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位神奇的老太婆,不仅有身背万斤巨石的本领,而且还有十个不可思议的儿子。大儿子名叫千里眼,二儿名叫顺风耳,三儿子名叫大力士,四儿子名叫钢头,五儿子名叫铁骨,六儿子名叫长腿,七儿子名叫大头,八儿子名叫大脚,九儿子名叫大嘴,小儿子名叫大眼。
十天前的一个上午,老太婆带着他们兄弟十人去耙地插秧,大家正忙着呢,顺风耳突然说他听到有人在哭,就让千里眼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千里眼说: "是白王,也就是南诏王正在强迫百姓修城墙,听说是要抵抗什么唐汉国的兵马,因为时间逼得太紧,活儿又重,所以民工们都累得死去活来哭爹叫娘。"
大力士听千里眼这么一说,便把胸膛一拍说: "这还不好办,我去帮他们把城墙修起来就是了。"老太婆他惹麻烦不让他去,大力士不听劝告非去不可。他去了之后,果然不到半天工夫就把城墙给修好了。
大力士还没回来呢,顺风耳又说:见大力士有这么大的力气。他将来造起反来夺了他的王位,所以要杀死他。钢头一听这话,连忙自告奋勇地去把大力士换回来。幸亏他兄弟俩长相差不多,官兵们将钢头拉到刑场,一连砍缺了十多把刀,也没把他砍死。白王没办法,只好下令把他关进牢房。
当天夜里,白王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准备第二天用铁棍子把钢头打死。铁骨听到顺风耳一说,又让大力士把门卫抓走,他自己钻进牢房换回了钢头。
第二天,白王请来了几位武师,一共打断三七二十一根铁棍,铁骨仍然笑眯眯地站在那里不动。白王无法,只好下令将他淹死。那天夜里长腿又把铁骨换了出来。
第三天,当白王令人将长腿丢入洱海时,他的腿更特别--见水就长。海水浅的地方只淹到膝盖,海水深的地方也只能刚刚淹住他的膝盖。长腿不但没淹死,反而抓了好多大鱼。长腿正发愁没地方装呢,千里眼又让大头去帮忙。大头将单帽翻过来当箩筐,结果那一大堆鱼只装了半帽子。
他俩将单帽抬回家后,都吵吵闹闹地要煮鱼吃。可惜灶门口一根柴火也没有,这时大脚从他的脚板上挑出一根刺来,将那些鱼全部煮熟了,那根刺还没烧完呢。
十兄弟都忙着拿碗找筷子准备吃鱼。刚开始大嘴站在一边也不作声,等别人都走了,他便一个人来到锅边,想试试是咸还是淡。那些鱼全部被他尝完了,还不够塞他的牙缝呢。
大眼一看九哥一个人把鱼都吃了,就气得哭了。他仅仅掉了三滴眼泪,便被老娘给劝住了。哪晓得就是这三滴眼泪,竟把城墙给冲垮了,而且把筑城墙的石头全部冲进了大海。
千里眼说,唐兵马上就要到七里桥了,明天上午就要来攻打大理城。白王慌了手脚,便让大力士一个人留在大理用苍山的石头修城墙,让老太婆带着其余九个儿子到这里来背石头,说是等明天唐兵攻城时好用它们当兵器,从城墙上面往下滚。
"他们年轻力壮,背着大石头先走了,我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身子骨又不大结实,只背了这块小石头,还让你们给耽误了。"
老太婆讲完事情的经过之后,鲜于仲通二话没说,撒腿就跑。老太婆一把将他抓住说: "你这个人怎么说话不算数呀?刚才说得好好的,等我把话讲完,你便派人帮我把石头送回去。现在怎么丢下我这老婆子不管啦!"鲜于仲通早已吓得脚酸手软头发昏,可又不敢得罪这位"活菩萨",且不说稍有冒犯千里眼就会看见,略出不恭之言顺风耳就会听见,就算她的十个儿子一个也不来,就凭她的千钧之力,要整死这个兵马元帅也不费吹灰之力啊!
