人死之后应在家里停尸两夜,第三天上午再入柩、出殡--老年人大都认为"断气"者不一定真的死了,如果"在阎王面前跌一跤又回来了"。那么三天内必然"还阳"。
李满香说:"除此之外,人死之后第三天才能'进材'出殡还有另外两层含义:一是让儿、媳们有个守灵尽孝的机会,一是等外地的亲朋故旧来见上最后一面。女人死了尤其要等,所谓'男人死了抬去埋,女人死了要等娘家来'说的就是个中缘由。不过大姑妈去世时的情况比较特别,一是天热,二是远道近处的亲戚朋友全部在场......"李满香言下之意就是说像这样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出殡。如果让大家在这里等三天也多有不便。
郭丁香与丈夫及几位年长辈尊者商量之后,决定采取一个折哀的办法--次日上午入柩出殡。
这样既有了守灵的时间,又避开了一般"下午不出殡"的禁忌。既可以少当误大家一天时间,又给选墓地,找"八仙"赢得了时间。
次日上午,入柩、出殡仪式如期举行。章郎在表嫂的指点下披麻戴孝地端着一碗清水,又从贴身的内衣上扯下一块体温犹存的布为手巾。先将"手巾"打湿,在死者胸前擦三下放在碗里洗一洗之后,再在死者脸上抹三圈,谓之"开怀"、"洗脸"。
"开怀"表示儿子与母亲心心相印,"洗脸"为的是永远记住母亲的遗容,从此后便只能是"想见遗容云雾里,欲听教诲幻梦间"了。
"开怀"、"洗脸"之后两位负责请遗体入柩的道士首先将章氏从太师椅上抬到门板上放平,然后装入兜尸布内,同时从兜尸布的一侧扯下一根约3寸宽6尺长的"子孙带",交给章郎系于腰际,再抬着兜尸布"请遗体入柩"。
遗体入柩后道士正准备盖棺,郭丁香大喊一声:"婆母娘,我的妈呀!你在世时不孝媳一直不敢这样喊你,叫你,如今你就要出远门了,就让我多喊几句吧,妈妈,妈妈,我的相依为命的好妈妈!"
郭丁香一边哭,一边将事先准备好的陪葬品一件一件地往棺材里面放。陪葬的东西放完后,人们好不容易将她拉过来,道士连忙盖上棺材盖并赶紧宣布:"请孝子摔碗!"
一直跪在地上的王章郎听到喊声后,立即来到已经加盖的棺材前,将刚才用来开怀、洗脸的碗高高举起,从棺材头部用力摔向尾部地面,"叭"的一声摔了个粉碎。
郭丁香见那碗连碗底一起都破了,不由得心底一沉。因为李满香刚才说过,如果碗摔破了,碗底还是好的,便大吉大利--碗的上半部份代表已故的上一代人及过去的苦难,下半部份则代表儿孙或本家族的根基。上半部份破了,意味着一切老的、旧的苦难已随之粉碎;下半部分没破则预示着夫妻和美,根基牢靠。反之则预示家中破财,兄弟不和或夫妻分离。
"弟妹,不要放在心上,有道是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也许是碰巧摔到一块石头上去了"。李满香见郭丁香面色难看,便在她耳边嘀咕了几句。
她那里话音未落,道士已经开始钉棺材骑儿了--俗称封棺。
棺材骑儿是一种长约3寸、宽约3分的"一"型扁钉,两头成直角下垂,钉脚长约8分。棺材骑儿是专门用来固定棺材盖与棺材墙的,左右各两颗骑缝而钉。据说棺材骑儿的作用是:既可以使盖墙分离的棺材连成一个整体,又可以避邪--使一切妖魔鬼怪淫邪之物不敢进入棺墓祸及子孙。
棺材骑儿必须用秤砣钉。"秤砣虽小压千斤",这一钉"千斤担子"便由死者一人挑去了。不过,按当地风俗都是钉三留一。按"男左女右"之说,道士骑着左边的棺材缝一头钉一颗,骑着右边的棺材缝仅仅在中间钉一颗,将留下的那颗交给郭丁香说:"这是给你们留的'子孙骑儿',把它塞入墙缝或屋檐下可以避邪。"
"请先生祭龙"。前一项程序则结束,主持人又宣布下一项程序。
所谓"祭龙"说白了就是祭棺材。一般由专门替人勘测"风水宝地"的先生负责主祭,由于风水宝地俗称"龙脉",困此下葬又叫"落龙脉"。棺材亦有"寿木"、"灵柩"和"龙床宝匣"等雅称,抬棺材用的木杠也就顺理成章地被称之为"龙杠"了。
钉骑儿封棺之后,负责抬"龙床宝匣"的"八仙"们立即动手扎"龙杠"。先生则将"祭龙"用的酒装入酒壶内,并示意孝子、孝娘跪在棺材前准备"祭龙"。
"八仙"的"龙杠"刚扎好,先生便手提酒壶上场了。他首先在棺材头部倒几滴酒,并高声唱道:"酒祭龙头哇,子孙万代封王候。"
先生又在棺材中间洒几滴,唱道:"酒祭龙腰哇,子孙爵位步步高。"
先生按原来的路线折回,从另一侧转到棺材的尾部再洒几滴之后唱道:"酒祭龙尾呀,子孙做官清如水。"
先生最后转至棺材南侧,用酒撒一个如米筛大小的圆圈儿,又以指挥者的口吻唱道:"洒祭南极老仙翁呀,八洞神仙齐出动!"
