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瑶族、畲族、佤族的分化融合及其姓名

  唐宋以后,原来由西北迁徙到西南各省的少数民族经历了分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如《史记》中的西南夷也称为白蛮乌苗。苗蛮古音相同,所以它们也常常紊淆。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做,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驹,其毛五采,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遂行人头造阙下。乃吴将军首也。

  这一故事反映吴越兴亡的历史。据先秦史学家的说法,这盘占即亳姑。殷亡于周,一部分人迁回东北老家,建立扶余地方政权。扶余即亳姑,亦即蒲姑,则亳姑即盘古氏没有返回东北老家的殷商后人,他们奔窜于江淮以南浙江福建江西的深山幽谷之间,为了逃避摇役剥削,因此被称为瑶族。后来,他们也与越族〔越王勾践之后)苗蛮诸族杂居,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及其他西南民族的文化,如上所述的父子连名制和铜鼓文化等等。

  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山区,有盘古瑶、过山瑶、背篓瑶、茶山瑶等。含族则是瑶族的分支,居住在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安徽等省山区。他们也有与盘古氏族相类似的祖先传说。

  以盘古瑶十二姓为例,有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蒋、雷、冯等十二姓。他们大都会讲汉语,并且学习汉文。宋明以后,他们还有家谱一类的着作,有图有歌谣,以便传诵。如《过山榜》记载评皇的狗叫“盘护”(实即盘古)衔回高皇的头的故事,十二姓中的‘冯”姓实即“凤”字的异写,我们认为这盘古即毫姑的后裔,当无问题,因此它也就是殷商的遗民,以燕凤为图腾。

  居住在浙江视西的舍族为瑶族的分支是无疑的。三国魏晋时山越叛乱,蔓延于江西福建浙江一带。名为山越,实际就是瑶畲与山越的联合叛乱。《三国志·昊书·贺齐传》记载:(贺齐)少为郡吏,守剡长。县吏斯从,轻侠为奸,齐欲治之。主薄谏曰:“从,县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齐闻大怒,便立斩从。从族长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齐率吏民开门突击,大败之。

  我从小习闻这一故事,但是乡人传说这斯从并没有“立斩”,而是他的儿子至孝,愿以身代其父。贺齐感动,便把斯从和他儿子一并释放,还特别表扬。我乡有用祠产建立的小学,校舍西式建筑,康有为为之亲笔题词:“汉斯孝子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斯氏的祖先的,但他可能不是汉人,而是汉化了的畲族。

  今浙江丽水尚有畲族的乡村,他们开垦山地,男耕女织,小孩子放牛、砍柴,也读小学。他们有如瑶族相似的盘古传说。又有汉文记载的家谱族谱,一面有文字,一面有图,如《祖图》就是描绘盘古的故事。又还有(评皇卷碟)、《开山公据》等。他们的幼儿,头上戴两边有狗耳朵模样的帽子,老人使用刻有龙头的拐杖,都是我儿时所习见的,但是我的老辈都不知道畲族的名称了。

  佤族也叫阿佤、佧佤族,他们居住在云南西南的抢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等县。他们属于南亚语系—高棉语族,因此他们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诸族比较接近,甚至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近来考古学者探寻澜沧江的来源在青藏高原,因此佤族可能是沿着澜沧江向西南迁徙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姓名的方法竟与殷商的庙号甚为相似,使我们相信上古时代他们可能出于同族同源。

  民族学者说,过去俪族使用一种阴阳合一的历法,这与殷周也完全相同。他们以干支纪日、以下纪名的方法不但保留到现在,而且语言学家把它与汉族上古音与中古音比较,也完全相同。因为印刷困难,略去,可参读《中国人的姓名·俪族》336页。举例说,如孩子出生在甲日的一天,即取名为甲,生日在乙的一天,即取名为乙,以此类推至癸日止,周而复始。如果父母的生日与孩子相同,那么就应另取天干的第二日。佤族非常重视吉凶与生日的关系,因此必须请巫师占卜,择另一天干的日子作为名字。这样就出现并不完全与天干的次序相一致的现象。

  我们在叙述庙号时就已提到有生日说、死日说,现在以佤族的取名相比较。则以生日说的可能性最大。又近人李学勤提出卜日说,如武丁为其父康丁选择日名之卜,有丁日乙日辛日诸卜,而最后决定为丁,故名曰康叮此外还有分组说,台湾学者张光直主之。这分组与即位的次序与婚姻制度有关。

  佤族不但重视巫师的占卜,使用铜鼓,而且有本族的木刻纪事。他们在每年第一次吃新米的时候,必召集全村老小一齐尝新。由年老人口头传述本村的历史,就拿出历代祖传的一根木刻。木刻两侧都刻着许多刻口。每刻口代表着一桩事件,刻口深的,表示重大事件;浅小的表示事件轻小,有时新发生一桩事件,也照样刻上一个刻口。讲述的老人主要是指示给族人某一刻口是记本村的某事和某村人结下仇怨,已经报复过或未报复过,其意义是要族人记住本村的历史。佤族虽然至新中国成立前尚无文字,但是他们的历史就是靠这样流传下来的。我国汉族相传古代有朦史、瞽史与佤族的老人刻木纪事相同。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上古时代佤族可能与殷周有渊源关系。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