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外国名著|寓言童话|武侠小说|百家讲坛|中外名人|故事传奇|名言警句|美文欣赏|散文|
|幽默笑话|礼仪知识|民俗风情|谜语大全|百科知识|教育成才|中国相声|期刊杂志|学生频道|其它阅读|诗歌|
 当前位置:应天故事汇 >> 姓名的故事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秦汉民族统治及其姓名方式

  夏商周,史称三代,实际是三个民族或三个国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给它们分别写了《本纪》,在夏商周本纪以前,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是为五帝。司马迁总结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然而他没有把禹算在五帝以内,因为禹恰好是由部落而转变为国家的领导人物,故他接着说:“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表明夏商周是三个原始国家。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五帝阶段是原始社会,夏商周是有民族有阶级的国家阶段,即奴隶主或君主专制的社会。西周以后经过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6-221年为战国时期)约五百年,不知经过多少民族战争、阶级斗争,然后到了秦汉统一时期。以后的历史,正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所说:“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化、离合的过程中发展着。姓名学正像一根红色的线索贯穿着我国全部的历史。

  公元前206年,秦王政以武力统一六国,他发布第一号命令:“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周天子只称“王”,《说文》也说“王者,天下所归往也”,以“归往”释“王”字,成王和周公也告诫他的臣民只称王而不称帝。但是周室东迁洛邑以后,他的权力日益下降,诸侯已不听他的话了。幸而齐(姜姓)桓公和他的大臣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获得其他诸侯的响应,团结起来,才打退了四边蛮夷戎狄的侵犯,维护了东周的统治。

  战国时期,七国诸侯就更不听话了,权力已由诸侯下降于卿大夫一级,他们已先后称王。春秋时期的诸侯姬姓尚占多数,而战国时期“七雄”却没有一个姬姓的,他们都以氏称,如“三家分晋”、“田氏篡齐”,都以卿大夫的地位而成为诸侯国家。当时洛邑虽然还有“东周”、“西周”,却小如一个县而已。即使保留姬姓,已名存而实亡。

  巫相王琯、廷尉李斯早已领会秦王的意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就这徉秦王政遂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了。他命令说:“联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不但这样,他还下令废除谧号。他的命令说:“朕闻太古有号无谧,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谧。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谧法。”天子自称曰联,他连“我”这一代名词也改为“联”了。根据秦始皇这番话,谥号是死后由大臣议定也是无可怀疑的。

  汉继秦皇建立国家,汉高祖与他的大臣们鉴于秦“速亡”的原因,是在“废封建,行郡县”。因此,他恢复了封建制度,即分封同姓为诸侯的制度,并且把同他一道起义的农民领袖都一一杀死,宣布从此“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而分封自己的子弟为诸侯和王(见《汉书·诸侯王表》),异姓世家大族为郡守。同时他又恢复了秦始皇废除的谧号和避讳制度。《汉书·高帝纪)这徉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

  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请注意这刘邦的姓与他的降生已完全神话化了。颜师古的注说:“本出刘累,而范氏在秦者又为刘,因以为姓。”据《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尧时有善于养龙的御龙氏,他到夏代还存在。他把他养龙的技术传授给刘累和范氏两家,一在鲁国,一在秦国。那么刘邦姓刘就是刘范两家之后。这已经够使人怀疑了,而唐颜师古这样博学的人却一本正经地写在《汉书》里。其次,刘邦的母亲本来只是一个普通妇女(媪,音奥,妇女的通称),而与龙交遂生刘邦。这不是更神奇了吗?高祖本是谥号,荀悦注曰:“讳邦,字季。邦之字曰国”,那么他的名字就是刘邦,邦与国古义相通。张晏注曰:“礼谧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据上所述,汉代之后,不但恢复了宗法封建,号称皇帝而且恢复了溢号和避讳制度,从此一直到清朝,因辛亥革命而彻底废除。

  下面再请看《汉书·惠帝纪》:孝惠皇帝,高祖太子也,母曰吕皇后。帝年五岁,高祖初为汉王。二年,立为太子。十二年四月,高祖崩。五月丙寅,大子即皇帝位。

  到此都还没有指明这孝惠皇帝的名字是什么,就因为避讳的戒律所致。我们就只好看注了。荀悦说:“讳盈之字曰满。

  ”这就是说:惠帝本名盈,因避讳而改为满。在通篇长达万字的《本纪)里居然不提他的名字,这实在是避讳的文字之祸!颜师古还在注中说:“孝子善述父之志,故汉家之谥,自惠帝已下皆称孝也。”这也是一个恶例,因为从西汉以后历代专制皇帝的谥号历有增加,由一字至四五个字,十几个字!

