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胜新婚,万贯家财同当年的四合院一样是王章郎离家的两年中妻子挣下的,大办婆婆大寿时,多事者非让郭丁香喊婆婆"妈",这一喊,婆婆命归黄泉。
郭丁香没有直接回答章郎的提问。实际上她也无法直接回答。
"胜似花王"的落款使她想起了一首诗:百花争春忙,
牡丹花中王;若与兰花比,不如兰草香。在郭丁香的记忆里,这首诗与那副"冰冷酒"的对联一样深
刻。也一样记不清其出处,如果正如章郎所说的那块白绫的确是来自那株突然出现的兰草花的话,那么,这落款的便只能是比花王牡丹更香的兰草花了。
不过,对于郭丁香而言,那则谜语出自何人之手,那四句话系何人撰写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她已经从刚才的那番谈吐中,了解到章郎近4年来的所作所为,了解到章郎并没有当官,也谈不上什么负心汉。了解到有了这4年的经历,有了那被骗3年,乞讨一年的惨痛教训之后,章郎已经表示要死心踏地过安稳日子了。
"久别胜新婚",经受过相思煎熬的郭丁香格外珍惜这久别重逢之后的美好时日。章郎同样珍惜那一刻千金的良霄美景夫妻情义。
久别重逢之后,郭丁香对章郎一半当丈夫看,一半当儿子惯。冷时为他暖被窝,热时帮他打扇;有好吃的丈夫优先,需要出力时妻子抢着干--尽最大努力将一缕缕爱的温情,化着一份份爱的奉献。
久别重逢之后,曾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王章郎,对郭丁香则即当母亲敬又当妻子疼。白天与妻子出双入对形影不离,夜里则将妻子的三尺秀发卷在手里,将妻子的脑袋搂在怀里,惟恐她睡到半夜会突然飞掉。
穷苦的日子、并不美满的姻缘在付出了许多代价之后,能够发展到如今这种地步,在他们小俩口看来,已经是够幸福的了。
在郭丁香看来幸福是一种追求,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寡,也不在于外界给予了什么百万富翁有可能因空虚无聊而叹息:"我穷得除了钱之外什么也没有了。"一个仅仅想把鸡蛋画得像鸡蛋的小男孩,则肯定会由于终于画得很像了而涌起无限的幸福感。
章郎在被欺骗、遭藐视之后,则更能感到幸福如春风拂面,幸福能醉人心扉,能让人神清气爽。
"天有不测风云,马有转鞍之疾"。就在合府上下,一家三口为家道中兴,夫妻恩爱、婆媳和睦而感到心满意足欢欣有佳时,却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
这年六月初三,恰逢婆母章氏的80岁寿辰。郭丁香觉得章氏操劳了一辈子,能够落得一个幸福的晚年实属可喜可贺,应当大张旗鼓地为其庆贺一番。
刚开始,章郎见妻子主动提出要为母亲筹备80大寿,还有些犹豫不决。但转念一想,又觉得应当利用这个机会让王氏门庭的有功之臣郭丁香,在亲戚朋友们面前露露脸。常言道:"人心换人心,八两兑半斤。"郭丁香为我们王家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多少年来,她一直在为这个家着想,为我们母子着想,我王章郎也该为她着想一回了。
于是,他一改先前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动大包大揽地操办起来。他请人帮忙写了20多张帖子,不仅将大伯、二婶、三叔、四姨、五姑、六舅、七哥、八姐等沾亲带故的人都请来了,就连表兄表妹、表弟表侄之类的"表亲"也请了不少。有道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一般说来,像那些表兄表嫂之类的表亲可请可不请,但章郎觉得:姑表亲姨表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请不好。再说,反正少几个客人,多几个客人也无所谓。没料到这一请还真的请出"鬼"来了。六月初三这天,王府内外张灯结彩--四个写着"
"字的大红灯笼分别挂在房屋的四角。郭丁香说:" "是专门用来向上天、神灵祈求长寿的图案字,也就是"寿"字的图案化。将"
"字挂在房檐四角,是替婆母向四方神灵祈求更多的阳寿。
