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赐姓通婚与养子

  隋,正如秦一样,只为后来的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它却是一个短命的皇朝。杨坚于581年灭北周后在位二十三年,589年灭陈,604年为太子杨广所害,618年,隋炀帝杨广在位十五年而亡国。

  杨坚灭陈后,南方有势力的地主纷纷起兵,如婺州的汪文进,越州的高智慧,苏州的沈立恰等,都自称天子。杨坚也很注意地方的稳定和边疆各族的关系。但是杨广好大喜功,屡次进攻高丽,耗费大量物力财力,被征用的民工在水中干活,以至生蛆,累死的达到十分之三四。611年前后,农民已纷纷起义,许多地方贵族、地主豪强也乘机独立。618年杨广在江都被杀。李渊自立为帝,国号唐。他的儿子李世民陆续削平了地主割据势力,到623年重新统一中国。626年李渊传位给其子李世民,即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唐朝是我国秦汉后第二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帝国。北朝的北周最后被灭以后,当时,西北到东北仍有契丹、室韦、靺鞨等族,他们实际上就是匈奴、鲜卑等民族的后裔,仍是游牧部落。住在阿尔泰山以南则有突厥,后来突厥族的势力向蒙古和东北辽河黑龙江等地发展,形成所谓东突厥地区,契丹、室韦等族也都归顺于东突厥。在西北祁连山以南、雪山以北,吐谷浑、高昌、龟兹、焉耆、于阗等族也与突厥发生密切关系。在我国西南、东南许多少数民族也都迁徙到今川、贵和滇境内,即史书上所说的西南夷、南蛮,也就是苗、瑶、濮、僚等族因此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是比南北朝、两汉更严峻的民族统治问题。

  李唐兴起以前,曾与陇西的地方豪族、军人有亲密的关系,因此自称陇西李晃之后。但是他的祖先实际是赵郡李氏之后,当时为了发展功业而改变籍贯、郡望是不足为奇的。不但这样,根据李渊之前的世系来看,李家还混合有胡人的血缘关系也是不能掩饰的。在太宗即位以后,他有意识地继承北魏时的‘’关中本位政策”,自然可以理解,但是他并不愿意公开提出“关中本位政策”(只是继续府兵制等政策而已),他也不愿意淡漠两汉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李渊父子深知要建立一套政治制度,培养人才,稳定社会秩序不得不依赖这些望族以及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唐代的民族统治政策,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汉文化,而且由于唐的地理位置,更大大地加强了中国和中亚细亚、西亚细亚以及印度南亚细亚的东方文化关系。唐代对东西突厥部落首领采用笼络羁糜的民族政策,如“赐姓”、通婚以及结拜兄弟的政策。今举马驰《唐代蕃将》所举之例如次:

  人朝蕃将之赐汉姓,见于史籍最早的是西突厥特勤,阿史那大奈被赐单姓史。但“赐姓史,而非姓李。武德七年东突厥领利可汗遣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人见,高祖李渊特别高兴,赐姓李。这跟赐姓史者有所不同。其后赐姓李者也很普遍。如唐初,靺鞨酋长突地稽率部内属,赐姓李。开元十六年(728)。靺鞨黑水府都督赐姓李,并赐名‘献诚”。

  赐姓并具名,其例甚多。如李思摩、李谨行、李多柞、李楷固、李光进、李嘉勋、李元谅、李惟简、李思忠等等。他们都是胡人蕃将,汉姓汉名。如果不熟悉唐史者,则难以分辨其为胡人或汉人,如李光弼与郭子仪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李光弼之父为李楷洛,但李楷洛有二人,同是东胡人,一在蕃,一人朝,却是不同的。马驰作《李光弼传》对此有特别考辨。

  赐姓者以胡姓改为李姓,但是血统并未因此改变,故唐代皇帝又进一步奖励胡汉通婚,即以李唐宗室之女嫁与胡将(蕃将),此则混合胡汉的血统了。如德宗时把义阳公主下嫁给契丹人蕃将,义章公主下嫁给奚人蕃将,顺宗时把襄阳公主、虢国公主分别下嫁给奚人契丹人蕃将,这些蕃将都在长安宫廷担任宿卫,不但本人而且儿子也住在长安,他们也可以再娶宗室公主,甚至承袭汉姓并取汉名,这样,在血统上也胡汉馄合了。

  这种胡汉混合文化,自天山南北到辽河黑龙江一带已很普遍,许多胡汉边将都常收养部下作为养子,其目的就在收买他们,效忠于己。因父死母嫁,成为养子,这样有一而再,再而三改姓者。如安禄山,本系胡羯(中亚胡人)姓康,因母阿史德改嫁安延偃。遂改姓安。史思明与安禄山,从小在一起生活,他本姓阿史那,故改为史姓。又如李宝臣,原是范阳张锁高的养子,故姓张,名忠志。后来又因赐姓李,称李宝臣。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