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震天憾地 芳草有情花并蒂




  谈宗说祖 失却责任不是人

  蛮民部落虽然比先前开化多了,但较之其他文明部落仍然称不上发达或先进。因此,他们一直没有向朝廷呈奏折的习惯,再加上仓颉和沮诵是步行回京城的,所以黄帝和丽人公主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这父子二人的消息,心里非常着急。

  一日,黄帝正在朝中议事,忽然有阳城部落的快马来报:"沮诵已经将造字之神仓颉请回了,现在离京城不足三百里。"满朝文武无不为之欢呼雀跃。

  黄帝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转告丽人公主。又令后风、常先、大鸿、左彻、力牧、歧伯等老臣准备起驾欢迎。

  丽人公主迫不急待,立即坐黄帝当年配给仓颉的锦车率先赶到了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具茨山。一口气跑了近两百余里,幸亏当时的黄河流经阳武城北,没有把京城(今原阳县)与具茨山隔开。在具茨山主峰,丽人公主与仓颉久别重逢。

  "仓......郎你......你总算回来了!"丽人公主一见面,便哭喊着,旁若无人地向仓颉扑来。

  "别......别这样......"仓颉下意识地后退半步,抓住丽人的双肩轻轻地说,"你毕竟是公主啊,尽管老了,在众目睽睽之下,搂搂抱抱仍然有失身份。"

  丽人公主温顺地点了点头,像当年做学生那样审视着仓颉的脸,脑子里交替地闪现着当年与现在的画面......

  "又想起了当年猜字谜儿的画面?"仓颉十分肯定地问。

  "花园草/化成灰/秋风起/萤火飞/夕阳一点成西坠......"丽人用谜文作答。

  "相思心已去/误听马蹄归。还记得这一则么?"仓颉问道。"你呢?先生。"丽人公主反问道。

  "一十五人抬一字/抬到阳武问仓颉/仓颉见了哈哈笑/我从来没见这个字。这一则是你为这编的,我在心里念了几十年。"仓颉说。

  "我还有一则新的,你想听吗?""还是让我帮你背出来吧:

  上是去下头, 下是去上头。两头去中间, 中间去两头。是这一则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丽人公主吃惊地问。这则谜语是她不久前才编出来,谜底是"至"。仓颉离家出走之前,别出心裁地将"去"字拆开,把上部的"土"放在下面,又把下面的"五"放在上面,造了这个本义的从上到下的"至"字。二十余年后的今天,丽人公主将它编成谜语,仅仅是为了表达她盼仓颉不期而"至"的心境。如今这则不为世人所知的谜语,居然出自仓颉之口,岂有不吃惊之理?

  "何必大惊小怪呢?想一想这个字从上到下的本义就不难理解了!"

  "你的意思是说,你这位造字之神,'从上至下'了一次之后就比先前更神了?"

  "上与下的位置经常颠倒一下有好处。不仅仅是我,还有你和诵儿,也包括所有君臣百姓。"

  "你这话使我想起了另一则谜语,谜底是一二三四的一,字。谜文是:

  上在下/下在上/不可在上/且宜在下。

  这是不是说朝廷命官、君主大臣都不可或不宜高高在上呢?"

  "该上则上,该下则下;可上者则上,能下者则下。最怕的就是该上不上,该下不下,不可上者硬要上,不宜下者又强下。结果势必形成上不上下不下的尴尬局面。"

  "不上不下为'卡',你就是为了打破不上不下的僵局才离家出走?"

  "今天恰恰是为了打破那只下不上的僵局才远道而归。""这就叫'九九归一'?"

  "不!今天是久别重逢。如果仍然用三句话不离本行的话来说,应当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丽人公主一把捂住仓颉的嘴说:"不!我不要合久必分,只要.这分久必合。"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东西,这由不得你也由不得我啊!"

  "不!不--我们再也不能分离了!"

