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叶落归根




  黄帝时代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那个号称“史皇”的仓颉。有说他是黄帝的臣子;又说他是黄帝之前的另一古帝国;有的说仓颉史皇是一个人;又有的说仓颉是仓颉,史皇是史皇,仓颉作书,发明文字,史皇作画,创制图画,各不相干,真是众说纷坛。不过最早的文字,本来也就是图画,或者就是八卦的一()阴一(一)阳。仓颉在黄帝的封禅台前也得到了一块封地,不用说他也就成了一个小小诸侯国的首领了。

  前面已经说了仓颉生下来就不同凡响,他长有一张宽大的龙脸,四只眼睛放出灵光,作婴孩时就喜欢拿起木炭来东涂西抹,居然看起来还有些意思,并不讨人嫌。长大了就会动脑筋想问题,穷究天地万物的变化,抬起头便去探看天空呈圆曲的光景,低下头又去考察乌龟背上的花纹、鸟雀羽毛的文采以及山川起伏曲折的形势,根据这些大自然的现象,随时随地在自己的手掌上指指画画,于是便发明创造了文字。据说当仓颉的这件非比寻常的创造发明刚一出现,连天都被惊动得下起雨点似的粟米来,鬼也被骇得在夜晚哀声啼哭。为什么呢,因为恐怕人们从此以后会舍本趋末,抛弃农耕的大业而去贪图用锥刀刻写文字的小利,弄得将来饿肚子,所以预先降点粟米来救济未来的灾荒,也是警告世人的意思。然而,当年炎帝部落成员得到老天的这种恩赐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鬼则恐怕被这些可怕的文字弹劾,所以在夜晚啼哭。

  人类一当脱离动物界,便构成了社会,那部落首领,还只不过是动物界中的“兽王”的延续,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我们可以把仓颉当时在返回陈仓部落途中讲给他的孙儿姜苴关于“社”字之奥妙录于下:“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也。按礼典规定每二十五户为一社集体立庙祀之者为公社;十家八家或以自然村落结社祀之者为私社;春天集会祀之者为春社;秋后结社祀之者为秋社。此后,凡人群的共同组织都称社。因为“示”代表神灵,而社又是土地神的简称,所以,便创造了一个从示从土的“社”字。社神的地位提高之后,“人祖”只好退避三舍——由祖宗牌位代替了。“社”高于“人”,但这个高于人的社并没有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一个平等的权利。

  年事已高的仓颉——这盏快燃尽自己的油灯,他这病体再也无法承受那些善于搞阴谋诡计的人的打击陷害了,他只得叶落归根,回到他的故乡——陈仓。一个右史大夫已经够他这一生对付了,如今又增添了一个姜驾大巫师,他这个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他只有远离这个“社”,退避三舍了。他之所以要回到陈仓,那个本使他伤心的地方,主要是在首领位置上二十几年的姜酋长早已西归了,当然这不仅是他仓颉值得庆贺的事,也是陈仓部落全体成员天大的喜事!——他的死,正是仓颉与所有部落成员的新生!

  从轩辕之丘至陈仓遥遥数千里,因此,一路之上,仓吉给孙子姜苴讲解的有关做人的责任,还有应该造之字,但决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做衣帽、制车船、种五谷、尝百草等等人生之大计。只因姜苴一路上只听不说,至使仓颌一直未能探明孙子是否领悟了他的一片苦心。从而导致了仓颉用“自己的饭自己做”来启示孙子。当孙子说出“靠天靠地靠爹娘都不是英雄好汉,”之后,仓颉这才明白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因为他们回到陈仓,将来那块由黄帝封赐的领地,就由孙子姜苴来经营了。

  仓颉万万没想到“自己走”和“自己做”,在启示孙子的同时也教育了妻子。“做饭的行为”启发了珠丹做妻子的责任感。傍晚时分,她特意烧了一些水亲自动手为仓颉洗脚,弄得头发花白的仓颉很不好意思,妻子还是陈仓宫中的公主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她成为史官夫人时,一切都是侍女来服侍的,也用不着珠丹亲自动手,但经过人生的种种磨难后,妻子终于明白了一个女人为人妻的涵义。当珠丹发现仓颉的那双麻鞋已经“前面露“生姜”后面卖“萝卜”,破得不成样子时,连忙拿出一双新鞋替仓颉穿好。她随手将那双旧鞋往墙旯旮一扔,并触景生情地说:“仓郎,你这一生多么像那双麻布鞋啊!”