老太婆见他吓得结结巴巴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便口气缓和地说:"万一你的人没工夫送,那就让他们来帮我把石头抬上肩总可以吧。"
鲜于仲通急中生智地说: "好,好,你松松手,让我去挑几个力气大的来。"老太婆信以为真,哪料到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鲜于仲通回兵营后,不声不响地来了个撤军走人。
老太婆听到远去的马蹄声,便大喊起来: "你们这些不守信用的东西,下次让我碰上,非叫我那大脚儿子将你们踩死不可!"说完便化作一道青烟不见了。
再说南诏王那天下午听探马来报: "唐汉兵已经打到了七里桥。"硬是吓得魂不附体,魄绕空中。他又是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商议对策,又是让全大理的老百姓都打着灯笼、火把守城。又是令王府其他人员为王后准备吃穿用等生活用品,以便随时逃出大理城。
这一夜,从国王到文武大臣,各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从主帅到士兵,没有一个不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一眨不眨地盯着城外,把耳朵掏了又掏,生怕漏掉了一点可疑的响声。
后宫的王后、嫔妃、宫娥、侍女和全城的婆婆妈妈、大姑娘、小媳妇们,更是慌得像团鱼下锅。有大哭大叫的,有偷偷掉泪的,有往自己脸上擦灰、抹黑的,有身藏短刀准备拼命或自尽的,还有打算万一来不及便投河、吊颈的。
第二天清早,探马再次来报,说七里桥周围一个唐兵都找不到。国王很不放心,让他再探再报。探马反复三次之后,才十分肯定对国王说: "不仅七里桥一带没有唐兵,而且整个白国境内的唐兵一夜之间便全部撤回唐汉国去了。"
南诏王听到这个消息后,既高兴又心慌,他不敢肯定唐兵是真正的撤退,还是另有阴谋,是从此太平无事了,还是潜伏着更大的危机。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白王专门派了两位心腹大臣化装成皮货商人混入唐汉国,一定要查明唐兵撤退的原因。
唐汉国的老百姓将那老婆在七里桥负石退兵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有鼻子有眼睛。两位"皮货商"还探听到兵马大元帅鲜于仲通只因那天傍晚吓破了苦胆,所以回国后不仅一直卧床不起,而且有些疯疯癫癫,只要一听到老太婆、南诏国或者石头、大脚之类的词句,便吓得直往被子里面钻。
唐汉王得到鲜于仲通和几位从七里桥撤回的将士们禀报后,无可奈何地叹道: "想不到一个小小的白国,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广聚贤德之邦,高人甚多,名士甚广。刚刚死了一个智谋深广、能攻善战的苍山飞人和两位大力士,又冒出个性格不同,各有专长的十兄弟,还有一个力举九鼎的古怪老太婆。"
李林甫也不无忧虑地说: "看来我这一辈子也不用再做什么侵战白国的美梦了。"
两位"皮货商"在唐汉国虽然未能打听到那位古怪老太婆究竟是谁,可是他俩早已在心中肯定了那位老太婆就是观音老母的化身。不过回国以后,他们敢不敢直言相告又是另一回事了。
南诏王听了两位心腹大臣的禀报后,立即传旨"起驾七里桥"。当他亲眼看见那块比小房子还要大的岩石时,那种感激、后怕、后悔和自认为不可思议的复杂心情,完全无法用语言表达,只是一个劲地流泪。
人们都说,那负石阻兵的老太婆一定是观音老母的化身,南诏王也不敢否定,更不敢肯定。如果否定,他又拿不出取而代之者定,如果肯定,他更说不出观音老母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理由来。
他觉得自己先前反对观音老母的手段已经是无所不用其极,对观音老母的态度和所作所为也是路人皆知,有目共睹,神鬼同鉴。眼下虽然早有悔悟,但大臣们的奏章仍然被压在案头,那批准祭供观音的"圣旨"尚且埋藏在自己的心底,臣民还以为自己依旧仇视观音,神灵也未必知道自己早已悔悟,在这种情况下,观音老母怎么会显灵为她的反对者解危呢?
