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挖了三天,仍然是"燕子含泥空费力,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些被抓来的老百姓们本来就不愿挖,再加上连日来劳神费力的仍然是没有一点进展,因此,到了第四天,他们说什么都不愿也不敢再挖了。
监工们也觉得长期这样终无了日地挖下去,也无法向国王交代。他们经过反复合计之后,想出了一个歇人不歇锄头的办法,用刀剑逼着老百姓日夜不停地挖。就这样,一连挖了三九二十七天,终于把梭罗树挖起来了。宝树挖起来之后,监工们又逼着老百姓用"蚂蚁搬大象"的办法,抬的抬、拉的拉、扛的扛,一寸寸、一尺尺、一丈丈地慢慢往前移。一路上山高坡陡,高低不平,林密路窄,拐弯抹角,近千人抬着一株大树,又不敢弄断枝叶,其行动之艰难,前进速度之缓慢,是不难想像的。
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苦磨蹭了三九二十七天,才把梭罗树搬到澜沧江边的沙滩上。早已累得半死不活的民工们,连被子也懒得铺开,就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
监工们则一边喝酒,一边商讨着第二天的行进路线。这时不知从哪里来了个衣着朴实,品貌端正,年方二八的小村姑。她走到监工们面前说:"像你们这样的搬法,只怕等到南诏王的儿子登基时,这棵树也搬不到大理呢!"
"黄毛丫头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也想来教训人?有本事你来试试看!"
"试倒是想试试,不过我并不想帮你们什么忙,只是看到几百个搬树的老百姓太可怜,所以才......"
没等她把话说完,监工们便吼叫起来:"快滚,快滚,少来插科打诨!"
"父子俩结亲家--穷开心。你能搬动一根树权子,我倒着爬回大理去。"
监工们一吼二叫的,把几个年纪大的民工吵醒了,朦胧中好像听到有人想帮忙,监工却不肯,便闭着眼睛嚷开了: "人家愿意帮忙,你们就让她试试嘛,搬不动也不要你们出力,万一搬动了也省得我们受罪。"
有位监工头儿多喝了两杯,正想拿那姑娘寻开心呢,一听这话便顺水推舟地说:"行呐,小姑娘,你想试试就试试吧,用得着爷们的时候,言语一声......"他一边说一边嬉皮笑脸地向那小姑娘走了过去。嘴里还不干不净地哼着一支叫不出名堂来的下流调儿。
那姑娘办事还真利落,没等那监工头儿近身,便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大树下,两臂一伸便把大树抱了起来, "嗖"的一声又举过了头顶。就凭这两下子,早已把那工头儿吓得舌头都伸出来了,两条腿像生了根似的,站在那里动也不动。
其他监工一看那情形,也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位女力士,嘴里除了一片"啊......!啊......!呀......",和"啧......喷......"声外,什么也说不出来。
被吵醒的民工们,谁也不说话,他们一边注视着那位小姑娘,一边用脚踢着那些尚未醒过来的同伴,以便让别人也长长见识。
小姑娘肩扛大树,腰也不弯,腿也不抖,头也不回地大步朝江心走去。惊呆了的人们,谁也没有觉察到路线不对,直到江水淹没了那小姑娘的脖子时,才有人恍然大悟地喊道:"转来,快转来!"已经晚了,话音未落小姑娘和大树已经同时沉入江水里,什么也看不见了。
第二天清晨,在那小姑娘和梭罗树沉没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圆形的水塘,水塘周围有一圈岩石,就像人工砌成的石堤,堤外风大浪吼,堤内却波静风平,水波不兴,在阳光的辉映下,那水塘恰似一面银光闪烁,耀人眼目的巨型宝镜,走近一看,塘中的梭罗树时隐时现,十分神奇。比王后从那金边碧玉盆内所看到的更加壮观,更令人流连忘返。这便是现在云南省云龙县旧洲澜沧江显示的梭罗塘。据说直到现在,每到风平浪静时,塘内还可以看见梭罗的影子呢。
丧魂落魄的监工们哪有心思去观赏这种神奇的景物,一个个提心吊胆地回去交差。国王听说梭罗树已经沉入江中,硬是要监工们下水去捞起来。他们捞了七天七夜,没有捞起梭罗树,却捞起了一支竹签,竹签上端端正正地刻着"沉树者观世音也"七个大字。
王后听说是观音老母沉掉了自己心爱的玩物,真气得玉泪滚滚,香汗湿衣。硬是逼着丈夫严惩观音老母。国王心想:观音老母既不是南诏国的臣民,又不是寺庙的僧尼,叫孤王如何严惩呢?
