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计推雪山




  降伏恶龙之后,牟伽陀让大力士、二力士和自己留在鹤庆帮助老百姓挖沟排水、开田种谷,让苍山飞人到大理去查看水情,以便尽快开辟大理。大理海子同未开辟的鹤庆差不多,北从洱海的下山口,南到凤仪的定西岭,都是汪洋大海,人们只能住在四周的山上。

  苍山飞人从鱼木山的摆衣坡飞到定西岭的停船坝,又从停船坝飞到斜阳峰,他一刻不停地飞了三天三夜,终于发现苍山斜阳峰南边的那片竹木丛生的山谷是个最好的出水口,只要把那里的岩石打一个大洞,就能把大理坝子里的水全部引出来。他发现那里的岩层并不太厚,就打算自己动手。当苍山飞人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乡邻们时,大伙儿都觉得这个办法很好,第二天他们便挑选了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和苍山飞人一道"丁丁当当"地干了起来。

  三天之后,上山凿洞的人们都灰心丧气地下山去了。因为那时的岩层虽然不算太厚,却非常古怪,你白天凿了一个洞,晚上它又自个儿长成了原样子,怎么也凿不穿。苍山飞人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师父。

  牟伽陀本当丢下这边的事情去大理,又觉得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百姓仍然难以受益,更重要的是观音娘娘留给自己的几件法宝在开辟鹤庆和降伏蝌蚪龙时已经全部用完了,就是去了也不一定能马到功成。万一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更不好办。苍山飞人见他沉默不语,便说: "师父,十年前在我捡到凤凰蛋的那天夜里观音菩萨曾经说过,如果遇到什么为难之事可以去找她,你看是不是......"

  "好!"没等飞人把话说完,牟伽陀便说: "找观音菩萨帮忙的确是个既快又好的办法,你现在就可以动身去,不过......"

  苍山飞人是个急性子,师父的话音未落他便飞出去好几里远了。只因走得匆忙,所以吃了不少苦头。飞人只听说观音菩萨是西天如来国威德王的二公子,便径直飞往西天。当他好不容易在如来国找到威德王时,才听说早在八百年前观音菩萨便成了阿弥陀佛的弟子,当他找到阿弥陀佛时,又说他早在五百年前因推荐玉皇大帝有功,玉帝让他重新投胎到了兴林国。

  苍山飞人几经周折,终于来到了南海普陀山潮音洞前,他刚刚从空中落下,早有玉女出洞相迎。玉女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我要找观世音老爷。"玉女一听这话,笑得前躬后仰。

  "你笑么事!你我一男一女在此嘻嘻哈哈,就不怕菩萨生气!"

  "菩萨才不和你这凡胎未脱、俗气未尽者一般见识呢。有道是:心正胆正,哪怕尼姑和尚共板凳。你以为我对你笑就是对你有情有义么?"

  "那你平白无故地笑什么呢?""我笑你只识韭菜不识葱,遇见外婆喊外公!这里只有娘娘,没有老爷!"

  "我以为菩萨都是单身汉,不晓得观音老爷也能讨老婆,算我少见多怪还不行么?"

  "你这个人真是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冰清玉洁的观音娘娘,什么时候变成了观音老爷的妻子啦!若再胡说八道小心你的嘴巴!"

  "这......"苍山飞人结巴了好半天,真不知说什么好。玉女的话使他越听越糊涂,越糊涂就越不知道如何是好,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潮音洞内突然有人发话了: "是阿虎来啦?快进来。"

  那声音清新悦耳,像姐姐喊弟弟,更像慈母唤娇儿。 "阿虎"二字更使他顿生亲切之感,自从母亲逝世之后,很少有人称呼自己的乳名了。最近十几年来, "苍山飞人"已经成了他的大名,别的称呼早就被人们淡忘了。这一声"阿虎"又唤起了他对慈母的怀念。

  "阿虎"身不由己地来到洞内,当他抬头看了看坐在九品莲台上的观音菩萨时,更是如坠五里云雾--既不是观音老爷,也不是观音娘娘,而是名副其实的观音老母。

  观音菩萨见"苍山飞人"痴呆呆、傻乎乎盯着自己,便把自己为惩恶扬善,而以男性梵僧的形象到白子国收罗刹的事向他解释了一遍,说完没等他开口又说: "你不是请我去开辟大理么?那就快走吧!"

