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

  如上所述,北朝是以北方游牧民族(包括匈奴鲜卑等)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地方政权,但是它们积极地学习和模仿汉文化,因此,从总体看,它们并不是原始的游牧文化。相反,它们接受了更多的儒家传统文化,如北齐北周时还企图以《周礼》来建立一套政治制度。此外,东汉以后,从印度、中亚、前北凉传人了佛教思想。魏孝文帝迁洛阳后,由于几代太后都信佛教,佛教更加盛行。魏宣武帝时来自南天竺的菩堤达(Bodhidharma)大师从南朝到北朝后大讲禅法,主张静坐修行,破除妄想,以求得心灵上的解脱。他反对南方那种混杂佛学和玄学的讲经,创立禅宗。这禅宗后来又由北方传到南方,成为佛教的一大宗派。洛阳有佛寺一千三百多所,北魏全境达三万多所。北朝的统治阶级曾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今山西大同的云岗、洛阳伊阙的龙门山开凿石窟,造了大量佛像。云岗石窟,基本上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一直延续到唐代。北魏和西魏还对十六国时开凿的敦煌石窟继续修建。南朝的佛教寺院虽然不及北朝之盛,但是相差也不太多。为什么这时期佛教如此流行、兴盛,其中的原因只有研究佛教史和哲学史的学者才能正确回答。而我们认为由于战争连绵不断,天灾人祸频频发生,这里不能只简单地归结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而是决定于如何对待这些矛盾、思想文化的方式。

  这时期南朝的学者,除了接受佛教思想以外,他们也接受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尤其是道家的崇尚自然观点。他们虽然也阅读儒家的《诗》、《书》、《仪礼》等书,但是他们常常用老庄的哲理去解释它们,称为“玄学”,就是只谈玄而又玄的抽象的观念,而不着实际。西晋王弼和郭象为老庄的着作作注,实际是为他们的自由散漫不受拘束的生活辩护。他们认为“道”就是“无”,但“无”不等于零,而是没有形状的物体,因此它就是“道”,是观念。由“无”而产生“有”,“有”就是物和存在,故此《道德经》说:“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这里我们必须指出两晋时期民间流行着一种“天师道”。这“天师道”实际是由东汉末三国初流行于四川陕西地区张鲁所创的“五斗米道”演变而来,不同的是它们还为民众治病施药,要比只讲玄而又玄的道教更为群众所欢迎。到两晋时它已传播于西北和东南海滨一带,连寇谦之王羲之等家族也很信仰。他们祖孙之间、父子之间都喜欢用“之”字取名,无所谓避讳。

  晋王羲之子,知名者五人,叫做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徽之子桢之,献之子嗣之、静之。祖孙父子,皆以“之”为名,不以为嫌。

  《魏书》称前秦符宏为永道。宏为符坚长子,坚字永固,其子不应又字水道。《避讳录》的作者疑《魏书》永字误。陈垣说:这是南北朝的风尚,就是这样,不必奇怪。但是秦汉以来避讳是一件大事,何以南北朝就不这样。陈寅恪解释说:这是因为天师道的宗教没有避讳的规定,正像当时佛教徒出家以后不再用俗姓俗名一样。陈垣又举例说,如前燕慕容皝字元真,其子恪又字元恭南齐(萧)道成字绍伯,其父承之字嗣伯,父子字同一字,不以为嫌,且名承之,而其第六子暠又封安成王,父子祖孙也不避嫌名。不知此例,就容易引起纠纷了。《廿二史考异》廿八,谓魏宗室多同名,列举同名者凡五十九人。有同父而同名者,景穆子、阳平、济阴二王,俱名新成,至称济阴为小新成以别之。《魏书·安同传》:“同父名屈,同长子亦名屈。”后魏献文章名弘,其子孝文帝名宏,宋文帝名彧,其子废帝名昱,父子不避嫌名,同在465年至476年之间,而且不分南北朝都是同一风尚(以上所举之例均见陈垣《史讳举例》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陈寅恪精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他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主要说明南北朝时期天师道的传播与政治的、民族的关系,他在该文中举《北史·寇赞传》云:寇赞字奉国,父修之,字延期,赞弟谦,有道术。他以《魏书·释老志》:道士寇谦之,字辅真,则“赞弟谦”下拾之”字。世人多不知此义,可不深责,但史学专门着述如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有云:“即天师道寇谦之也,传脱之字。”就因《寇赞传》文无“之”字,故这样说。意思是大史学家钱大昕不应犯此错误,以不误为误。又他举吴士鉴《晋书斠注》陶侃传注中同样犯以不误为误之例。陈寅恪说:“盖兄弟排行固可用‘之’字,而父子祖孙,亦得以‘之’字为名,如《南齐书·胡谐之传》:胡谐之,豫章南昌人也。祖廉之,治书侍御史,父翼之,州辟不就。又《南史·朱异传》:“朱异,吴郡钱唐人也。祖昭之,叔父谦之,兄巽之,即异父也。”这是祖父孙可以同用“之”而不避讳。又《梁书·朱异传》:“朱异,奚郡钱唐人,父巽”,则拾之”字,非误。

  天师道是道教的产物或者变种。儒家重视宗法,所以重视姓名,以姓名显名扬亲,忠孝节义,表示伦理道德,所以重视父子避讳;而道教崇尚自然,轻视宗法伦理道德,所以不嫌父子同名,不讲究避讳。

  佛教也是如此。如僧人出家之后,便抛弃父母与君主;另取法名,也不标姓。如以法、道、惠(慧)、昙为名,法果、法显、惠始、昙征等都是。不但和尚这样,尼姑也是这样,如唐代尼法澄。僧尼没有姓只有法名,但着名的僧尼却有别号,如某某子、某某大师等。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