"寿堂"设在堂屋大厅内,由于郭丁香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准备招待客人的寿宴上,因此,布置寿堂的责任便理所当然地落到了王章郎的身上。章郎对于寿堂应如何布置几乎一窍不通,但是在郭丁香的幕后指挥和其母章氏的现场指导下,还是将寿堂摆弄得很像个寿堂了--在正对着大门的那面隔墙的上方,并排挂着福、禄、寿三星神像。中间是一个大"寿"字,下面靠墙放着一张长8尺、宽1.2尺的条案。
条案中央摆一盆寿桃、左右摆的是寿面和寿糕。寿桃背后点着一个高不过1尺,宽不过3寸、用方形竹片制成的灯架,灯架上放着一个很像用高梁面做成的粑粑那样陶器灯盏。在满满的一盏菜油中间放了3根雪白的灯草。
若在平时,它不过是一盏普普通通的油灯,今天将它摆在寿桃后面,便成了象征长命百岁的长明灯。在长明灯左右各放一支红烛,俗称寿烛。
左侧的山墙上挂着一个用绳子摆成的型图案。当地人并不将它当图画看,而是像认字一样将那图案读着"百吉"或"百吉图"。
右侧的山墙上则画着一个与"百吉图"同样大小的"眵"型图案。当地人将它读着"万字"或"万字花"。
章郎心里明白,隔墙上的福禄寿三星和"寿"字、条案,还有那寿桃、寿面、寿糕、寿烛、长明灯等等,是郭丁香幕后指挥的结果。而百吉图和万字花则是母亲章氏亲临指导之后的杰作。
章氏毕竟是见过世面的知府夫人。王基在洛阳任知府期间,她曾不只一次地出席过达官贵人家的寿筵,在王家庄做秀才夫人时也见过不少平民百姓家的祝寿场面。
她发现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大都喜欢在喜庆吉期编百吉图,画万字花。所谓百吉图就是首先在一根很长的绳子上打一百个绳结,谓之"百吉"(结)绳",然后用这根百吉绳编成一以"井"字为主体,又将"井"字的四个横头与四个竖头联在一起,构成一副外圆内方的百吉图"
"。
"外圆内方取天圆地方之意",章氏解释说,"井字有四面八头,象征四面八方。将'四面八方'联到一起又有四通八达、路路相通的象形和喻意"。
"母亲大人的意思是不是说,那绳有百结,便象征着四时八节百事大吉?如果把它们同天圆地方和路路相通联系起来,岂不成了天地保佑我们出办事东南西北八方生利,在家种地春夏秋冬四季平安?"章郎似有所悟地问。
章氏笑了笑说:"还应该加上万事如意四通八达,心想事成路路畅通,无灾无难百事大吉。"
既然这么好,这百吉图是非编不可了。但不知那万字花有什么讲究?"王章郎问。
这一问还真把章氏给问住了。原来万字花的来历比较复杂。简单地说"移"是"十"字的变体。"十"又是两只手各有5个手指的总和--人类的一切财富,无论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都是用自己的一双手十个指头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类不仅把"十"看着齐全、完美、吉祥、神圣的象征,而且从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十"这个数目字的崇拜。
因此,中国人在形容最完备、最美好、最神圣、最吉祥最幸福的事物时,最常用的成语是"十全十美",外国人祈求神灵保佑时,最常见的动作是在胸前画"十"字。佛教徒认为佛祖如来具有最完美、最圆满、最崇高、最无量的道德,因此,他们往往在如来佛塑像的胸前画上一个"十"的变体字--万字花"够"。
作为古人的章氏尽管说不清万字花的来历和所以然来,但是她却知道万字花不仅是齐备、完整吉祥、神圣的象征,而且是具备了最完美,最圆满,最崇高的无量道德的标志。因此,她让儿子一定要把万字花画在墙上。
王章郎心里明白母亲的章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明地里是作为寿堂的装饰,暗地里则是为了表彰儿媳郭丁香,因此,也就欣然从命了。不过章郎还是多了一个他在"百吉图"和"万字花"的两侧各钉了四颗钉--准备挂寿幛用的。
寿嶂说白了就是来贺寿的客人在长约6尺的整幅绸布上写着"松鹤延年"、"松柏长青"、"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
山不老松"等贺寿之辞,送给"寿星"老人作为祝寿的贺礼的一部份。
说来也巧,章郎在百吉图和万宇花左右共钉了8颗钉。当客人到齐后正好收到8幅寿幛,每一面山墙上挂4幅,既漂亮又气派。
为了使寿堂显得更加豪华气派,王章郎还特地在堂前安了一块丹凤朝阳的屏风。屏风的背面放着一对一人高的喇叭口式的鼓肚大花瓶,一边插着几根长长的山鸡毛,一边插着一束香气四溢的兰花。