  观音娘娘一手托着琉璃净瓶,一手拿着绿色的柳枝,脚踏五彩祥云在前面走,飞人扇着翅膀在后面跟,不一会儿就到了苍山斜阳峰的上空。观音降下云头,站在水面上,慢慢从耳边取下一支金钗,朝着那堵凿不开的岩壁抛去。随着一声巨响,岩壁上立即出现了一个大洞,坝子里的水从四面八方向洞口涌去, "哗哗啦啦"地往外奔流。观音左手托净瓶,右手将柳枝朝洞口一指,再向上一招,那冲出洞口的海水立即腾空而起,直接流入净瓶。海水流人净瓶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那岩洞上面并没有断裂,仍然有一块大石头将两边的洞壁紧紧连在一起,形成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天然拱桥,这便是现在的云南省大理市城南的那座"天生桥"。

  古老的《嘉庆大理府志》上,对这座"天生桥"是这样记载的:天桥,在城南三十五里,观音大士凿洞山骨,使洱河水下趋处也。初未凿时,苍洱之间水据十之七,凿后水存十之三矣。古人谓之石河。下断上连,绝壑深堑,石梁跨之,凭虚凌空,可度一人,故名天桥。

  尽管《府志》明明白白地写着"观音大士"等字样,只因老百姓们清清楚楚地看见观音菩萨是变成一位老太婆,从耳边取下金钗凿洞的,所以大理人从那以后又称观音菩萨为观音老母了。

  至于洱河的来历则更有趣,刚开始,因为那条河是石洞流出来的水冲成的,所以称它为石河。后来有人说: "这河是观音老母从耳边取下的金钗,凿穿石洞之后才有的,为了纪念她老人家,应该叫耳河。"大家觉得有理就这么叫开了。

  也不知从哪朝哪代开始,一些文人墨客们觉得直呼"耳河"太露太俗,不如在耳旁加一个三点水,改为"洱河"更妙。后因洱河二字被文人们写上了(俯志》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再说牟伽陀带着大力士、二力士两位弟子,在鹤庆帮助百姓挖完沟排完水之后,正在教他们耕田插种之时,突然听到"轰隆"一声巨响,心里一惊: "莫不是苍山飞人请来了观音菩萨?"想到这里,他将舍利子向空中一抛化作一朵祥云,便跳了上去。

  不一会儿便飞回了大理。牟伽陀站在云端上看得清清楚楚,用金钗凿穿石洞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三次在小河边遇见的那位"白夷老太婆"。可惜,当他正准备上去问个究竟时,那"老太婆"已经走远了。

  临别时给他留下一句话: "事成之后不可久留,切莫贪恋儿女之情!为师在南海等你另有重托!"牟伽陀当时只因不记得自己投胎前的事情,而未能完全领悟观音老母的意思.但是却记住了"事成之后不可久留,切奠贪念儿女之情"的叮嘱,因此在"事成"之后,便很快离开了白子国,这是后话。

  海水排干之后,白子国的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了。原来是三分山,七分水,现在是三分山三分水,四分田了。大部分老百姓都从山上搬到坝子里来了。原先他们在山坡上种旱稻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是种一瓢收一箩,天旱少雨时是种一葫芦收一瓢。如今既有田,又有地,既可以种桑麻,又能种水稻,山上有绿肥,河里有清水,从今往后肯定既不愁没有衣穿,也不愁没饭吃了。当他们第一次种下五谷时,那种高兴劲儿几乎就没法提了。有谁知道?