那么负石阻兵者除了观音老母,还会有谁呢?他不知道。不过他觉得,既然臣民们都认为是观音显灵,自己又找不出别的神仙来,何不干脆来他个跛子拜年--就地一歪,借这个机会,表示一下自己对观音菩萨的感激之情和忏悔之意呢?
想到这里,他立即传旨,在那块大岩石上造一座玲珑高耸的亭阁,周围全部用大理石镶砌起来,起名为"大石庵",又名"观音堂"。同时令人将观音老母负石阻兵的故事刻在石上,涂上金粉,以便作为永恒的纪念。
后来因为那块大石周围冒出来一股清澈的泉水,绕大石而流,所以又有人称那里为观音塘了。
数日之后,南诏王又借举行"观音堂"落成仪式之机,将各位大臣有关恢复祭供观音,重修寺庙、遗址等奏章和他自己的批示一一当众宣读,最后又颁布了二份早就该颁布的圣旨,彻底否定了自己以前几年反对观音老母的种种言行,再次在白国境内大兴土木,将先前毁坏之处修复一新。
三年之后,随着战后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生活的不断改善,各类物资的不断丰富,白国境内的各处观音寺庙,各种观音圣迹的香火也越来越旺盛了。
为了促进生产,尽快愈合战争创伤,南诏王决定减轻赋税,鼓励开荒和发展各种工艺生产,从而使白国臣民的生活很快达到并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这时,首辅大臣和几位心腹又联合奏本,建议罗晟采用先礼后兵的办法,将那些在战乱时宣布独立的大姓族、大部落争取过来,以便统一白国。罗晟也早有此意,只是考虑到与唐汉国的战事刚刚结束不久,老百姓的生活还不算富裕,如果为了统一白国再打起仗来,不仅老百姓又要遭殃,更担心唐汉国乘乱而入,因此,迟迟犹豫不决。
王后见白王为这件事闷闷不乐,便说: "既然观音老母如此灵验,大王何不求她老人家显显灵为你出个主意呢?"
白王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在天元寺做了七天法事。为了能请动观音菩萨,罗晟特意将"观音老爷"、 "观音老母"历年来在白国惩恶扬善、行善积德的事实都写了出来。从智收罗刹到推荐细奴罗,再从点化苍山飞人到开辟鹤庆、大理,又从沉梭罗树到负石退兵等等,从头至尾,一件不漏地写在半匹黄绫上。然后又将白国眼前的状况和自己想统一白国又拿不定主意,想请菩萨指点迷津等等写了另外半匹黄绫上,每天念他三遍。
一天过去了,又是一天过去了,仍然不见观音显灵;三天、四天过去还是毫无动静;五、六、七天,预定的法事全部做完了,也不见观音菩萨光临。南诏王显得焦躁不安。天元寺的方丈更是纳闷,心里说:"观世音者,观世人之声音而往救之也。平常只要受苦难者念叨她的名字,她便能很快来拯救受难众生。有时甚至不请自到。这次为何迟迟不来?难道她已离开了南海不成了?
其实,观音娘娘正在南海潮音洞内,只是不愿理睬这件事罢了。
早在七天前,南诏王第一次念叨观音为白国所做的好事时,善财童子便高兴地向她报了喜讯。观音娘娘让他从头至尾地将南诏所念的事情再念一遍,当他念到"沉梭罗树"和"负石退兵"等情节时,观音娘娘便哈哈大笑起来: "有趣,有趣,那沉梭罗树的是九天玄女,那负石退兵的乃王母娘娘,怎么把别人的功劳全都记在我的账上呢?"