堂屋正中那张摆满供果、寿烛,长明灯的条案前放着一张八仙桌子一把太师椅。八仙桌配绣花围,太师椅上配椅褡,那是专供寿星章氏坐的。八仙桌前的三个拜团则是供晚辈们拜寿用的。
左右各一排条桌每张条桌后面配两把罗汉椅。王章郎坐在"寿星"的位置上往下一望,两边的桌椅成"非"字形,很有些大诸候宴请群臣的派头。他感到非常满意,且坚定不移地认为郭丁香一定也会同他一样满意。
郭丁香今天特别忙。一大早起来便一头扎进厨房安排帮厨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该洗的洗,该破的破,该切的切,该剁的剁,该煨的煨,该煮的煮。一时间锅碗瓢叮哨哨,火钳菜刀砧板案板分外忙。厨房里人多嘴杂叽叽喳喳热闹非凡,灶台前柴多火旺雾腾腾,香喷喷令人嘴馋,寿堂里三姑四舅、七叔八姨的刚到齐,厨房里蒸的、煮的、煎的、炒的、煨的、爆的、焖的、炖的、炸的、烤的、煮的、拌的、凉的、热的也都一样不少地准备好了。
要问准备了些什么菜肴?对不起,实在是一言难尽。不是讲故事的嘴笨,也不是写小说的手笨。怪只怪郭丁香的手巧,准备的东西太多,若是一样一样的交待齐全了,只怕非6000到1万字的篇幅不可。好在唱戏的腿快,讲故事的嘴快,只须用四句话便可以说清楚:"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珍肴百味样样有,仅缺龙心与凤肝。"
章郎见客人到齐了,饭菜也准备好了,立即点燃寿烛、长明灯,将母亲请到"寿星"的位置上坐定后,大声喊道:"母亲大人在上,请受孩儿一拜。"话音未落,只见他整了整衣冠,"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
章郎连拜三次并来了一句"祝母亲大人万寿无疆!"之后正要起身,却被人两手按住双肩无法起身。扭头一望原来是表嫂李满香。
章郎还没来得及开口,李满香已经用故作夸张的口气嚷开了:"哎呀呀!我的个傻表弟呀,你是真不懂呢还是装糊涂?常言道:船好要桨好,一好要两好"我那聪明贤惠的弟媳还没来呢,你怎么一个人先拜起来了?不算数,不算数......"
其他亲戚朋友听李满香这么一嚷嚷,也都意在逗乐地随声附和道:"对对对!自古道,男人无妻家无主,女子无夫屋无梁嘛。小俩口拜寿理应成双作对。"
谁也没料到,李满香这么一嚷居然嚷出一场大祸来。
王章郎并非完全不懂规矩,而是有他的难言之隐。原来,郭丁香过门之后什么都好,仅有一样让章郎百思不得其解--从不开口叫妈。对于婆母章氏她不称婆母,不叫娘,也不长幼不分地"海叫",而是像萍水相逢者似的,以"你老人刚开始,章郎以为郭丁香是因为瞧不起既穷又没本事的婆母才不称妈,不喊娘的。后来,当他发现郭丁香对婆母的尊重与关怀,比他这做儿子的强多了,便大惑不解地问郭丁香:"你对老娘处处关怀备至,事事体贴入微,为什么又不肯喊他一声婆母娘呢?"
"怕她老人家消受不起"。郭丁香苦笑一声之后接着说,"也怕你消受不起。你不是经常在人前人后喊我婆姨,婆娘么?如果我再管你妈叫妈,不就串辈了......"。
郭丁香虽然没把话说完,但明白人一听便知道,这后半截是在同章郎开玩笑。
章郎尽管谈不上聪明绝顶,却也能听出这意思来。可是,让他无法理解的是那句怕他母亲消受不起。无论这句话是开玩笑还是正好相反,都令人费解。
如果是开玩笑,那么这一开数年的玩笑也实在太长了。如果说的是心里话,无论从名正言顺的婆母的角度上说,还是从两家父母的岁数上论,年逾古稀的章氏都无消受不起之理。章郎心里这么想,却又不便直言相告。
"你以为无法理解是不是?"郭丁香分明猜透了章郎的心思,因此,她在提出质疑之后,紧接着又讲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郭丁香5岁那年,住在其隔璧的三婶郭李氏一共生了4个儿子,却没有女儿。李氏见郭丁香端庄秀丽聪明乖巧,又是自己的同姓侄女,便想方设法要小丁香答应做自己的女儿。年仅5岁的郭丁香对"做女儿"的含义原本似懂非懂,再在她的记忆里,三婶的确一直像母亲那样痛爱着自己,便羞答答地说了一句:"做就做呗!"
三婶见小丁香答应了,立即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花裙子对小丁香说:"喊俺一声娘,俺现在就给你穿上。"
女孩子哪有不爱漂亮的?小丁香见有花裙子穿,便毫不含糊地喊了一声:"娘--!"