  丽人公主话音未落,仓颉已经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老俩日抱头痛哭,久久不肯分离。泪水浸湿了脚下的大片泥土。奇妙的是,到第二年春天,在那片浸泡过的土地上,长出了几株开着并蒂花的野草,这种草生命力极强,繁殖极快,没过多久就长遍个具茨山。每棵草的枝头上都盛开着两朵并蒂花,花儿凋谢后,又长出两根山羊角似的棒角。秋后,棒角成熟了,又自动扭到一起,费很大的劲儿也难以将它们分开。当地人把这种"年轻"时花开并蒂到"老来"永不分离的植物叫做"和睦草。"当地人至今仍将这种"和睦草"视为夫妻恩爱的象征。

  丽人公主赶到不久,黄帝也带着几位老臣赶到了。最先到达具茨山的是帮助黄帝开发中原的宰相后风,因此,具茨山后来又叫"后风岭"。

  黄帝赶到后,为了不打扰丽人公主和仓颉的久别重逢便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候。现在河南省新郑县境内的"轩辕黄帝庙"就是当年黄帝等候仓颉的地方。

  仓颉由于长途跋涉的过份劳累,久别重逢后的过分激动加上见到黄帝及诸位老臣后的悲喜交集。因此上了具茨山后就再也走不动了。黄帝请他坐龙车,像当年初次进京都那样与黄帝平起平坐。仓颉摇了摇头说,路要自己走。丽人公主请他坐锦车,老臣们请他骑马,仓颉仍然是固执地摇摇头说,路要自己走。黄帝不想勉强仓颉,便让丽人公主、沮诵都留下来陪仓颉一起先在黑龙潭避暑宫休息几天再说。黄帝起驾回宫后,仓颉却说什么也不肯去:"那是天子避暑的地方,我们不能住。"

  沮诵说:"阿爸劳苦功高,又是天子之婿,为什么不能住?"仓颉说:"黄帝是白天的太阳,夜间的月亮,是光明的核心......"

  "那谁是黑暗的核心呢?"沮诵打断仓颉的话问。

  "黑暗没有核心。只有光明才需要核心,因为没有核心便没有光明。"仓颉说,"阿爸我岂能与光明的核心--黄帝并驾齐驱呢?"

  沮诵大惑不解,他说:"阿爸难道不是光明的核心?华夏民族的光明是你带来的啊。因为你创造了文字,文字又为华夏百姓带来了光明,所以孩儿以为......"

  没等沮诵把话说完,仓颉已经领会了儿子的意思,他说:"不你别以为所有带来光明的人和物都可以称之为光明的核心。如果说阿爸我真的给凡间带来了光明的话,那么我充其量也只能是一盏茫茫夜雾中的孤灯。"

  沮诵反问道:"在没有太阳没有月亮的沉沉黑夜里,孤灯不正是光明的核心么?"

  仓颉淡淡一笑说,"诵儿,你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细想一下却不然,就以字为例吧。有人见波与坡字形相仿字意相近,就以为这两个字的字理是一样的,并武断地解释说:"波是水之皮;坡是土之皮。阿爸知道他们理解有误,你知道他们错在哪里吗?"

  沮诵说:"孩儿以为波是水之皮的说法是对的,但坡字的本意是形容凸起的外表,也就是土地的外貌。如果可以说波乃水之皮,那么就应当说坡系土之貌。水之皮是在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地之貌则不然......"。

  仓颉说:"就是这么个理,太阳和灯都可以带来光明,但灯的光明是靠太阳之火点燃的。太阳却不然,它是火的源泉。只有它才是光明的核心。"仓颉想了想继续说:"灯与太阳有本质的区别。阳光是永恒的,灯光是短暂的。灯光怕风、怕雨还怕打灯虫,阳光却什么也不怕。我最先造的之所以是日、月二字,而不是别的,就因为它们是永恒的核心。一个是白天的、一个是夜间的。"沮诵从字里行间听出了另一层意思--仓颉之所以敬重黄帝就因为他是华夏民族光明的核心。正因为如此,仓颉才不肯享受那种只有黄帝才能享受的待遇。正因为如此,仓颉才固执地坚持宁肯去客栈,也不进避暑宫。

  具茨山周围的老百姓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自发地行动起来要为仓颉造房子。他们有的搬砖,有的砍树.有的割茅草,不到半天工夫便在淆水河南岸的一个天然的土台上,为仓颉建成了一间宽敞明亮的茅草房。在摆设好一切应有尽有的生活用品后,请仓颉一家搬了进去。