话虽然可以这么说,事情却不能这么办。如果不想个办法严惩一下。王后那一关还真不好过呢。南诏王毕竟是一国之主,岂能让这么点小事给难住,他急中生智,终于想出了一个拆毁寺庙的好主意。
次日早朝,南诏王亲自授意首辅大臣起草了一道圣旨,晓谕天下百姓,将大白子国时期所建观音寺庙一律毁掉,不管它们是官造的、民建的,还是御封的。将所有的观音雕像,不分是男是女,是泥塑木雕还是石头刻的,全部砸烂。一切观音的纪念地,无论是"出佛场"、 "箭杆场",还是"天生桥"都不准再用原来的名称。将一切与观音有联系的地名、村名,不管是"观音叫狗处",还是"祭观音处"统统改名为与观音毫不相干的名称。
不仅如此,而且还规定,从此以后,无论是二月十九的观音生日,五月十九的观音撒净日,六月十九的观音成道日,还是九月十九的观音涅巢日,都不准任何人化纸、烧香、上供,或者搞其他任何形式的祭祀。
哪料到圣旨传下去之后,七天内不仅毫无动静,而且文武百官每天都有人联名奏本,求南诏王收回圣喻,以免违背民心,触犯神灵。南诏王盛怒之下,又传下了两道圣旨。一是规定从今以后,凡有人上奏有关拆寺庙的本章,无论其官职大小,一律斩首示众。二是责令兵部迅速派出六支人马,到蒙舍、越析、蒙、赕、浪穹、施浪等六个诏去监督拆寺毁庙,凡属违旨不遵者,先斩后奏。
"虫蚁尚且贪生,哪有人不畏死?"一连传下三道圣令,又有官兵监督,各诏百姓尽管私下议论纷纷,在公开场所则敢怒不敢言。一时间全国上下,拆寺毁庙成风,打菩萨、改地名成俗,各种有关观音遗址全部一扫而空,君臣之间、朝廷内外,无人敢提"观音"二字。和尚、尼姑一天到晚愁眉苦脸,念经时,本来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在南海,为了避开嫌疑,所以只念"阿弥陀佛",连"南无"二个字都不敢提及。
臣民们无不担心长此下去会天下大乱。可是过了一年又一年南诏国并没有发生什么危险,国王、王后照旧安然无恙,太阳仍旧东升西落,五谷杂粮的长势也不比从前差。南诏王也自视高明地说: "其实没有观音菩萨的保佑,我南诏国的天照样也塌不下来。
先前那些为阻止毁寺拆庙、打菩萨而多次苦苦奏本的文武大臣们,更是"哑巴尝得黄连,难将苦对人言"了。
老百姓中更是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 "这就叫信则灵,不信则不灵。"有的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有的说: "菩萨是祝灵的,只要你天天上香烧纸,久而久之就有了灵气。你不祝它还灵个屁!所谓'泥巴菩萨也祝灵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还有人说:"泥巴菩萨过河自身也难保,木头菩萨见火,不过是一堆灰炭而已。世上无神鬼,尽是人在闹。"反正是各说各有理,对说对无情。信与不信者各自都能说出各自的一套道理来。
按下那谁也无法定论的争执暂且不表。却说在白国附近有个名叫唐汉的大国,他们一直不把白国放在眼里,没想到自从观音收了罗刹,牟伽陀解除水患之后,白国突然繁荣昌盛起来,他们也慢慢开始对白国刮目相看了。尤其是细奴罗建立大白子国,号称大封民国之后,白国的发展就越来越快了。眼看白国臣民们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唐汉国君简直有些垂涎三尺。他们几次想攻占白国,都因为奇王是龙的儿子,又出了"苍山飞人"和大力士、二力士等能人,而迟迟不敢动手。
罗晟登基,改国号为南诏之后,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奇王驾崩,两位大力士也名不见经传,唐汉王以为是可以动手的时候了。其大臣李林甫却说:"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如先派些将士潜入白国,待摸清其虚实之后再动手不迟。"