  到了秋后,人们都如同三九天掉进冰河时,从头到脚都凉透了。

  原来,田里的稻子虽然长得又粗又壮,稻穗儿也长,稻粒儿也不算少,可就是到了该收割的季节,它们仍然是青悠悠、绿油油的就是成熟不了。

  牟伽陀和大家一起找原因,找来找去,最后才搞清楚,是因为靠近玉龙雪山,气温太低的缘故。牟伽陀为了使稻子能够尽快成熟,便决定做七天七夜的法事,将雪山推倒。法事做到第六天时,雪山便开始动摇起来。山神见势不妙,连忙去找雪神姑射真人。

  姑射真人听说牟伽陀既不是西天佛祖,又不是什么有名的法师,仅仅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西藏使臣,根本不肯相信他会有这么大的法力,也不想理睬这件事。只因经不住这位山神的苦苦哀求,又见他说得神乎其神的,便答应出来看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姑射真人仅仅望了一眼,便知道所谓牟伽陀名义上是什么西藏使臣,实际上是观音娘娘手下的金童投胎,更可怕的是,这位金童又是号称圣婴王的红孩儿的化身。 "红孩JIAiiB吐三昧真火,一旦露出庐山真面目就是不做法事,也能将那雪山化成雪水啊!"

  姑射真人不敢迟疑,马上来到法坛前对牟伽陀说: "请坛主手下留情,雪山乃贫道的万年根基,既不能搬家更不能推倒,坛主若能手下留情,善后之事定好商量。"

  牟伽陀见雪神亲自出面求情,只好停下法事,问他有何两全之策。姑射真人说: "贫道受玉皇大帝差遣,以施雪为己任,每到寒冬腊月如不下上几场冬雪,第二年必有虫灾。这雪山便是贫道的雪库,只因由玉龙看守故称玉龙雪山,如果将其推倒,不仅贫道从此失职,而且坛主在玉皇大帝面前也不好交代。"

  "我问的是如何才能既保住雪山,又使稻谷能够成熟,哪个要你哕唆许多。"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贫道说话哕唆,其实这件事非常简单,只要贫道每年到了稻子扬花的季节,便用云彩将这雪山盖起来,等到稻子快成熟时,再将云彩揭开,这样一来岂不是各得其所么?"

  牟伽陀说: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只要你说话算数,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吧。"

  姑射真人说: "老汉向来是言必行,行必果,是真是伪明年再看吧!"第二年五月,稻谷扬花时,果然看不见雪山了,到了收割的季节,收成真的蛮不错,大家都非常高兴。那位姑射真人也实在讲信用,直到现在,每年从农历五月初到九月底,在鹤庆、大理一带仍然看不见雪山呢。

  这年秋收之后,越英公主对奇王说: "你这做姐夫的为姨妹子选了一个好丈夫,让我守了十八年空房,如今水也排了,田地也有了,五谷杂粮也都丰收了,你总该让我夫妻团聚了吧!"奇王恍然大悟地说:"是做姐夫的考虑不周,明天大早我要亲自去请妹夫回宫!"

  当天夜晚,牟伽陀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观音老母问他: "你还认识我么?"他虽然不知道她就是观音老母,却清楚地记得他们首次相遇时,故意鄙视自己的是她,第二次要自己把衣裳从河中间招回来的也是她,第三次赠送祖传念珠,劝自己面壁十年的还是她。牟伽陀见问立即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老妈妈的恩德后生没齿难忘,您就是那位激我发奋,赠我法宝,助我开辟海子的白夷老太太啊。"

  观音娘娘说: "你下凡才几天,怎么把前世的事儿忘得一干二净,连自己的师娘、观音娘娘都不认识么?"

  "这......这......"

  观音娘娘见他抓了半天头皮还是想不起来,料定他是在下凡前喝了阴阳分界处的"阴阳水",所以再也不记得先前的事了,便让他把嘴张开,将净瓶里的甘露水倒一点给他喝了。

  一口水刚吞下去,牟伽陀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 "尊师久违了,请受徒儿一拜!"

