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南诏的父子连名制(附吐蕃、哈尼)

  南诏原是唐代夷族以云南大理洱海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地方政权。诏就是“王”的意思,这说明在称王以前它不过是一个原始部落。在秦汉时《史记》、《汉书》称之为西南夷,后来它们一部分人渡过大渡河到了四川贵州交界地区游牧,并从事农业。魏晋南北朝时,它曾经隶属于汉族“大姓”燢氏之下。作为附庸或奴隶,但它们仍旧保持部落的组织,称为乌蛮与白蛮。由此可知蛮就是夷(西南夷):乌蛮白蛮就是黑夷与白夷,原是一个民族的两个部落。它们分别游牧在云南的东部和西部。乌蛮在今贵州云南交界,即秦汉时的夜郎所在,今云南的曲靖、昭通一带,向南可以到达昆明滇池。白蛮向云南的西部发展,可以到达巍山以北的大理洱海一带。由于地势平坦,适合于农业的发展,加之其他部落与汉人的参加,他们很快地掌握制铁技术,男耕女织,家庭手工业也有相当发展。南诏统一其余五诏之后,它已是相当发达的奴隶制社会。

  我们下面特别谈谈它们的父子连名制。除么些诏(越析诏)外,其余五诏都曾经实行过父子连名制。根据五诏的父子连名制,可知其命名的方法是父名最末一字与子名的最前一字相同的连系起来,用这样的方法以确定父子之间的继承关系。这不但是血缘的继承关系,更重要的是权力和财声的继承关系。根据上引,其直线为父子继承,其旁线则为兄弟、叔侄关系。如蒙锐诏第一代后即传估阳昭;浪弯诏自丰时传至矣罗君,共六代,第六代后由丰咩起到颠之托,只传四代。其余施浪诏、蒙舍诏的世系也都有中断或转变,是因父子继承转变为兄弟继承了呢还是发生什么政变,尚待研究。

  我们认为五诏的父子连名制标志着他们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家长制家庭的形成。恩格斯说:“由儿子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促进了家庭中财产的积蓄。

  上引蒙舍诏就是南诏的建立者,他的世系最为完整。到皮罗阁、阁罗凤时,已经统一其余五诏,成为统一的地方政权,这确是南诏历史上的一大转变(夷族之夷,1949年后改作彝,其实夷为弓射之人,无恶意,本文仍旧未改)这父子连名制,不但可以上溯于氏羌民族,而且可以下连乌蛮白蛮(黑夷白夷)各部落之姓名。吐番在六诏之北,西北方面有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形成一个以父子连名制为特征的文化圈。应该指出,它们并不一定都是同种、同族、同血统,而且连名制也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们都有父子连名制的特征。如哈萨克、乌孜别克、俄罗斯显然与中国的黑夷白夷不是同种同族,但它们都有父子连名制,甚至保存到现在。因此这“文化圈”只是表示当时曾经具有相似的文化,或者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自然地出现,或者因居住地邻近,交往频繁,以致互相通婚,结亲戚,这样形成了文化圈的。

  下面我们特别举六诏夷族部落的分支—哈尼(和尼)族为例来说明父子连名制是怎样产生和演变、发展的。

  哈尼部落几乎每个成员都能背诵自已的家庭谱系(世谱),多的可至七十代左右。因为父子连名,比较易于记忆。据哈尼族白碧波的记载,哈尼族远自汉晋之际,就已开始父子连名制,因此它与黑夷白夷约略同时。据白碧波说,到三十九代时,这谱系忽然中断。他推测第三十九代时,相当于宋辽金元时,可能那时哈尼族发生人力所无法抵抗的天灾人祸,以致系谱中断。

  白碧波还说:这谱系不但具有家族的纵向的历史发展,还可以从众多的家族谱系中了解其横向联系,即家族的分支。他还坚持白夷黑夷联合建立南诏时期,除了名字以外还有借用汉代的姓,如杨李董赵四姓。南诏亡后,大理国时,汉姓汉名已极普遍。黑夷退居高山激流之间,与外间隔绝,常常掠夺汉人为奴隶。白夷居住在平坝上,适合农业,广泛地吸收汉文化。他们还与缅甸、老挝、西藏发生关系。

  吐番即乌斯藏,亦即西藏。远在公元前一二世纪,已开始与内地汉族产生联系,氏羌族一部分已由甘肃青海进人西藏地区,成为藏族的成员之一,因此也有父子连名制。

  隋唐统一中国时,正是藏族赞普松赞干布统治的兴盛时期,他已统一了西藏境内各部落。赞普相当于“汗”即王的意思。其后它的势力逐渐向唐朝的西北边境扩张,以致灭掉了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氏一支)并且与其西南的南诏接壤。北抵突厥,西又攻陷龟兹,方万余里。

  传说在赞普之前,藏族不但实行过父子连名制,而且同时实行母女连名制。直到赞普统治时期,这种连名制才逐渐消失。但是这时,藏族又由印度传人小乘佛教—喇嘛教。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制度,喇嘛教的领袖,也就是政治上的领袖。达赖的“转世”充分体现这“政教合一”的精神。他们认为达赖死的日子,也就是达赖生的日子,因此必须在青藏地区内找一个与达赖死的日子相同的新生婴儿继承老达赖的位置。

  这就是说,达赖是水远不会死的,所以达赖也就是藏语“活佛”。

  这种“转世”制度在名字上也有反映。如第一世达赖叫根顿朱巴,第二世叫根顿嘉错,二者共用“根顿”一词。从第三世起便与第二世共用“嘉错”一词。这样直到第十四世丹增嘉错(中略)。“嘉错”就是“大海”的意思,所以就是十三个大海。这种“转世”连名,实际就是父子连名制在宗教上的体现。

  其实达赖就是大海的意思。“达赖喇嘛”这个称号是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诏索南嘉错所赐的尊号。到了清朝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亲赴北京请求加封,顺治皇帝便给了罗桑嘉错的尊号。这样明清皇帝就获得了最高的批准权。但是在达赖“转世”时,并不是一日内只出一个灵童,而可能是两个或多个,这样就会发生争论,如清朝乾隆皇帝时就发生这种情形,争论不决。聪明的乾隆皇帝便下沼颁赐金瓶。掣签决定谓之“金瓶掣签法”。看起来认真严肃,而清朝皇帝获得最高裁决权。

  藏族父子连名制的民族文化的作用正如南诏、哈尼一样,它反映了各族相似的社会发展阶段,起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作用。如众所周知的松赞干布,他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而后建立政权。他与印度保持宗教关系外,又与唐朝保待了蕃属的关系。他请求唐朝通婚。唐高宗许以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她带去许多汉族儒家经典、医药、农业、历算的书籍和男女人士。松赞干布以后四世孙大胡子赞普又娶唐金城公主为婚,从此大大推进了藏与唐朝的政治文化关系。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