唐王觉得有理,便派李林甫为特使,带了大批古董和新奇的玩物出使白国,声称愿与白国结盟,以便共同抵御外寇。
罗晟不知是计,他见李林甫对自己非常恭敬,又带来许多稀奇古怪价值连城的礼物,自以为唐王是一片好心,便欣然结盟。并同意由唐汉国派大将张虔陀领兵五千驻扎姚安,以便保护白国的安危。
罗晟以为自己总算为白国办了一件大好事,既为自己找到一个强有力的靠山,又为王后弄来了许多心爱的玩物,高兴得几天几夜没睡好觉。就在他自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时候,张虔陀的魔爪已经从背后向他伸了过来。
张虔陀是李林甫的心腹,办事心狠手辣,是个典型的"外看春风拂面,内行奸诈"的阴险之徒。你同他初次相交,如你认为他不是好人,那你就不是人;如果你与他相交长了,还以为他是个好人,那你就更不是人了。
他一面将白王贴得紧紧的,捧得稳稳的,四时八节还要孝敬一点新奇的礼物,以求扎稳根基,另一面又在暗中刺探军情机密,以供李林甫决策参考,同时在姚安搜刮民财,压榨百姓,以饱自己的私囊。他还勾结姚安的流氓地痞和王府奸臣,以便必要时作为内应。
两年以后,李林甫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突然撕去和善的假面具,一边以十万大军压境,一边令张虔陀在姚安强抢民财、强奸民女,故意挑起白民对唐兵的愤恨,造成"白民打唐后"的事实,以便作为入侵白国的借口。
白国大将阁罗凤,也就是当年的"苍山飞人",艺高胆大,处事果敢,他仅以少量兵力在唐白边境虚张声势,而以绝大部分兵力将姚安围得水泄不通。不出三日就活捉了张虔陀,并当场斩首示众。又将五千唐兵中的幸存者缴械后,驱出白国境内。
李林甫见初战失利,便一不做二不休,立即派元帅鲜于仲通、大将王天运二人领兵十万,直取大理。唐兵的先遣人马行至当时的向岩,也就是后来的弥度县红崖附近,阁罗凤已带着围歼姚安唐兵的人马赶到。
阁罗凤令大队人马安营扎寨,以逸待劳,仅派他的大儿子伽异统一万精兵迎敌。伽异同"征南大将"王天运相遇后,并不急于出兵,而是首先派了个能说会道的说客对王天运说: "凭将军之大才,如在南诏完全可以出任相国,最少也要委任兵马大元帅之职。如今你虽然名为征南大将,实际上不过马前卒而已。"
王天运本来不过是一介武夫。听完这番话之后,顿时暴跳如雷,定要与阁罗凤父子决一死战。他不等大队人马赶到,便孤军冒进。他要用显赫的战绩表示对唐汉王的忠诚。阁罗凤见时机成熟,暗暗调动兵马,派大力士、二力士为主将对他们来了个四面夹击,王天运和他的八千步骑,一个也未能活着跑出来。
兵马元帅鲜于仲通闻讯赶到后,因急于成功而领兵冒进,在一个两山峡谷之间,遇到了阁罗凤的伏击。仲通发觉中计,立即鸣金收兵,大力士和二力士又从后面杀了上来,唐汉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鲜于仲通带着六七个卫士杀出了重围。
三个月后,鲜于仲通为了报仇雪耻,又纠集了十万兵马,从交趾国,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偷偷地进兵龙尾关,准备出其不意地攻下大理。哪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没等他站稳脚跟,阁罗凤又派儿子伽异来了个夜静劫营,阁罗风让他的儿子仅仅带了两千人马,分八路冲入唐汉兵营,胡乱冲杀几下之后,打马便走。
睡得迷迷糊糊的唐汉将士,遭到突然袭击后,连盔甲也顾不上穿戴,抓住兵器便拼杀起来,从三更天一直杀到天亮,才发现是自相残杀,人马死伤已经过半。鲜于仲通不敢再战,只好领残部撤回唐汉。