  仓颉未置可否地望着妻子,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他料定珠丹一定还有下文,也许是借题发挥,语带双关的下文。果然不出所料,珠丹见仓颉在认真地听便接着说:“多少年来,这双麻鞋一直辗转于生活的最底层,与尘土为伍,同大地亲近。无论生活的担子多么沉重,它都默默承担,纵有万里征程,它也毫无怨言地担承。它已将一个个陡壁悬岩踩在脚下,它已经真正懂得了人生征途的坎坷不平。可惜岁月不饶人,转眼间已是残年衰败,凄凉晚景,旧意前情转飞尘,被掷于屋角墙阴……”说话间,珠丹忍不住珠泪涟涟。仓颉脱下那双刚刚上脚的新鞋,用两个手指举着对珠丹说:“可喜它不羡慕新欢,因为它知道新欢也注定是同等命运。它亦不怨天尤人,反庆幸老夫妻在一起相依相偎,从冷落中获取温存。”

  “仓郎……你……”珠丹慢慢依偎在仓颉的怀里。

  小阿来很能理解主人的心理,跑到墙角把那双扔掉的破鞋叼了来。这小阿来是当年仓颉被困蛮民部落,为仓颉送信的阿来的第五代子孙。一只狗只能活十几年,可它们子子孙孙对主人的忠心却不改呀!如今,仓颉同样带着阿来的子孙回到它的故土了——虽然,它的先辈早已埋骨中原了!

  珠丹胸前紧紧地抱着那双小狗刚刚从墙旯旮里含来的旧鞋,心里不时地涌出一丝丝甜蜜,一缕缕情怀。刚才还残存的“凄凉晚景”顷刻就荡然无存了,因为他们又回到了青年时代的热恋中了。

  还在轩辕之丘时,一日上午,黄帝又及时派朝廷御医雷公专程来到圆顶屋为仓颌看病,并亲自为仓颉煎药。

  雷公是当时最高明的医生,但不知为什么,一连开了三副草药,仓颉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这可急坏了黄帝和朝臣。珠丹暗暗祷告苍天,祈求保佑仓颉。

  三天后,仓颉的病情略有好转,又突然心血来潮,自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让姜苴赶紧扶他到门外去。刚坐下,便发现一只凤凰朝他们飞来,凤凰在仓颉的头顶上转了三圈并长鸣三声后飞走了。

  凤凰的叫声犹在耳际,就见一片如鞋底大小的贝叶由空中缓缓飘下,雷公拾起来一看,竟是一剂长寿的秘方。

  雷公看后高兴得大叫起来,随即按照贝叶上的方剂配制了两付。一付赐给仓颉,另一剂献给了黄帝。仓颉服药后,百病消除,这样他才可能起程回到他的故乡,安渡他的晚年。

  仓颉虽然造出了无数的字,为部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时时遭到右史大夫的打击陷害。他最想不明白的是:那巫师姜驾,就连炎帝都不再要的人物,却受到了黄帝的重用,这姜驾在炎黄战争最紧要关头,逃到了蚩尤部落,后来又是他鼓动蚩尤,挑起向黄帝的战争,没想到,蚩尤被杀后,他竟然做了华夏部落的大巫师,难道就因为他有一张与神通的皮保护了他吗?仓颉无论怎样也猜不透黄帝的心思了——因为他不在其位。更可怕的是,这姜驾原来就与巫师右史大夫相勾结,致使他这造字之神被黄帝疏远。他为使他这把老骨头不至于留在他自己曾经设计的囚牢中,他不得不向黄帝提出:他将带着他的妻子珠丹与孙子姜苴回到故乡陈仓去养病,他言下之意就是把儿子留下来继承他的事业,作为人质。黄帝看了看当年那位雄姿英发的青年,而如今躬着背,满头白发的,如同一阵风都可能吹倒的老头,他当即便答应了仓颉的请求。

  仓颉回到故乡,在黄帝封他的那块领地里,活到一百多岁才无疾而终。

  供奉苍颌的庙宇很多,陕西白水县史官乡即有座仓颌庙。庙宇规模宏伟,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年间,此庙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仓颉庙包括前殿、正殿、后殿、献殿、钟鼓楼等。后殿供奉的是仓颌神像,有四只眼睛,表示他超乎常人的智慧,以及敏锐的洞察力。

  另外,在神像下面,传说有隧道可以通到殿后的仓颉墓。仓颉墓基为圆形土堆,高有一丈,墓顶有一棵奇特古柏,枝干每年轮流枯荣,俗称“转枝柏”,这棵树可以说是一棵“神柏”。

  黄帝为什么会放走仓颉呢?因为这风都能吹倒的仓颉确实没有啥用场了,——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而在他的身边还有许多的能工巧匠,随时都可任意使唤:风后随时可以为黄帝造车。

