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铁凝早期小说的审美探析

作者:吴延生




  下面就《东山下的风景》谈一下铁凝小说中散文形式的外在美。这篇小说全然是生活的自然流露,初读起来好像是一篇叙事而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又如一位画家描绘一幅风景画,随意点染烘托。铁凝开篇首先给我们拉开了东山下的风景的一角。宛若素描,只轻轻的一笔就描绘出东山下这个古朴而又有神秘色彩的山村。东山下有铁路的延伸,有火车的惊叫,有隧道和峡谷的遥相呼应,有散漫的沙河与铁路的若即若离,有新辟的“连云册”车站,有初秋“花椒树挑着绣球般的果实”,有龟背石的路面。自然这路上就要有行人,“然而我就在这个册里开始穿行了”,由“我”这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慢慢拉开东山下风景的全部。犹如剥笋一样,让人看到一个个画中人。作者的倾向、褒贬只在具体描绘的颜色上露一露,但那位变得庸俗的“会计夫人”和那位纯朴得令人感动的老大爷就会像生活的潮水一样被推到了读者面前。而在描写上又是散文式的勾勒,没有浓笔渲染。打开记忆的闸门,到时代的河流里去寻找非常岁月的知青生活,探索“会计夫人”变得庸俗势利的原因;又能到历史的长河里去寻找战争岁月中的肖司令的踪迹;还能到新生活的长河里去寻觅新时期少年的天真和希望。铁凝用笔纵横自如、经纬井然、驰骋有序。这些描写让人看到作者似乎在有意编织它的外壳,但是浑然天成。这时方觉此种笔法的妙处以及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
  二、朴实中的清新自然
  这是铁凝小说创作的又一个优点。她的小说犹如其笔下的北方山村那样古朴,更像北方山民那样淳朴可爱。台儿沟、柿子沟是这样,凡玉的村子、小酸枣的山村是这样,饮马峪、东高庄是这样,东山下的“连云册”也是这样。作者偏重于描写北方山村的生活,这生活本身就是再朴实不过的了。铁凝也描写城市,如郁南妮生活的小城,莫雨所在的S市,而描写更多的是平易市,这里生活着安然、丁祖良们。所描写的城市生活也不是那么灯红酒绿,仍然显得朴素无华。总之,她所描写的生活具有清新自然的风格——明丽如朝晖,宁静似秋水。真诚、朴素、自然,构成了她艺术个性的特殊魅力。一捧上她的小说,一股新鲜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它来自大山的深处,来自北方山村的角落,来自淳朴的农民的心田。同时作品的时代气息也很浓郁,作家目光的敏锐就在于能够合着时代的脉搏,跟着时代的步伐去生活,因而在作家笔下流淌出来的也是时代潮流里的生活。这生活仿佛从母体脱胎而来的婴儿,既有着母亲的气质,又有着自己出生后慢慢形成的禀性。作家描写的知青生活,为什么得到从那个年月过来的人的共鸣?所写的中学生的生活,为什么得到中学生的欢迎?因为她的作品里有一股冲向生活激流的锐气,时代感、生活质感强,字里行间充溢着青春的气息!