  观音娘娘说: "想起来了就好,为师派你转世投胎的使命已经完成,你也该回南海潮音洞去了!"

  "徒儿这就随师父一起去。"

  "不行不行,你是有妻室的人了,临走之前必须有个交代!明天只需如此如此,才不至于苦了越英公主。"

  "请尊师放心,徒儿一定依计而行。"

  第二天清早,当奇王亲自来请牟伽陀回宫时,他对奇王说: "我已经看破红尘,要上鸡足山出家修炼。至于越英公主的终身大事,任凭她另行改嫁。如果奇王或公主本人不放心,我可写一张亲笔休书,说明公主清白无辜,只因本人执意出家不得不中途分手。"

  奇王见他出家之心已定,无法再劝,只好同意他俩好合好散。只是不同意写什么休书,而要求按照白子国的风俗,在一个中指长的木片两边,各刻七个齿,然后从中间破开,再让牟伽陀靠在门边上,给越英公主一半,他自己收留一半,作为夫妻分离的凭证。

  牟伽陀办完休妻手续之后,便准备离开王宫。他的三位弟子,并不清楚其中的奥秘,都要随他一起上鸡足山出家。牟伽陀劝他们说: '你们已经都是半仙之体了,不必再自寻寂寞。再说这白子国的江山还要靠你们来保呢!如果你们将来遇到什么为难的事,自然会有比为师更高明的人来帮助你们的。"说完便把三个弟子托付给奇王,并要求奇王不要亏待这三位有功之臣。

  听说牟伽陀要出家,王宫内外、全国百姓,既舍不得又想不通,却又拦不住,他自己心里虽然清楚却又不能明说,为了使后人不至于永远蒙在鼓里,临别时他留下了一首偈子:

  水洞不塞.伽陀不灭。后来有人,聪明透彻。等他来时,胜于我说。我始我终,自然明白。说完,便独自上鸡足山去了。

  牟伽陀上山不久,便化做一道青烟回了南海。刚开始,人们纷纷传说他是由于开辟鹤庆有功而得道成仙的。后来奇王才知道,不仅牟伽陀的到来是受观音娘娘的指派,就连苍山飞人的那对翅膀也是观音娘娘的功劳。

  为了感激观音菩萨的恩德,奇王再次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供奉观音的寺庙。因为观音在白子国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很不一致,所以有供观音老爷的,有供观音老母的,也有供老年梵僧和赳赳武夫的。尽管形象很不统一,可那种虔诚的心情却是完全一致的。

  有道是:第一代感恩戴德,第二代嘴上说说,第三代以怨报德。有些家族对于自己的救命恩人正是这样做的,奇王的子孙们对待观音娘娘的态度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如果说,观音娘娘对于白子国的功绩可以用"使万姓无妖孽之灾,教五谷有丰盈之瑞"两句话来概括的话,那么奇王对于观音的一片感激之情也可以用"施麦饭以表丹诚,建寺庙而彰至敬"两句话来形容。至于奇王的儿子,对待观音的态度,那就一言难尽了。

  前面已经交代过,奇王蒙细奴罗娶张蒙炎欠为妻,一年后便生了个大胖小子,按照当地父子连名的风俗起名罗晟。罗晟长大以后继承父业,做了蒙氏家族的第二代白王,改国号为南诏。

  白王娶寻弥脚为妻,并封为王后。因为有其父细奴罗艰苦创业打下的基础,所以他不必多操心,早已是龙飞九五,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民乐业,风调雨顺,歌舞升平了。

  罗晟虽然曾经亲眼见过父执辈的创业艰难,还不至于走那种"第一代艰苦奋斗,第二代眉清目秀,第三代吃喝嫖赌,第四代光光溜溜"的邪路,却也因为国事过分顺利,而感到无事可做。