  黄帝曾经叫伶伦造乐律,伶伦便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到昆仑山的北面,在溪的山谷间选取竹子。他把那正直中空、厚薄均匀的竹子,从两段竹节当中截取一段下来,长度是三寸九分,吹出它的声音,定为黄钟的律调。然后再按照比例制作十二只竹管,带到昆仑山山脚下去听凤凰鸣叫的声音,用来区别其他十二种不同的律调。凤凰果然鸣叫起来了,雄的叫了六声,雌的也叫了六声,鸣声的差次比照起所定黄钟的律调,恰恰谐和。于是就按照黄钟的律调,参考凤凰的鸣声,使十二只竹管长短有差,定下了十二种不同的旋律。这就是伶伦造乐律的经过。因此,黄帝身边乐师伶伦和荣将,还有百工随时都可以驱遣。

  黄帝曾经为了和西王母在昆仑山相会,便叫尹寿特意铸造了十二面大镜子,来照见华堂盛宴隆重的情况,在一年十二个月中,按照不同的月份,使用不同的特制的镜子。黄帝还铸造了十五个比较小的镜子,第一个镜子直径是一尺五寸,“法月满之数”,以此递减,最后一个镜子,直径当然刚好只有一寸。

  黄帝和他的臣子们每人都有创造发明,所以,走一个造字神,算得了什么?大挠不一样可以为他继续造字吗?

  黄帝在西泰山封禅后,天下已经太平无事了,他的游兴大发,叫上风后和常伯两个臣子,一个替他背了书简,一个替他背了宝剑,驾着龙车,带上草原美女,激激洒洒,又开始到各个地方去巡察。他们去过许多地方,什么青城、洞庭、峨眉、王屋……都有他们的游踪。

  为了观看西方大沙漠里的种种奇观,他们早晨去到那里,晚上回来,瞬息间行经万里;究竟是神人,虽然在世间巡游,也和普通人大不相同。西方大沙漠又叫做“洹流”,意思是说那里的沙非常轻细,能象水样地流动。足一踏去就会往下陷,深不可测。大约就是《楚辞·大招》里所说的“灵魂啊不要到西方去,西方有流沙,浩浩瀚瀚不见边际”的流沙,也大约就是《西游记》里所描写的沙和尚在那里干吃人勾当的八百里地流沙河。在那里,风把砂子吹扬起来,象云像雾,有许多生翅膀的龙、鱼、鳖,在这片迷雾中飞翔往来,普通人见了或者有些可怕,神人见了倒是一种奇观。流沙上又生长有一种奇异的植物,叫做“石藻”就是石荷花,又坚硬又轻巧,一条茎干上生了百片叶子,一千年才开一朵花。叶子也是青绿的颜色,随风飘摇,浮在流沙的波面上,非常美观。

  黄帝一面到处巡行,一面又增派人手去开采首山的铜,搬到荆山脚下去铸鼎,然后,再运回轩辕之丘,用来作为他统一天下的永远纪念,也是为了完成元妃嫘祖的遗愿。

  黄帝在荆山脚下铸的那个宝鼎,终于铸造成功了。在铸鼎的过程中,老虎、豹子和天上的飞禽都来帮助守护炉灶,看视炉火。这是一个很大的鼎,高有一丈四尺,鼎的容量比装十石谷的大陶罐还要大。鼎的周围雕刻有腾云的龙,大约就是应龙,还有旱魃,那是为纪念黄帝的女儿魃。又雕有四方鬼神和各种奇禽怪兽。黄帝就把这宝鼎陈列在荆山脚下,在那里开了一个祝贺宝鼎铸成的庆功大会。到时候,天上诸神和八方的百姓都来了,真可算是人神济济,热闹非常。

  庆贺宝鼎铸成大会后,黄帝便命人把宝鼎运回中原轩辕之丘。

  黄帝正要赶回轩辕之丘,途中刚好遇到容成子,向他报告了马师皇升天的情况。

  马师皇是黄帝的马医,一见病马的形容状态,就能诊断出它或是能生,或是必死,病马经过马师皇的治疗,总是很快地就好了起来。有一天,天上忽然出现一条龙从云中探下头来,垂着耳朵,张开嘴巴,向着马师皇。马师皇对他的同行说“这龙有病,知道我能医好它。”于是,就用药针去针刺这龙的口腔,又拿甘草汤来给它喝,果然就把它医治好了。后来好几次都有病龙从水波里跳跃出来,求马师皇医治。浮丘公也请他到太行山神龙池,为神龙诊治过。忽然有一天,一条神龙从云端降落下来,背负了马师皇升天而去。

  马师皇升天,此事对黄帝刺激很大,一个马医都能成仙升天,难道他这个人间的帝王,上界的天子,就不能得道成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