  红日西坠,到了该做饭的时候,丽人公主有点沉不住气了。几十年来,她一直过的是宫廷生活。经年累月深居简出,每日以琴棋书画为主,针红女织虽偶尔所为,但做饭炒菜却一直是侍女、女佣们动手。真可谓赶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沮诵一直是丽人公主的心肝宝贝,怀中碧玉。三岁那年仓颉离家出走之后,丽人公主便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托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吃热的怕儿烫着,吃凉的怕儿冰着。吃干的怕不好消化,吃稀的又怕不耐饥。连痱子痒都要请御医过过目,哪敢让儿子碰锅碗瓢盆、火钳、锅铲、菜刀之类的"危险之物"?

  自己不会干,儿子又干不了,难道要让久别新归的仓颉为她母子二人做饭不成?

  "诵儿,快过来和阿爸一起做饭如何?"丽人公主正准备让儿子出去买点吃的打发一顿再说。但没等她开口,仓颉已抢先一步把儿子叫过去了。"我来烧火吧。"丽人公主觉得自己不应该袖手旁观,便自告奋勇地揽下了烧火的差事。

  仓颉是牧民的后代,又在民间闯荡多年,早已掌握了一套烹饪技艺。在仓颉的精心指点和全权"操纵"下,沮诵和丽人公主既手忙脚乱,又乐不可支地做完了他们有生以来的第一顿晚餐。使他母子俩大惑不解的是:这顿饭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及宫中的十分之一。可是,吃完后的感觉却是他们有生以来吃得最好、吃得最饱、最香甜、最有滋味的一顿,也是最丰盛的一顿。"诵儿,你知道阿爸为什么主张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饭自己做吗?"

  "只有自己走过的路才知道远近高低,才知道凸凹深浅,才知道艰难曲折。只有自己做出来的饭菜吃起来才又香又甜,粗菜淡饭也胜过海味山珍。"

  "说得好,可惜仍然是皮毛......""啊......我明白了。"

  "说说看。"

  "更重要的是这其中还包含着人生哲理。为人在世就应当走自己的路,吃自己的饭,做自己的事,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爹娘都不是英雄好汉。"

  听完沮诵的一番叙述之后,仓颉把儿子拉到自己的身边,高兴地审视着他的脸,抚摸着他的头,一句话也没有说。不是无话可说,而是自以为再说半句都是多余的。

  仓颉自己的心里最清楚,他之所以提出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饭自己做。之所以主张从陈仓步行回阳武,与其说是来源于自己的个性,不如说是来源于对儿子的爱。

  沮诵出生于驸马府弟,成长于皇宫大内,生活在万岁膝前。从小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大后更是公子前,殿下后敬畏有余,指责全无,恩宠有加,指教不足。仓颉认为这种过分优越的生活环境,过分顺利的人生道路对沮诵有百害而无一利。意欲使儿子成为能肩负重任的有用之才的仓颉,决定先虚其心,空其腹,再强其志,壮其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使儿子学会依据自己的力量活下去。并且懂得活下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点什么,为后辈留点什么。因此,在返回阳武途中,仓颉特意给沮诵讲了许多做人的责任。

  仓颉认为,只要是人就应当负起做人的责任。就连完全以野生植物为食的人类先祖也不例外,他们的责任就是繁衍后代。正是从这一责任出发,我们的先祖才一直把人的生殖器官作为人类的祖先来崇拜,并简称为"人祖"。他们称男人的生殖器为男祖,称女人的生殖器为女祖。他们厢木头、石头或陶器制成"人祖"模型,将它们放在最神圣的庙堂内,烧香磕头顶礼参拜虔诚地祭祀。

  因此,最早的祖先的"祖"字(甲骨文)写作"且"--男性生殖器即人祖的象形。后来祖宗牌位的样式,坟前圆头墓碑的样式等等,也都是男性"人祖"的象形或象征。

  关于一点,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可以在农村找到依据--老人死后,其子女往往用纸折叠成一个三角形的牌位放在灵前祭奠。这种三角形牌位实质上就是女性"人祖"的象形或象征。在城市同样可以找到生殖器崇拜的依据--教堂的圆头屋顶象征男性"人祖",三角形的门窗则象征女性"人祖"。