  国王尚且如此,王后就更不用提了。她除了陪伴国王之外,剩余的精力就是一天到晚想方设法尽情地玩乐了。别的暂且不说,只要南绍国内能找到的奇花异草、珍禽怪鸟没有一样她没见过,没赏过的,也没有一样她叫不出名称,说不出样子,学不出叫声的。

  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奇花异草更有玩厌了的日子。南诏王登基不过五年,王后早就把王宫内外各种可供玩赏的东西都玩厌了。从此后,她做梦也想找一样什么新奇的东西玩玩。也常常因没有新奇之物可玩,而成天愁眉不展。南诏王为了讨得王后的欢心,恨不得将天上的月亮、星星也摘下来给她玩。只可惜上天无路,攀月无方,也只能空杖五月梅花之想。

  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许多事又是"大抵天意,绝非人为"。就在王后寻弥脚因找不到新的玩物而愁眉不展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怪事。

  有一天早晨,王后同往常一样,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凤头梳理完毕,早有侍女将洗脸水倒人金边碧玉盆中,只等她过来清洗。王后慢移莲步来到盆前低头一看,竟被那盆内的奇异景象惊呆了。

  原来王后使用的脸盆并非寻常之物,而是蒙氏家族的传世之宝,因为它是用一块碧绿的天然宝玉雕琢而成,又镶有金边,所以又叫金边碧玉盆。雕琢此盆的碧绿色宝玉本是离娄山碧水芙蓉洞中的镇洞之宝。而碧水芙蓉洞又是千里眼、顺风耳的故里。他们兄弟二人就因为住在洞内"饮碧水而目明,食芙蓉而耳聪"的缘故,才成为千里眼、顺风耳的。

  那块碧玉,先在洞外讨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本来就有灵感。后来被千里眼、顺风耳搬进洞内,又在碧水中浸泡了五百余年后,便能照出天下万事万物了。因此,也就成了镇洞之宝。

  千里眼和顺风耳在离娄山修成正果,成为上界的耳目后,便将此宝带上天庭。后来,细奴罗的父亲黄龙成了雨师,这俩兄弟为让黄龙能多施些及时雨,就将那块碧玉送给了他。黄龙爱上茉莉之后,又将它雕琢成玉盆镶上金边,再转送给茉莉作为定情之物,这才在氏家族中传了下来。

  金边碧玉盘每天都能显映出一样新奇之物供主人欣赏。刚开始大家都觉得新奇,无不围观,年长月久,天天如此,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王后入宫之初,对盆中所映之物百看不厌,三年后也就不觉得新奇了。无非是些奇花异草,奇山怪石而已。

  今口所映之物与往口大不一样。王后正要低头洗脸,便发现脸盆中清清楚楚地呈现出一棵大树的影子。那树高大无比,粗壮异常,王宫内所有的参天古木,与之相比无不相形见绌。这棵树如果是树爷爷的话,那么王宫里的那些大树连孙子也算不上。

  细细品赏,更觉稀奇。上有九十九根粗枝朝天长,分枝无数绿叶茂密,晴天阳光射不透,遮雨比伞更有趣,常有白鹤绕树翩翩起舞,时见孔雀藏在树阴里。下有九十九根曲根落地生,盘根错节,弯弯绕绕,古色古香。初看像群龙戏珠,细看似众蛟会母。分而视之,如玉柱盘龙,又如百龙人海。

  王后看到这棵奇怪的大树,真是又惊又喜,急忙让侍女请南诏王来过目。国王一看更是惊叹:"好树!好树!"