"哎,俺的好闺女......"郭李氏一句答应话语还没完,便"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三婶她怎么啦,你们快来看呐!"小丁香一边哭喊着一边往外跑,连花裙子也不敢要了,当大人们闻讯赶到时,郭李氏已经气绝身亡无可救药了。
一个好好的三婶子,让小丁香就这么给"喊"死了,实在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人们连想起小丁香聪明能干,出口成章,都说是因为小丁香的福气太大,她三婶消受不起。才被"喊"死了。
郭丁香当时的年龄虽小,但因为那是她有生以来经历的第一件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一直记忆犹新。
章郎听完郭丁香的那个故事后,再也不敢劝郭丁香喊娘了。
不过这件事只有章郎和郭丁香知道,连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多年的章氏也不知道。像这种似是而非的事情又不便向别人解释。纵然说出来别人也未必肯信。
章郎一开始之所以不同意为母亲祝寿,虽然也有别的原因,但拜寿时的场面不好处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用这种近乎突然袭击的方式单独拜寿,实际上是章郎早已在脑子里策划好了的。他这样做一是为了母亲的安危,二是为了避免在亲戚朋友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三是为了让郭丁香避开那种喊也不是,不喊也不是的尴尬局面。
本来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没想到表嫂竟从中插一杠子。弄得他起来不好,不起来也不好;喊郭丁香来怕无法收场,不喊她来同样无法收场。
"别闹了,别闹了,我来拜还不行么?"章郎左右为难之际。在厨下有所耳闻的郭丁香大大方方地来到堂前,"通"的一下跪在章郎右边那块拜团上,认认真真地拜了三拜,祝贺"寿星老人长命百岁,福体安康!"。
众亲友见郭丁香寿也拜了,心愿也表白了,就高高兴兴地结束了戏闹,纷纷效法孝子贤媳向"寿星"参拜。
不料当众亲友参拜结束准备入席时,李满香又不失时机地喊了一句:"各位亲友且慢入席,我这里还有话要说呢。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我那弟媳刚才拜寿时既没有叩头,也没有喊妈,甚至连婆母娘也舍不得称呼一声。"
李满香叙述了一通理由之后,提出了一条小小的既入情入理又"不难办到"的要求--让郭丁香向章氏叩三个响头,再喊一声娘便开席喝酒。
要求虽然不大,却让章郎暗暗叫苦,让郭丁香左右为难。喊吧,万一把婆母喊死了怎么办?解释吧,不仅令人扫兴而且那"理"也不一定能让人信服。这真是鸡蛋上画个美人头--有口难开啊。
章郎知道,事情到了这个份上,郭丁香如果再不叩头喊娘。她那贤惠孝顺的名誉也就全砸了。宁可喊死老娘,也不能让妻子脸上无光,章郎将牙一咬,心一横,对郭丁香说:"看在我这做儿子的份上,你就喊一声吧。"
郭丁香见事以至此,知道眼前这一关已是非过不可。喊就喊吧,不过事到临头她仍然多了一个心眼儿。因为当年的三婶是按洛阳的当地称母亲为娘的习惯而喊"娘"才喊死的。为了不在同一块石头上再摔第二跤。她决定按照南方人的风欲习惯,喊一声婆母娘。
"婆母娘在上,儿媳给你叩头了!"郭丁香刚刚叩了一个头,便发现太师椅上的婆母娘身了晃了一下,便没敢再叩了。如果到此为止,也许还出不了什么大事,只因那李满香仍然不肯善罢甘休,非让她直接了当地喊一声妈,叩够三个响头不可。
"表嫂,你没见到刚才我喊了一声,她老人家便坐不稳当么?"郭丁香十分委婉地表达了婆母娘消受不起的意思后接着说,"表嫂你看这样好不好,你让我喊,我一定喊,但最好是吃完饭再喊"。
李满香根本不同意妥协让步,反而硬梆梆地回答说:"如果你不喊,只怕今天这顿饭吃不成。"
"喊了也不一定吃得成啊。"郭丁香仍然委婉地推辞道。李满香也来了一句:"吃不成也要喊,这叫入乡随俗。"作为"寿星"本不便开口,章氏怕把事情弄僵了闹得不欢而散,忍不住也插了一句:"我的好媳妇,看在为娘这一大把年纪的份上你就喊一声吧。"
郭丁香万般无奈,只好第三次跪在地上喊了一声:"妈,你保重了!"与此同时,又不顾一切地连叩三个响头。
第二个头刚叩完,只见章氏"哎呀!"一声惨叫便从太师椅上裁了下来,七窍流血,不治而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