  最后让我们再引《汉书,高后纪》:高皇后吕氏,生惠帝。佐高祖定天下,父兄及高祖而侯者三人。惠帝即位,尊吕后为大后。太后立帝姊鲁元公主女为皇后,无子,取后宫美人子名之以为太子。惠帝崩,太子立为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大赦天下。乃立兄子吕台、产、禄、台子通四人为王,封诸吕六人为列侯。语在《外戚传》。

  荀悦注曰:“讳锥之字曰野鸡。”只看荀悦的注,我们还不清楚,幸而师古曰:“吕后名锥,字娥峋,故臣下讳锥也。”这吕锥的权力实在太大了,她没有想到今人叫妓女为“野鸡”。跟汉高祖刘邦一样。“临朝称制”实际就是皇帝,如清代慈禧太后一样。

  当然庙号谥号都只限于皇帝,后来对于功臣大将也有赐以溢号的,但这毕竟是少数,恕不举例。下面我们且引西汉、东汉、三国着名人物的名字为例如次: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卢缩,丰人也。豨者(疑即陈豨),宛句人也。

  以上数人,都是随刘邦起义的人,只有名而无字。豨者姓也没有记载。连萧何、张良、曹参等也都只有名而无字。西汉后期先名后字普遍流行。如张释之字季,公孙贺字子叔,东方朔字曼倩。如双姓,则名字一起共四字。东汉以后,如郭太字林宗。据说郭太,本作郭泰,因避父讳而改为太的。李膺字元礼。三国以后,流行单名,字或单或双。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等。名字意义相应,也显而易见,不必要训诂学家特别解释了。

  下面略举《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纪传中姓名字及地望如次:张释之字季,南阳人也。/郑当时字庄,陈人也。/公孙贺字子叔,北地义渠人也。/司马权为字长归,蜀郡成都人也。/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以上均西汉时人)/郭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也。/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李膺字元礼,颖川襄城人也。(以上均东汉时人)/曹操字孟德,沛国谦人也。/刘备字玄德,深那琢县人也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也。/奢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以上均三国时人)从以上列举的姓名,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与春秋时期的姓名已有显着的不同。

  (1)古代贵族一个人的姓名,全称为五字,包括姓或氏、名和字以及表示等级和职官的名称,但是也常约缩至二三字。现在我们看两汉、三国的名字,只包括姓、名和字,一般只三个字,而省略爵名或官名。

  (2)应该指出,古代名字并称时,先字而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而后字。这一称呼习惯可以说是由于时代的不同。

  (3)为了保持三个字,因此名为单名,则字为二字,也有名字都只一个字的。复姓者很少,公子、公孙之称,几乎绝见。但三国以后,单名流行,字则二字,这样既保持姓名字三个字的习惯,同时也可能与礼貌有关,因为同辈称名一字较为方便,而称对方为字。名和字的意义仍有联系。

  (4)这里应该特别提到的,是姓名省略了爵官的名称之后,在纪传里却必须注明郡望。郡望、地望,犹今人所谓籍贯。但籍贯原指户籍,而并非地肇,因为平民中没有爵位的名称,他们为贵族或在官府里做不同的劳役,如做工的、做商的,或者当兵的。其户籍就因他们的不同的劳役而名,并且世代承袭,不能改变,甚至居住的地方也由政府划定,不能改变。但是汉代以后却有一小部分人从固定的户籍中脱离出来,而可以自由迁业,居住在一定地方,这样户籍就等于今人所谓籍贯了。在上引的人中,某某人也,当然只是为了表明他们的宗族的根据地而已,也就是为了表示他们的族源、身份和地位,与今人所谓户籍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古代贵族聚族而居,人口丰盛,而且土地是无法随便迁移的。两晋南北朝时代,由于民族之间战争频策而发生迁徙。但是无论他们迁徙到哪里,他们仍旧保留着他们原来的地望,称之为侨郡。这样地望与户籍的关系也就日益密切起来。

 应天故事汇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