  王后见国王也爱上了这棵树,便娇滴滴地说: "大王既然也喜欢此树,何不将它找来栽在御花园内,再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无顶转楼,将此树围在其中,每日与臣妾一道观赏、玩乐,岂不妙哉?"说完又哈哈大笑起来。国王已经好长时间没看见王后这么开心地笑过,为了求得王后的欢心,他立即令画师将那大树的模样描画下来,再让群臣传阅,然后传下圣旨,让文武大臣一起出动,就是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找到那棵奇怪的树。

  有道是,当官的动动嘴,当差的跑断腿。国王开了金口,又有谁胆敢违旨?找树的人派出一批又一批,先后派出九九八十一批,仍然如泥牛入水,石沉大海,冰投红炉。

  半年之后,当第九十九批找树者丧气归来时,国王忍不住龙颜大怒,骂文武大臣都是些行尸走肉,酒囊饭袋。同时下了一道死令: "再给你们三个月的时间,若是找不到那棵奇树,你们都不要回来见我。"

  文武百官都不约而同地将眼睛盯着首辅大臣,好像在说: "我们文武百官中已经出去了九十九位,全部空手而归,现在就看你这张王牌打不打得出去了!

  首辅位属极品,其权力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像这种寻找树木的事儿,本不想,也不应该出马。如今事情已成僵局,想不插手也办不到了。他仔细询问了九十九位同僚们的寻找路线,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个个都是潜着山路在寻找,没有一个走水路的。"上山砍树,入水捕鱼"本是正理,要找这种参天大树走山路本不会错啊!首辅大臣觉得他们并没有错。

  但是,常言道:事有凑巧,物有偶然,天有反常。兔死狐悲者有之,老健春寒、秋后热者有之,六月炎天下大雪者亦有之。既然三山、四渎、五岳,已经找遍了三山、五岳,何不派人到"四渎"去试试呢?想到这里,他便亲自率领四支人马,沿江而下。

  半个月后,终于在"四渎"之一的澜沧江边发现了一棵大树。他拿出画师所描的画样一对照,果然分毫不差。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首辅一面派人回大理去向国王、王后报喜,一面打听这棵树的来龙去脉。据当地老年人说,这棵树同月宫里那棵一样,也叫梭罗树。最早的时候凡间只有一棵,而且生长在昆仑山上,它四季长绿,还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幽香。因为白鹤非常喜欢那种香味,所以每天都有成群的白鹤飞绕树上翩翩起舞,因此,又名白鹤香。

  首辅不解地问: "既然澜沧江边有这种宝树,为什么一直没有人向国王报信呢?"

  一位老头子说: "我在这里住了六十多年,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棵树吐叶转青啊!听老辈人说,这棵树已经死了好几百年啦,我从小就发现它是一根光秃秃的树杆,栽在这里死也不断根,活也不转青的。半年前的一天夜里,江边上突然闪闪发光,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才发现这棵梭罗树又活了。"

  首辅见那老头子对梭罗树仍然是一知半解,便重新在周围打听起来。也不知道找了多少人,最后才从一位老和尚口里打听到了一个关于梭罗树的神奇故事。

  很早以前,澜沧江边住着一位贫穷的打鱼人,人送外号:穷发狂。要问他怎样穷法还真不好讲,这么说吧,他只有一间破茅屋,是四面通风,八面透亮。既是堂屋,又当厨房,又做卧室。他的全部家产就是一条两只脚的板凳,一张三只脚的床,一张渔网梁上持,还有一个旧马桶靠着墙。

  他虽然人穷,心肠却蛮好。有一天,不知从哪里来了个丑八怪到他门口来讨吃的。他抬头一看,见那人长得奇丑无比,不仅脸上麻麻点点,好似翻转来的石榴皮,而且头上金光万道,瑞气千条,是个癞痢。左臂有点拐,右腿有点瘸,前鸡胸后驼背,红眼皮向外翻着,好像是哪位不会做针线的懒婆娘用大红丝线锁成了两个纽扣子。手里拿的那个破瓢,百孔千疮,只能装饭,不能装汤。总而言之是丑得要命。

  "穷发狂"见他拿着破瓢便说: "我穷得发狂,你丑得要命,我们正好是天生的一对,地配的一双。只要你不嫌弃,就住在我这里,再在门口贴一副对联。上联是:一问破茅屋;下联是:两个可怜虫。咱们煮粥时多加一瓢水,吃饭时多加一双筷子,睡觉时少盖一层破絮。"

  "么样少盖一层呢?"