  正因为从上古时代到黄帝统一华夏之后,人类一直将"人祖"作为自己神圣的祖先来崇拜,所以仓颉在创造出预示吉凶祸福的"示"字以后,便用"亦、且"合起来造了个祖先的祖字,表示祖先可以预示凶吉福祸。

  因为祖字兼有:祖宗、祭路神、死亡、开始、沿袭、终止等多种含义,所以用且(祖)作偏旁部首的字均含有上述意义。如"诅、助、徂、殂、沮等等。

  "诅"的本义是诅咒。也就是祈祷鬼神加祸于自己所恨的人。"助"者"佐也"。本意是祖(且)先"协力"佐助。

  "徂"兼有:开始、过去和死亡等义。"殂"的本义是死亡。

  "沮"兼有:终止、阻止、停止等含义。

  至于而且的"且"字原本与祖字毫不相干,字形和读音都不一样。而且的且是案板的象形,上部是案板的平面,两端折下的像案板的脚,两脚之间有一根横档相连。祖(台)字上部原本是三角形,楷化之后两个字形完全一样,只能从读音与字义上加以区分了。

  读"且"的案板,可以一件一件地往上堆东西,因此用作连词:并且、而且。又因为案板是暂时放东西的,所以又有姑且、暂且等含义。用且作偏旁的字几乎没有。真、直、具、宜等字看似与且有关,实则风马牛不相及。"直"由"十目一"组成。目代表一只眼睛,眼睛上端用"I"代表直立的物体,表示用一只眼睛测定直线。在眼睛上下各加一横表示限制直线的间距,后来楷化成"直。"

  真是页家的倒写。

  "具"的下部"大"是合拱的两只手,上部是具字的省笔。贝是最早的货币,手上捧着钱准备买东西--本义为准备、备办。"宜"字下部的"且"是"夕"和"一"的合体。《说文》以为宜是:"从^之下,一之上,多省声。"《仓颉篇》说宜的本意是:"得其所也"。怎样才算得其所呢--夜晚(夕),躺在室内(山)的床上(一)上,就是得其所。因此,宜的本意为:合适;相宜。因为这些字既与且无关,也同祖先无缘,所以绕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仓颉论人类祖先的责任上来了。

  仓颉说,同样是因为上古人类的主要责任是繁衍后代,所以既负责生孩子又负责喂孩子的母亲便成了一家之主,并形成了母系氏族。因此,母亲的母字就是在变了形的女字里加两点(甲骨文)写作"粤"--突出一对喂孩子的奶。又因为当时的父亲除了繁衍后代之外不必从事别的劳作,所以父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仅仅是一个长着"八"字胡须的"人"。

  当人类必须靠劳动成果养活自己之后,父亲便理所当然地成了主要劳动力。因此,斧头的斧字从父从斤。"斤"就是斧子的象形--父亲的责任就是挥"斤"劳作并以此养家糊口。

  妈妈的妈字,其形体结构同样与人类生儿养女的责任有关。妈字之所以由"女、马"二字组成,首先是因为马是人类最早的坐骑,加以人类性交的动作与骑马的动作十分相似,因此,马便成了女人的象征或代名词。古往今来无不如此。

  民谚说:"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你骑来任你打。"有人以为这是一种土俗的比兴。鄂东黄梅县有农民至今把妻子叫做"马马",又有人以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俚语方言。殊不知这些都来源于最高雅的古代文言。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最高雅的诗歌集成《诗经》上,就直接称妻子或女人为马,例如《周南·汉广》第二章上便有:"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如归,言称其马。"之句,在同一篇诗文的第三章,又有:"......之子如归,言算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水矣,不可分思。"的诗句。再如《古今小说》卷三中的"见吴三半晌不出来,伏在这间楼阁壁边入马时,张见明白。"《水浒传》二十六回中的"只得从实招来......因打着西门庆起,并做衣裳入马通奸。一一地说。"等语。这里的"入马"无疑是性关系的隐语。上海人把女人的便桶叫做马桶。东北人、湖北人把月经叫做"骑马布"。民间称男子遗精为跑马等,都是因为宋代以后,马又被用作女服的隐语之故。凡此种种,都与马象征女人有关,也无不与人类的早期责任一一繁衍后代有关。