南诏王见诏兵屡战屡胜,兴奋不已,再次赐酒肉嘉奖全体将士,摆盛宴款待阁罗凤父子和二位大力士,王府内外兴高采烈,全国上下万众欢腾。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阁罗凤因年事已高,再加上多次征战积劳成疾,突然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一个月之后便离开人世了。也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神特意安排, "苍山飞人"离开人世的那天,正好是南诏王上令拆寺毁庙三周年的日子。
噩耗传出举国悲哀。许多老年人几天不吃不喝,以示悼念。送葬那天,上自国君,下至百姓无不戴孝。送葬的队伍人山人海,泪流成河,确似挖目割股之痛,丧父亡母之悲。
有道是:凡亲者之所痛,必为仇者之所快。
唐汉王、李林甫、鲜于仲通等人听说"苍山飞人"死了,无不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们一边设宴庆贺,一边筹划进犯白国的路线和时机。
两次惨痛的教训使鲜于仲通学乖了。为了一雪前耻,他十分谨慎地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办法。每至一地无不先探明军情,后选好退路,再审慎布阵。每攻一城镇,无不集中五至七倍的兵力合围,后派精兵增援,再选择弱点突破。一旦突破又务必力求全歼,就连老百姓中的青壮年男子也要格杀勿论,毫不留情。
唐兵虽然进展较慢,但是,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的凌厉攻势,足以使南诏将士闻风丧胆。数月之后,白国原有将士几乎死伤过半,最可惜的是二位大力士也相继阵亡。
这时一些早就对白王拆寺毁庙等作法不满的大族、大部落的酋长们,也趁机宣布不受罗晟管束,退出白国,自成一体,从而大大削弱了白国的兵力。首辅大臣十分担忧地对白王说: "如果战局再无转机,还有七八个持观望态度的大部落酋长也许还会相继宣布退出白国,以部落称王了。"
罗晟见势不妙,连忙下令所有的男人都必须参军上阵,抵御唐兵。男人们除了老弱病残之外,几乎全部上了前线。妇女们拖儿带女,担惊受怕,也没有心思和精力下田去种庄稼,再加上唐兵的烧杀掠抢,把先前积存的一些粮食都折腾光了。
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只好刨草根、剥树皮、挖观音土充饥。这样,病饿而死的人就一天比一天多。大路两边,荒郊旷野,到处是腐尸枯骨和逃难要饭的灾民。山清水秀、丰衣足食的白国,顷刻之间变得一片凄凉。
人到危难之中,便想乞求神灵保佑。一旦乞求神灵,便很自然地想到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人们在有旧址废墟上烧香的,有在残存的石像面前叩头上供的,有自发的敬观音画像或用土砖、旧瓦修筑简易寺庙的。
令人惊叹的是,还有人抱出了珍藏多年的、完整无损的观音佛像。既有泥塑的,也有木刻的,还有石雕、铜铸的。珍藏佛像者以尼姑、和尚居多,其中也不乏普通百姓。三年前他们不顾三道圣令,冒着杀头的危险,瞒着官府衙门、亲戚四邻,将观音塑像偷偷藏好,似乎他们有先见之明,早就料到会有这一天似的。更难得的是,在万岁尚未解除不准供奉观音菩萨的禁令之前,他们仍然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啊!
民间如此,王宫也不例外。自从战火烧起之后,文武大臣中要求解除禁令,重建寺庙,再塑观音的有关奏章与日俱增,弄得南诏王不知如何批阅为妙。
文武百官中有不怕杀头的,宫娥太监中也有冒险向王后直谏的。王后见国难当头,也不敢一口否定了。
又是一日早朝,正当几位文武大臣再次为解除不准祭祀观音菩萨的禁令而冒死苦谏时,突然间,只见一位执事太监直接闯上金殿,迅速将一段写满字的白绫呈了上去。
南诏王一目十行地看着,当他看到"儿妇"和"劝儿"等字样时,顿时拍案而起,大声吼道: "何人竟敢冒充先王口喻?难道反了不成?"