  "两个人挤到一起,暖和些沙!"

  "丑得要命"见"穷得发狂"还有几分快活劲儿,就以歪就歪地住了下来。

  也不知住了多长时间,临别时"丑要命"掏出一个红纸包儿给"穷发狂"说: "这些日子你待我不错;那些不值钱的感激话我也不想多说,这包树种送给你做个纪念,日后它们如果都长成了大树,我就来讨副棺材板儿,若是长不成,咱们谁也是莫见谁的怪!"

  "丑要命"走了之后, "穷发狂"就把那包树种撒在江边上。第二年开春之后,树苗都出齐了, "穷发狂"心里十分高兴: "看来我们两个的棺材板儿有指望了。"没想到竟是穷人的命薄,煮粥粘锅。说那话不过三天,突然来了一个倒春寒,一场大雪把树苗几乎全部冻死了,雪化之后,仅仅活了一棵。

  几年之后,这棵树长得特别高大,树干上发了九十发擎天树权,树干下又有九十九根落地曲根,一年四季长青常绿,一天到晚异香诱人。雨可当伞,晴可遮阴。"穷发狂"的心里,不晓得有多高兴。

  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 "穷发狂"正躺在床上想心事: "如果把这棵大树砍下来,不用说锯板子,就是给我和'丑要命'一个人雕一副整棺材,只怕还用不完呢!如果把它运到城里去卖了,说不定......"

  "穷发狂"正想得出神,突然,几道耀眼的亮光从破墙缝里"钻"了进来,紧接着又飘来一阵阵浓郁的清香和悦耳的琴声。

  "穷发狂"看着,听着,猛然间似有所悟地翻身下床, "吱"的一声拉开大门冲了出去。他抬头望嘹望月亮,又低头看了看那棵大树,一连反复三次之后,才终于发现,自己种的这棵树同月亮里的那棵梭罗树一模一样。不同的是,月亮里的梭罗树旁除了嫦娥和玉兔之外,只有一个挥斧砍树的吴刚。他这棵梭罗树除了闪闪发光,飘着清香之外,每根树权上都端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她们各自怀抱古琴,正在旁若无人地弹唱。还有一只只白鹤围绕着梭罗树上下飞舞,不知是因为歌声和琴声的优美动听,还是由于阵阵清香的吸引。

  从那以后,每到夜深人静时,梭罗树就会发金光,飘清香,树权上的仙女们照样会来弹琴歌唱,而白鹤们的舞姿,则每天都在变换着新的花样。这一切,无不给那位贫困潦倒的孤独渔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

  可是好景不长。这件事很快被澜沧江里的一条黑龙知道了,它是澜沧江里的龙王,为了将梭罗树据为己有,黑龙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突然兴风作浪淹死了"穷发狂"。又带着数千名虾兵蟹将,想将梭罗树连根拔起。黑龙刚刚将虾兵蟹将集合起,还没来得及动手,突然间天空响起了一声炸雷将黑龙打昏在岸边,梭罗树也同时着了火。黑龙被虾兵蟹将们抢回龙殿不久便死了,梭罗树也烧成了光杆一根。

  首辅听完这个故事后,心里有些害怕,他连夜赶回大理,向国王禀明了前因后果,并提醒国王要三思而行,以免带来后患。南诏王虽然觉得首辅的话很有道理,却经不住王后的苦苦纠缠,不得不下令,不惜劳民伤财,也要将梭罗树运回大理。

  为了加快速度,又下令在澜沧江一带就地抽调壮丁包挖包运。只因当时澜沧江一带人口并不稠密,监工们只好把所有的男人都抓去了,还要他们自带锄头、绳索,自备干粮和行李。

  挖树开始后,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像当年在大理凿岩洞差不多,那梭罗树十分神奇,民工们白天好不容易才挖出一条树根来,第二天清早起来一看,第一天挖出来的树根,早已自己钻回土里,地面上像根本没有挖过似的,没有丝毫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