  随着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的责任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黄帝统一华夏,并开始"治月之行律,调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别男女,异雌雄,明上下,等贵贱之后。人类便从以生儿育女为主,转变为以种五谷、植棉麻为主了。在此类以生存为目的的劳动中,男人的责任主要是耕田种地,女人的责任主要是纺纱织布。因此,男字从田从力,女字则是坐地上纺线的样子。由于"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因此,人类又开始敬奉土地以报其养育之恩了。"土地广搏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神而祀之,以报其功。"

  "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也。按礼典规定每二十五户为一社集体立庙祀之者为公社;十家八家或以自然村落结社祀之者为私社;春天集会祀之者为春社;秋后结社祀之者为秋社。此后,凡人群的共同组织都称社。小至诗社、报社、合作社、出版社;大到集会结社、社会、江山社稷。就连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的日本,也有"株式会社"等群体组织。

  因为"示"代表神灵,而社又是土地神的简称,所以,仓颉便创造了一个从示(下)从土的"社"字。社神的地位提高之后,"人祖"只好退避三舍一一由祖宗牌位代替了。

  从陈仓至阳武遥遥数千里。因此,一路之上,仓吉给沮诵讲解的有关做人的责任之事、之字,决不仅仅是这些。还有造衣帽、制车船、种五谷、尝百草等等难计其数。只因沮诵一路上只听不说,至使仓颉一直未能探日子是否领悟了他的一片苦心。从而导致了仓颉用"自己的饭自己做"来启示沮诵。当儿子说出"靠天靠地靠爹娘都不是英雄好汉,"之后,仓颉这才明白没有必要再说什么。

  仓颉万万没想到"自己走"和"自己做"之举,在启示儿子的同时也教育了妻子。做饭的行为启发了丽人公主做妻子的责任感。傍晚时分,她特意烧了一些水亲自动手为仓颉洗脚,弄得头发花白的仓颉很不好意思。当丽人公主发现仓颉的那双麻鞋已经"前面露'生姜',后面卖'萝卜',破得不成样子时,连忙拿出一双新鞋替仓颉穿好。她随手将那双旧鞋往墙旯旮一扔,并触景生情地说:"仓郎,你这一生多么像那双麻布鞋啊!"

  仓颉未置可否地望着妻子,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他料定丽人公主一定还有下文,也许是借题发挥,语带双关的下文。

  果然不出所料,丽人公主见仓颉在认真地听便接着说:"多少年来,这双麻鞋一直辗转于生活的最底层。与尘土为伍,同大地亲近。无论生活的担子多么沉重,它都默默承担。纵有万里征程,它也毫无怨言地担承。它已将一个个陡壁悬岩踩在脚下,它已经真正懂得了人生征途的坎坷不平。可惜岁月不饶人,转眼间已是残年衰败,凄凉晚景,旧意前情转着尘,被掷于屋角墙阴......"说话间,丽人公主忍不住珠泪涟涟,伤心动情。

  仓颉脱下那双刚刚上脚的新鞋,用两个手指举着对丽人公主说:"可喜它不羡妒新欢,因为它知道新欢也注定是同等命运。它亦不怨天尤人,反庆幸老夫妻在一起相依相偎,从冷落中觅取温存。"

  "仓郎......你......"丽人公主慢慢依偎在仓颉的怀里,胸前紧紧地抱着那刚刚从墙旯旮里捡起来的旧鞋,心里不时地涌出一丝丝甜蜜,一缕缕温存。阋0才还残存的"凄凉晚景',此刻早就荡然无存了。

  次日上午,黄帝又及时派朝廷御医雷公专程来到茅房为仓颉看病,并亲自为仓颉煎药。

  雷公是当时最高明的医生。但不知为什么,一连开了三付草药,仓颉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这可急坏了黄帝和朝臣。丽人公主暗暗祷告苍天,祈求保佑仓颉。