执事太监"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地说: "是......是王后让小的送来的。"国王不好再说什么了。
文武百官一听这话全都愣住了,不少人心里问: "这到底唱的是哪一出呢?"
原来王后今天早晨起来准备洗脸时,发现金边碧玉盘内突然出现了两个怪物,首先是从岩洞内伸出长舌的罗刹,紧接着又是被压在西山脚下的蝌蚪龙,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鹤庆的一百零八个落水洞和大理斜阳峰旁的天生桥......
这种在一个早晨,金边碧玉盆内连显数物的事儿,还从来没有发生过,吓得王后香汗直流。哪料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恶魔和景物显过之后,盆内又突然发生一种奇怪的声音。那口气既像是在唱歌,又像在吟诗,尽管声音不大,出言吐字却非常清楚,王后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连忙令执事太监把那些词儿抄了下来。总共不过二十句:
先辈治水收恶魔,创业艰辛百战多。吃人罗刹洞中亡,兴浪蝌蚪山下搁。落水洞后天生桥,南海观音念弥陀。丰衣足食本无错,子孙继业反蹉跎。莫道玩乐非大节,自古玩物丧志多。观音何故沉宝树,儿妇还当细琢磨。蝌蚪原系黑龙子,为出西山寄梭罗。蝌蚪若愿山下死,为何泪水淌成河。劝儿细看灯边虫,玩火丧命独飞蛾。谁曾试问檐下蛛,织就锦网供谁乐?王后一听便知道是先王细奴罗的口吻与声音。关于观音收罗刹,降蝌蚪龙,开避鹤庆、大理的事情王后虽早有所闻,却不如今天这样铭心刻骨;关于玩物丧志的事,先前并不是没有听说过,却不像今天这样令她胆寒心惊。
使王后为之感动的主要还是那最后几句话: "劝儿细看灯边虫,玩火丧命独飞蛾。谁曾试问檐下蛛,织就锦网供谁乐?"王后心想:如果说灯火是飞蛾心目的"夜明珠",那么梭罗树便是我自己心中的灯火了;如果说李林甫送来的礼物是蜘蛛精心编织的"锦网",那么唐汉王和李林甫便是虎视眈眈的"檐下蛛"。
正是这种见解与担忧,促使她及时地将那写着"唱词"的三尺白绫送给了国王。
使国王猛醒回头的则是"观音何故沉宝树?""为出西山寄梭罗"和"蝌蚪若愿山下死,为何泪水淌成河"等句。他觉得这几句,不管它是明言也好,借喻也罢,都说明作为一家之主,一国之王任何时候都应该饮水思源,居安思危,绝不能竭而掘井,斗而铸器,更不能过河拆桥,见利忘义。"自古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竟然为了一件玩物对观音这位早已建大功大德于全体臣民的菩萨兴问罪之师,这哪有一丁点国君的气度呢?"想到这里,南诏王真是恨地无缝、恨墙无洞,地如有缝他简直想钻进去,墙如有洞他真想躲起来。
早朝刚散,南诏王便一头钻进了养心殿,认认真真地批阅起文武大臣们关于祭祀观音菩萨的各种奏章来。每一份奏章上批的无不是"准奏"二字。奇怪的是,他既没有重新颁布解除禁令的圣旨,也没有将各位大臣的奏章转发下来,而是一直将已批的奏章压在案头,将未颁布的圣旨压在心头。国难当头,南诏王何尝不希望出现观音显灵的奇迹啊!只因他不愿做那种"平常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趋炎附势之人,所以既不敢作多大的指望,也不想尽快表白自己的忏悔之情。
前线战况频频传向大理,除了"失守"便是"撤退",有几份"喜报"也不过是在某城某地顽强地坚守了几天而已。更可怕的是,十天之前,唐汉兵马离王宫所在地大理还有一百多里的路程,不足十天,唐兵已经连克数城,如今离大理已经不足三十里地了。
唐汉兵马自从进入白国境内之后,刚开始也曾遭到过几次顽强的抵抗,因而进展并不"神速",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二位力士战死之后,白国士兵中训练有素者越来越少,他们入侵的速度也就比刚开始快了许多。