自从开辟大理后,观音娘娘就没有再过问白国的事情了。她觉得,人各有心,心各有志。心之官则思,思者, "田"夫野老之心也;志者,有识之"士"用"心"而为者也。"田"夫野老,只要有"心"便能"思",一族之主,一国之王就更不能由别人替他去"思"去想了。大凡有识之"士",都有自己独特的"心"思,否则便不是有"志"者,更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国王。
正是在这些想法的支配下,观音才一直没去过问白国排除水患以后的事。也没有闲心去受那拆寺毁庙打菩萨之类的闷气。因此她反倒有了更多的精力去惩办那些不可教化的恶魔,确实需要超度的众生了。也不知是哪二位不图名利的天神故意"移花接木"地将自己做的好事移记到观音娘娘的账上,还是白国的糊涂官和糊涂百姓们,糊里糊涂地搞了个"张冠李戴",把别的神仙的功劳误认为是观音娘娘的,弄得她啼笑皆非。
观音娘娘对金童说: "对于白国的事情,为师本来就不想再管了,如今又出现了这种张冠李戴的事情,为师就更不便插手了。否则,别的神仙还以为我观世音想将天之功据为己有呢。至于白王所求之事,你还是代为师转呈玉皇大帝吧。"
金童生就的一副孩童秉性,最爱游山玩水,自那年从白国返回南海至今,已有几十年没出洞门了,正好乐得出门走走,散散心。观音娘娘话音刚落,他便急不可待地冲出洞门,脚踏祥云往南天门而去。
可是,走到半路上他又改变了主意。他觉得:那玉帝老儿,一百岁也将我当孩童,见面之后还得向他行三跪九叩大礼,有道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何不趁此机会到白国去捉弄他们一番呢?想到这里,他一转身便来到白国境内,变成一位老道,直闯王宫。
南诏王做完法事之后,不见观音菩萨显灵,心里很不是滋味。这天早朝他见文武百官中无人奏本,便问: "有谁能设法请得观音老母?"话音才落,就听见执事太监来报: "启禀大王,宫外有一老道求见。"
"宣!不,不,有请!"南诏王今天显得特别虔诚。"有请长老!"
随着一声接一声的传呼,那道长进午门,过九龙桥,走大道,宽袍大袖,手执拂尘,飘飘然徐步而来。
南诏王抬头一看,好个仙风道骨的长老!只见他:头戴金线走边太极道冠,身穿九宫八卦如意道袍,腰束杏黄丝绦,白袜云履,肩背松纹宝剑,手执拂尘,步态飘然。
那老道走过来说了声: "无量寿佛,贫道这厢稽首了!"
南诏王说了声: "出家之人不必多礼!"便问道: "道长从何而来?""从云水而来。"
"何为云水?"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是也。"J"云散水枯,道长将归何处?"
"云散皓月当空,水枯明珠出现。""真乃通知通慧之大贤也。"
"过奖了!贫道当之有愧。"
仅仅几句简短的对话,南诏王已对这位老道肃然起敬。他知道出家人向来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便直截了当地问道:
"道长虽是方外之人,理应在白国版图之外,不知道长在何处炼仙丹,修妙药?来找孤王有何见教?"
"贫道炼不好仙丹,难求长生妙药,只想炼就一种金丹,专治世上心术不正之人,于愿足矣!"说完又向左右看了看,似乎要在文武大臣中寻找心术不正之人。
有两位当年同张虔陀暗中有些往来的大臣,连忙低下头,生怕被老道发现似的。
南诏王见老道话里带刺,以为是在讽刺自己一会儿反观音,一会儿求观音,连忙说:"孤王实有不当之处,还望仙师赐教!"
老道笑了笑说: "天子只知天子贵,道家只知道德尊。出家之人只颂人德,不言人过。贫道头上并无四两乌纱,不敢干预官家,更何况大王呢?""道者此来必有所为?"