"喔--喝一!"先生话音刚落,"八仙"们紧接着吆喝一声,便在先生的引领下抬起"龙床宝匣",向事先选好的风水宝地奔去。
行进途中,先生已经将酒壶换成了装"茶叶花米"的托盘,一边走一边撒着茶叶花米,一边继续唱道:
日出扶桑又转东,遗骸收入宝匣中。
八位金刚齐出力呀,轻轻送上五灵宫。今日灵柩落龙脉哟,后代子孙永无穷......。所谓"茶叶花米"就是将茶叶搅拌在大米、小米、玉米、高粱米、麦米等"五谷六米"之中(这里的"花"是多而杂的意思),作为"有吃有喝"的祭品,边走边撤,但愿死者到阴间之后,有饭吃、有茶喝、也有酒喝--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其实先生并非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按照"楚尾"丧葬习俗,走在最前面的是一面"鸣锣开道"的大铜锣,紧随其后的是四个吹唢呐的吹鼓手,第三位是表彰死者功德的"铭镜",也就是写着"德高望重"、"王章氏千古"之类赞词的整段绸布。
排在第四位的是七僧、八道以及他们扛在肩头的八面龙虎旗和一个"引路幡"。打龙虎旗旨在为亡灵助威壮胆,扛引路幡目的在于为亡灵"引路"。
排在第五位的是左邻右舍以及前往送葬的朋友,再往后才是"正戏"--排在第六位的是撤茶叶花米的又叫风水先生。第七位的是抬着龙床宝匣的"八仙",第八位的是由孝子王章郎、孝媳郭丁香以及紧随其后的,以李满香为代表的主要亲属组成的"拖丧"队伍。
此外,还有8至12人组成的"土炮队",分布在送葬队伍的左右,专门负责鸣放用"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制成的土炮,以壮声威。
一路上吹吹打打,旗幡招展。前有和尚道士颂经文,后有风水先生唱吉言,左右是土炮齐鸣,中间是孝子、孝媳同放悲声,遇桥过沟时还要丢"买路钱"--其场面热闹而悲壮。
王家离祖坟山不过三五里之遥,因此,长长的送葬队伍刚拉开阵式不久便到了。到了坟地之后,共有三项仪程:"呼龙神"、"暖凼"与"抢长生面"。
"龙床宝匣"刚放下,"呼龙神"仪式便开始了。地理先生首先用纸钱撕成一个"王"字放在墓坑底部的正中央,再托起托盆向东南西北中五方各撒一把茶叶花米,一边撒一边唱道:
米撒东呀,青龙背上加一翁;米撒西呀,代代儿孙着朝衣;米撒南呀,十八官宦伴君欢;米撒北呀,子子孙孙朝帝阙;米撒中央戍已土呀,
玉门安葬福禄足。
发文官呐,朝中拜相;发武官呐,金殿封候;六堂长子三学十呀,状元、榜眼、探花郎;文官武将都发旺呀,又发儿孙种田郎;良田万担呐,白米如霜。
学诗学礼学耕耘呐,行行俱全有德行。--房房发福呀,户户均匀。李满香说:这段名叫"撒五方花米"的吉言,仅仅是"呼龙神"的前奏或序曲,最后在向墓坑填土时地理先生念的那段咒语才是正文。只因在序曲与正文之间插了个"暖凼"的程序,这才将它们隔开了。"暖凼"又叫"暖龙脉",也就是烧一把柴火将墓坑暖热。因为这是"关心父母之冷暖"的举动,所以得由孝子、孝媳来"暖"。郭丁香将事先带来的一小捆芝麻杆儿递给王章郎。她从怀里取出火链、火石、煤纸等物,十分利索地将芝麻杆点燃后抛进墓坑,不一会儿便烧得轰轰烈烈,并间有"噼噼啪啪"的响声--用芝麻杆"暖凼",讨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吉兆。