但是,白国的老百姓一向以英勇强悍著称,再加上他们祖祖辈辈都有打猎的传统,大部分人都有极好的刀术和箭术。尽管未经过专门训练,不善于面对面的兵对兵、将对将的拼杀,却非常善于偷袭的战术,有相当高明的放暗箭本领。唐兵汉将们往往是在战场上大获全胜,在安营扎寨后却伤亡惨雷。
一次又一次的血的教训,使他们越来越谨慎,往往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天黑之后不敢轻易走出营帐,睡觉时营帐四周都布有重兵。就连打探问路之类的机密事宜,也尽可能地在白天进行。因此,他们进攻的速度也是有快有慢。
这天,唐汉兵马终于打到了离大理只有十五里的七里桥。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攻下白国王宫已是三两天之内的事了。兵马元帅鲜于仲通见天色已晚,不敢贸然开进,便在七里桥安营扎寨。
唐兵初来乍到,既不知道七里桥的地名,也不知道到大理还有多少路程,本想找人打听打听,却怎么也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就连老人妇女都跑光了。正在为难之际,突然发现一个老太婆背着一捆茅柴精神抖擞,动作飞快地朝这边走来。
鲜于仲通不愿错过这个机会,便亲自上前问道: "喂,大嫫,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老太婆像根本没听见似的,一心走自己的路,根本不回答。"喂,大嫫,你知道从这地方到大理还有多远吗?"那老太婆仍然不回答。说话间,那老太婆越走越近,眼看与鲜于仲通只隔三五步了,他又问了一句: "请问大嫫,你知道大理在哪里么?"
老太婆指了指远方灯光闪烁的大理城说:"你自己没长眼吧,那不是大理?"
"请问,从这里到大理还有多远?"
"有道是:望见城,走死人。没听说过?"
鲜于仲通还想问什么,那老太婆很耐烦地说: "你这人真哕唆,没看见他们年轻人背着大石头都走远了,我背个小石头蛋儿还慢慢地磨么?眼看这天都快黑了,你打算留我老太婆在这里住吧?"
鲜于仲通这才发现她扛在肩上的并不是茅柴,而是一捆又粗又长的用茅草搓成的绳头,背后还有一块大石头呢。
"大嫫,你把石头放下来歇一会儿,等我把话问完了,我再派人帮你送回去么样?"
"好是好,只怕你们说话不算数。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算数也不要紧,大不了明天再来一趟。"说着, "通隆"一声将石头放了下来。
直到这时,鲜于仲通才猛然发现,这位老太婆背的那块石头大得跟一间小房子差不多,落地时,震得地面好半天还在发抖呢。鲜于仲通吓坏了。没等那鲜于仲通清醒过来,那老太婆便问: "你们是些什么人,想进城去干些什么?为什么说起话来这么哕唆?"她一连问了一大堆"为什么",鲜于仲通也不敢回答。
他心里想:我也曾听说过"千斤大力士",这块石头少说一点也有万把斤,她背在背上像背茅柴一样,走起路来精神抖擞,健步如飞。如果我说自己是来攻打白国的,她一石头砸下来,岂不要把我砸成肉泥?
老太婆见他不答话,又追问道: "你这人好不醒事,刚才我老婆子要赶路,你扯着我问这问那,喋喋不休。这会儿我放下石头专门跟你说话,你又一百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你到底是专门找我这穷婆子寻开心还是怎么啦?""哪里,哪里!岂敢,岂敢!我是说,不--不--我是想问,你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能背得动这么大的石头哇?"
老太婆叹了口气说: "那有什么办法?只怪我不该生那么多孩子。""你有几个孩子?"
"整整十个。"
"不太少也不很多。"
"多是不算太多,只是他们太不听话,老给我闯祸,要不然,我这么大年纪,怎么还会出来背石头呢?"
鲜于仲通想知道事情的经过,让就那老太婆坐下来慢慢地讲。当她讲完事情的经过之后,简直把鲜于仲通吓得半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