"一心想分大王忧,二来欲补天地缺。"
南诏王听出老道的言下之意是来帮助自己统一白国的,连忙把自己请天元寺方丈做法事的经过说了一遍。没等他把话说完,那老道便说: "这就叫一门不通一门黑啊!两个人打架,还要请中人调和呢。想当年你把观音菩萨得罪到家了,如今尚未请人从中调解,当然请不动她老人家口沙!"
南诏王说: "那就有劳仙师做个调停之人如何?"
金童早就知道观音不愿过问白国的事了,他变成老道来找白王,只想戏弄他一番,没想到白王竟求他做调解者,不要说办不到,就是办得到也不能办啊。侍童给主母做调解人岂不是背鼓进庙门--讨打?
但是,话已经说出去了,总得要想个法子收场吧。正在低头沉思之际,突然发现自己手中的拂尘,便急中生智地说: "贫道法力浅薄,不敢担此重任。不过只要大王愿意开三天法坛,贫道可以请玉皇大帝出面调解。玉皇大帝同观音菩萨乃莫逆之交,肯定是一说便成。"
俗话说:没吃过肉也听过猪叫唤。南诏王虽然不是出家之人,却也听说过开法坛都是认"七"为期限的。要么七天,要么二七一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最多的可开七七四十九天,还从来没听说过开三天的。他当然不知道这位老道就是观音娘娘手下的金童,只因时刻有限不敢多耽搁,只想走个过场而已。
南诏王不便多问,也不想多问,他觉得只要能请动玉帝出面调解,三天也不算少,一天更好。当即点头认可,并按照老道的要求,派人去请道童,准备开法坛所需之物,只等第二天开坛。
金童别出心裁地让他们把法坛设在七里桥大石庵内,也就是为纪念所谓观音负石阻兵所修的观音堂内。表面上的理由是,一旦请动了玉皇大帝,就可以与观音当面商谈,免得让她老人家多走弯路。其真实用意有三,一是要看看那块石头和观音堂究竟是怎么回事;二是要让白王步行十五里路;三是借机提高主母观音娘娘的威名。
第二天清早,南诏王为了能在太阳出山以前赶到七里桥,他鸡叫头遍就起来赶路。十五里路程,足足走了两个时辰。当他汗流浃背地登上巨石时,那位"老道"早已在法坛前站好了。
法坛设在观音堂的正中央,坛上灯烛明亮,香烟缭绕。老道人--金童,又换了一副装束。他头顶一条青纱巾,纱布后头还有两根带子,前额有三个圆点,脑后有一对圆圈。身穿翡翠道袍,腰间还有两根丝绦,脚上穿的白鞋白袜。按照道家的行话叫做:
头戴青纱一字巾,发后两带飘双叶。额前三点按在光,脑后双圈分日月。道袍翡翠按阴阳,腰下双绦王母结。脚蹬一对踏云鞋,夜间闲行星斗尘。面如薄粉一般同,唇似丹朱一点血。上山虎伏地埃尘,下海蛟龙行跪接。其威武雄壮之气魄,超凡脱俗之玄妙,让人一见,顿生敬畏之感。但见
他右手持松纹宝剑,右手捏雇械,引领着两个青衣小童,齐声诵经。
观音堂左右上下的墙壁上,贴满了黄纸朱笔画的神符。法坛上方,悬挂着一个圆形的簸箕,簸箕上贴满了日月星辰,什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宿......应有尽有。
法坛正中摆着一对大斗,斗上挂几盏油灯,另一个斗内插着一个方绫旗幡,旗幡上头是圆形宝盖,周围有许多黄绫扯成的小条条,幡上还有用鸡血画成的神符。
法坛上立着一支很大的杏黄旗,又有八个道童按东南西北四方站立,手里还拿着五色旗幡。
内行一看便知道,这法坛是依照玄门中的规矩设立的。按两仪、三才、四像、八极定的位。这位伪道人带着道童们,围着法坛进一步,退一步,左一步,右一步......