暖凼仪式结束后,立即开始下棺、填土。王章郎和郭丁香分别捧着一根哭丧棒,双双跪在墓坑前,虔诚地注视着"八仙"填土、堆坟,静静地倾听风水先生念唱"呼龙神"的正文默默地祝愿妈妈、婆母"入土为安"。"孝子王章郎填--土--!"八仙将龙床宝匣"请"入墓坑后,地理先生便拖着长腔喊道。王章郎放下哭丧棒来到墓坑前,象征性地填了三锹土后又复归原位,托起哭丧棒与郭丁香跪在一起。孝子回原位跪好之后,"八仙"再一起动手填土堆坟。地理先生则一边向墓坑内撤茶叶花米,一边念着"呼龙神"的咒语:元气水中花。山人讼参详,神虎开张赛伯阳(张天师的大弟子名伯阳)。
青龙接地脉。兵马到堂。山青水秀。故里仙庄。五显灵宫,北斗七星,南斗六郎。
太上老君急急如敕令,三省土地听我言明:我呼山山回转。
我呼水水朝还;今日呼得龙神到。保佑王府多发旺。一要长命富贵,二要金玉满堂。三要牛马鹅鸭,四要福大寿长。五要五谷丰登,六要广制田庄。
七要男为宰相、八要女配君王。九要天长地久,十要万古流芳。王章氏卒后,大吉大昌!
不知是负责填土的八仙们根据咒语的长短,恰到好处地把握填土的速度,还是地理先生根据八仙们填土的速度,恰到好处地调整念咒语的节奏,要么便是神灵有知、先祖显圣,反正是土填完坟堆好了咒语也刚好念完了。八仙们刚刚铲完最后一锹土,风水先生便恰到好处地唱道:"安葬完毕,百事大吉!"
"吃长生面哕!"
风水先生"百事大吉"的话音未落,负责发放长生面的李满香便揭开面桶,提起一串用麻线穿好的肉块和芋头圆子,大声吆喝起来。
早已"恭候多时"的放牛伢儿以及随大人一起来送葬的其他小孩,听到喊声后立即一窝蜂似的涌了上去--有用赶牛鞭子的棍儿去捞的,有先将放牛条儿放在桶里像搅水草一样搅成个小圆柱子,再拿在手里啃的,有干脆用"五爪龙"去抓的。其中有两个最有经验的"老放牛",各拿着一棍浑身是刺的树枝,使劲伸入面桶,轻轻提将出来,啊呀呀,几乎每一个刺儿上都挂了几根面条。树枝儿浑身是刺,刺上浑身是面条,每根树枝上少说也有1斤面条,其收获之大可算是前所未有。
有趣的是那两根挂满面条的带刺树枝刚拉出面桶不久,就被那些赤手空拳的"小强盗"们给抢光了,弄得两位"劳者不得食"的老放牛哭笑不得。十几位"食者不捞"的"小强盗"们则高兴得手舞足蹈。
由于当地人都相信"吃了长生面不遭灾祸",由于大家都认为"长生面越抢越发",因此,长生面开桶不久便被抢劫一空。
李满香见面抢光了,便将那两串用麻线串着肉块和竽头圆子往面桶里一放,对郭丁香说:"回去之后将这几块肉切成小薄片儿,与芋头圆子一起分给亲朋好友。'吃了长生肉长生有福禄,吃了芋头圆子出门遇缘',所以大家都会乐意接受的。不过千万别忘了给你们自己也留一点,不在乎数量多少,讨的是那份吉利。"
"谢谢表嫂,这两天真是多亏了你"。章郎见表嫂不仅有将功补过之心。而且有将功补过的行动,更有将功补过的能耐,便说了几句感激之言。
郭丁香口头上虽然也同丈夫一起应付了几句,内心里却隐隐觉得这位表嫂的突然出现,对于他们这个刚刚弥合的脆弱家庭潜伏着某种危机--直觉告诉她,这个家肯定会因表嫂而出事,只是或早或晚罢了。
果然不出所料,婆母娘的"七七"刚满,让郭丁香无法承受的灾难便如期降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