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朝的改姓易名

  自两汉以后,中国由于内部阶级矛盾的发展,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三国以后,西晋司马氏篡夺曹魏的政权,经五十一年,420年东晋继立,建都江南金陵(南京),从此开始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北朝由北魏开始,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经宋、齐、梁、陈,至隋灭陈,南北统一,史称南北朝,约在420-589年。这一时期是我国南北民族分化对立的时期。西晋时期包括五胡十六国,五胡为匈奴、鲜卑、揭、氏、羌,它们先后建立十六个政权,割据一方,其中鲜卑族最为强大,后燕、西秦、南凉、南燕,都为鲜卑族所建立。以汉族建国的只前凉和北燕。

  这最后统一北方的就是北魏道武帝拓跋洼,他建立魏,史称北魏。建都平城(山西大同)。他知道要巩固其政权进而统一南方,就非实行汉化政策不可。但是它内部阶级矛盾激烈,道武帝以后第三代太武帝就是被敌对势力杀死的。孝文帝即位,冯太后当权,决心进一步贯彻汉化政策,如实行俸禄制、授田制,适当地限制北魏贵族的特权。493年,由平城迁都洛阳。更重要的是他下诏禁胡服胡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语是复音节的,姓名合在一起就是五六个字。

  我们一再讲过,姓名、服饰、饮食、住宅建筑、音乐舞蹈是一种社会文化,民族不同,姓名、服饰、饮食也就各异。习惯成自然,决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起反作用。据说孝文帝有一天过洛阳市,他看到鲜卑族妇女依旧穿胡服,回来就责备他的大臣。大臣就很不服气。又如他鼓励鲜卑人跟汉人结婚,这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总之这一汉化政策虽然有它积极的意义,但是只有改变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改善胡汉人民生活,减少民族差殊才能做到。523年,北魏的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士兵发动起义,后来在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也都爆发起义。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魏和西魏。550年,东魏君王高欢的儿子高洋自立为北齐。557年,西魏君王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也废掉西魏,建立北周。

  关于北魏的改姓,看起来是一个民族问题、汉化问题,但实际上也是一个阶级矛盾问题。《魏书序记》中说: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此为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倘据此说,则北魏包括以后的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都是黄帝之后昌意的子孙了,这当然是不可信的。但是北魏统治者自愿承认鲜卑族为黄帝之后,这只能说明华夏族、汉族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领袖们心目中的影响,以致自愿归宗为汉族。

  按照人类学、民族学说,它应该是鲜卑族拓跋部、宇文部。汉译拓跋为魏,北方游牧民族往往以部落酋长的姓为姓,故拓跋实际是它们的姓,以元为氏。在拓跋佳时它们已初步统一,故称北魏,那么魏应是国名、族名,在它的统治之下,既有匈奴人、鲜卑人,也有汉人,因此它们有时也称李陵和刘邦之后。

  《魏书·官氏志》有宗族十姓,勋臣八姓,以及“内八”诸姓。宗族十姓是北魏的皇族,如纥骨氏、拓跋氏等,改为胡氏、普氏、周氏、长孙氏。长孙氏原为复姓,其余都改为单姓了,与汉姓完全相同。又如达奚氏改为奚氏,伊娄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乙旗氏改为叔孙氏。长孙氏、叔孙氏是仿效汉人兄弟的行辈而称呼的。勋臣八姓改为穆、陆、贺、齐、楼、于、秸、尉等姓。四方诸姓包括许多东亚民族在内。

  北魏改姓以后,以后的东魏、西魏、北周、北齐或保留北魏的改姓,也有改回胡姓的,也有胡汉姓并用的,以致造成很大紊乱。对于研究北朝历史和民族史者必须加以考证辨明,否则就致造成错误。近人姚薇元作《北朝胡姓考》一书,为研究南北朝历史和民族史者所必须参考的工具书,它的价值不在陈垣的《史讳举例》之下。我们现在略举数例如次:《魏书·官氏志》云:“吐谷浑依旧为吐谷氏。”仅少一“浑”字。经过姚薇元辛勤的考证:“改姓之后而仍称原姓”,原住地在今青海一带,那么它的原姓应为“吐谷浑氏”。唐代吐谷浑氏是指黑水靺鞨族,而吐谷氏是指鲜卑族,显然有别。

  又《魏书·官氏志》云:“贺若氏,依旧贺若氏。”“依旧”云者,即仍原姓未改。据姚薇元考证,《周书》有贺若敦,当是贺若氏的后裔,则贺若为姓,敦为单名。又《隋书》有贺若伏连者,则贺若为姓,伏连为名。伏连显系胡名,不可译为汉人双姓,伏连是汉名,亦是胡姓胡名。

  又《周书·若干惠传》,姚薇元考证说:这若千显系胡姓,则惠似是单名。其实不然。姚薇元考证:《周史若干惠》传说若干字惠保”,那么若干惠非单名,而是双名字惠保。他又考证说:

  《北史》有苟颓,又作若干颓,则若千颓曾改为汉姓,姓苟名颓。

  同样的情形。《魏书·官氏志》改乙旎氏为叔孙氏。《宋书·索虏传》有乙旎眷。那么乙旗眷,乙旗为胡姓,即叔孙氏未改前之胡姓,改乙旗氏为叔孙氏,则叔孙氏为汉姓。《宋书·索虏传》有乙旗幡能健者,经姚蔽元考证:这乙旗幡能健就是乙旃眷。因键、眷胡人作汉语音同,故幡能健也可以叫做幡能眷,胡姓胡名,同是一人。姚薇元又举《宋书》中有公孙眷者,则是汉姓胡名。

  对于姚薇元的考证,虽然有人批评他是烦琐的考证。但是姓名本来就是民族的标志,你如果把他们的姓名都弄错了,那么你的民族学也就无从成立。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