这进进退退,蹦蹦跳跳也有名堂,道家称之为"跳罡布斗"。做完"跳罡布斗"的过场之后,老道人一面捏诀,一面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玉皇大帝听原因,只因白王......"
老道人一边念,一边向跪在法坛前的白王撒米,不知为什么,第一遍口诀刚念完,白王就跪在那里睡着了。念第二遍时白王就说起梦话来。睡梦中,他数落自己的过错,讲述着观音老母的功德,乞求着玉皇大帝的帮忙调解,他一会儿在梦中流泪,一会儿在梦中发笑。
第三遍口诀念完之后,白王便慢慢醒了过来。醒来之后,便大哭起来。老道人问他梦见了什么。他说,他并不记得自己在梦中说的话,只记得有一位凶神恶煞的刽子手,将他推向刑场,不由分说地一刀砍下了他的头,但是,他一点也不觉得疼,后来伸手一摸,发现头还在自己的脖子上,便高兴得笑了。
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送给他两件礼物,他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一看,是一只玉瓶和一面宝镜。奇怪的是,那玉瓶缺耳,镜子也是破的。他正要追问为什么要送给自己两件没有用的礼物,可抬头一看,那老太婆已经不见了。白王觉得,杀头之梦,意味着钢刀断头,其命不久,玉瓶无耳预示江山难全,宝镜破碎则说明夫妻要分手。细细想来都是不祥之兆,所以醒来之后便大哭起来。
老道人听后先是一惊,但很快又镇静下来,他令青衣童子们收了法坛.一本正经地对白王说: "我原打算开坛三天,现在看来,有这半天也就足够了。"
白王见他草草收场,更加忧虑不安地乞求道: "仙师,我罗晟有罪于菩萨死而无怨。不过这白国的前途还望仙师乞求菩萨法外施恩。"
"大王误会了,那梦乃吉祥之兆,我包你在三天之内统一白国。"老道人见白王不肯相信,又为他解起梦来。
老道人说,梦见杀头是天子见喜,玉瓶无耳为称王之兆,宝镜破碎乃无敌之迹,所以三者都是观音菩萨点化于大王的吉祥之兆。其理由是:白王本属男子汉大丈夫, "夫去首者为天",这说明白王不久就要统一白国,号称天子。玉瓶有耳乃为王, "玉瓶丢耳者为王"。玉者,白也,这说明日后的天子,仍然是现在的白王罗晟。镜中有影,如人之有敌。镜破则无影,无影则无敌。宝镜破了就意味着化敌为友,要不了多久,那些先前与白王分庭抗礼的大部落、大姓族的酋长们便会主动归顺白王,白国也就自然而然地统一了。
果然,第二天上午,便有七八位酋长归顺了白王。三天后,三十七位酋长无不俯首称臣。白王兴奋不已,立即根据老道人的提议,将全国三十七位酋长所管辖的诏、蕃、部等全部改称为部以示统一,这便是历史上的"白国三十七部"。
白王为了感谢老道的恩德,也为了庆贺白国的统一,特地设盛宴谢恩,并请三十七部酋长作陪。正当老道在白王陪同下,洋洋得意地步入王宫时,突然从门外冲进一个疯癫和尚,冲上去揪住老道的耳朵,将他拖出来,并令其跪在王宫门前。只见那疯癫和尚念动咒语,疼得那老道在地上乱翻乱滚,顷刻之间便变成了一只小白狗随疯癫和尚踏祥云而去了。
白王和三十七位酋长各个莫名其妙,只有首辅大臣一人认出那小白狗就是观音娘娘初入白国时所带之物。罗坪山的"娘娘狗叫山"圣迹就是当年因那小白狗而得名的。
白王见又是观音娘娘帮助了自己,立即当众宣布,从第二天开始,所属三十七部统一祭供观音菩萨,以示痛改前非。哪料到这回不仅搞错了,而且金童帮了个大大的倒忙,硬是弄得观音娘娘下不了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