  三天后,仓颉的病情略有好转,又突然心血来潮,自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让沮诵赶紧扶他到门外去。刚坐下,便发现一只凤凰朝他们飞来,凤凰在仓颉的头顶上转了三圈并长鸣三声后飞走了。

  凤凰的叫声犹在耳际,就见一片如鞋底大小的贝叶由空中缓缓飘下,雷公拾起来一看,竟是一付长寿的秘方。

  雷公高兴得大叫起来,随即按照贝叶上的方剂配制了两付。一付赐给仓颉,另一付献给了黄帝。仓颉服药后,百病消除,活到一百二十八岁才无疾而终。黄帝虽然与仓颉同服长寿之药,但因服用时已有九旬高龄,药力难以充分发挥效应,所以只活了一百一十岁,便在河南荆山"驭龙升天"了。其衣冠葬于陕西陵县城北一公里处的桥山。也有人说,黄帝是直接从桥山升天的,当地至今还有一块刻着"桥山龙驭"的石碑为证呢。这些都是后话。再说,仓颉患病期间,每天都有许多老百姓成群结队地去具茨山探视,或问寒问暖,或祝他早日康复。仓颉病愈后,登门拜访者更是有增无减。当面请仓颉造字者有之,与仓颉共同探讨学问者有之,仅仅为了看看造字之神与普遍百姓有什么不同者亦有之。有不少老人专程从数十里,乃至百里之外而来,仅仅为了看一看传闻中"四目灵光"的真假。如果是真的,又想看看那与众不同的两只多余的眼睛,是像二郎神那样竖着生于脑门正中,还是横着长在别的什么地方。

  登门拜访的人每天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只知道仅招待客人用的茶水,每天就用了七八担。为了不让来访的乡亲们空跑一趟,仓颉决定继续留在那间茅房里,第二年春暖花开之后再返京城。因为京城远在二百里之外,乡亲们去一趟很不容易,再加上驸马府第、史官衙门都属于官府衙门,一般人不能也不敢随意出入。为了给乡亲们提供方便,仓颉决定继续留在具茨山下。不料到了第二年春天,当仓颉看到那满山遍地都是和睦草时,就再也不愿离开那间久别重逢的茅房和相思泪化成的和睦草了。仓颉在那间茅房里一住就是三年。在此期间,黄帝曾多次派特使,派专车去请他进京,都被仓颉婉言谢绝了。最后还是黄帝再次御驾亲临,仓颉才不得不返回阳武。不过在返回京城前,仓颉又提出了一个条件,他要求在左史衙门附近,治水河边修建一间专门接待老百姓的房子.同时在门外立一块石碑,刻上三个醒目的大字--利乡亭。

  "贤婿为了有利于乡亲们登门求教的主意实在不错,父王岂有不照办之理。"

  仓颉说,多少年来老百姓都尊儿臣为造字之神,其实真正的造字之神是老百姓。儿臣以为,没有老百姓的集体智慧便没有先前的文字,割断了与老百姓的联系,今后便不可能再有新的文字。许多人只知道老百姓离不开文字,却不懂得文字更离不开老百姓......

  黄帝觉得仓颉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传旨,用最好的石料,派最高明的工匠,修筑一间石墙石瓦,石门石窗,外面有石碑石栏,里面有石桌石凳美观大方经久耐用的利乡亭。

  仓颉继续出任史官后,每天都要抽出一两个时辰或更多的时间去接待百姓乡邻。仓颉在赐教时不忘向乡人讨教;老百姓在讨教中也给了仓颉许多新的灵感。这种鱼利水,水利鱼,鱼水互利的气氛,对造字事业原本极为有利,再加上仓颉与沮诵的相互切磋,从而使造字事业又有了新的突飞猛进。

  仅仅十年时间便基本上做到了"凡有语言必有文字。"只要说得出来的就能刻录下来。因此,仓颉也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哪料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仓颉为事业上的成功感到非常高兴时,黄帝也随即驭龙仙逝了。黄帝升仙后,他的儿子们又为继承帝位发生了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