  朴实不代表平板直白,铁凝的作品,从人物到事件,从叙事方式到语言,都可称得上朴实,她没有学会故弄玄虚,故作深沉。她那里既没有哲学家的抽象玄奥,也没有先锋派的刻意经营形式,既没有读不懂的故事,也没有难解的疙疙瘩瘩的话。但是,铁凝并没有让人一目了然。她懂得对读者“保守秘密”,不能搞一泻无余。于是她的作品便留下了一块弹性空间,一块由于含蓄、节制、分寸感掩饰而造成的空间,一块得由读者“补足”而非作者“给足”的空间。文学作品因含蓄而有余味,即我国古典文论常常提到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读铁凝的小说,我们感到没有大起大落,有的是娓娓叙述,她抛弃一切多余的感叹、感慨、描写和议论,可留给读者的是文辞之外不尽含意。这也是铁凝小说耐读耐品的重要原因。“它(短篇小说)首先打破情节的束缚,打破故事的完整性,在探索主观心灵世界时保持短篇小说艺术上的完整性。客观世界在主观心灵中得以浓缩,而主观心灵的每一种反应都有较大的暗示作用,使小说的寓意并不直露,而能发微探幽,意味悠长。”(24)《两个秋天》揭示了大包干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六月的话题》说明了反特权反不正之风的必然与困难;《请你相信》暗示了人物行动决然可信的心理逻辑;《灶火的故事》表明了不惹爱情,可有浓浓的爱意;《四季歌》传递了女人的心声:在甜言蜜语背后,男人常忽略了他们应该具备的某种重要素质。《明日芒种》里,七十二岁的看林人文昌老汉是一个晚年幸福和欢乐的老人。他老当益壮,挺着腰板像棵树,走起路来快如风,他儿孙满堂,他们对他十分孝顺;他独自一人时,快乐地哼梆子腔,或弹三弦,遇到人时,总是满面笑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幸福的文昌老汉,在芒种的前一日自缢身亡。这件事好奇怪呀,作者却写得入情入理。老汉得了胃癌,这并不是他的死因。他的死因是大队支书通过广播喇叭告诉“全体社员”说:“从芒种划条杠,都记住了啊 ,芒种为界,啊。芒种前办事,愿埋就埋了;自打芒种这天起,再办丧事一律实行火葬,就是烧了,啊,烧了。违者罚款五百块,还得刨出来重烧,啊,重烧!”这位支书,“文化大革命”当中就是这样通过广播向社员下命令的,现在还是这样,唯一的改变,就是把“全体贫下中农”改成了“全体社员”。正因此,文昌老汉死了,这一天的日历上写着:明日芒种。这个题目引出一个悲剧的结局,作者更是以如椽之笔倾诉着一个令人心酸不得不对生活认真思考的故事。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铁凝在小说中把很多东西掩藏在水底,非让读者细心玩味,耐心咀嚼,才能有所悟,有所待,有所感触。
  三、画面中的镜头组接
  “小说不靠曲折的情节而靠内在的抒情来打动人,不是使人感到更耐读,更真切吗?像王蒙……铁凝等一批中青年作家,尽管他们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各不相同,但在淡化情节,加强小说的抒情性和诗情美这些方面,是完全一致的。”(25)在新时期,小说艺术的根本变化在于突破了传统的讲故事方法,主要是靠引入电影技巧——蒙太奇组接这种方法来完成的。它的魅力在于把两个或更多的镜头连在一起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表达效果。这种新的手段已经融化在小说的叙事方法之中,并没有破坏以语言系统为叙事手段的小说的本质,只是使小说具体结构获得了某些新的外在形态,提高了小说的叙事能力。
  《六月的话题》这篇具有浓郁抒情味的小说可谓是速写,几笔就勾勒出世俗风情画:省报刊出的化名S市文化局莫雨的揭发信,引起了S市文化局“出现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一张小小的汇款单、门卫达师傅的小窗口、小黑板上莫雨的名字以及司机大刘、财务科长杜彦荣、卫生室鲁大夫,五十九天如履薄冰的日子,传达室仿佛有了瘟疫,好似变成了地震的中心,那么让人震慑。平时传达室门庭若市,现在一下子变得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等着恋爱信的孔令兰不来了”,“达师傅那面窗子仿佛变成了让人惊恐的暗堡”,达师傅终于用那二十四元钱买了一车墩布……这些几乎不相干的画面,活画出了时代的风景,唱出了端正党风就有希望的主题之歌,融进了强烈的社会内容。
  沉默的大山,耐不住寂寞的台儿沟,火车没有耐心的一分钟停靠,一群活蹦乱跳的姑娘,作家只轻轻点染,便是一幅写意画了。如果这种浓重的生活氛围正是萌生艺术魅力所在的话,那么,《那不是眉豆花》就是一幅水彩画了。作家那饱蘸情感的笔墨都泼向了这个农家小院,直至辐射到铁凝所熟悉的华北乡村。一家人围桌吃早饭的气氛,姑嫂晨起争抢干活的场面、在田里翻地瓜蔓的情景,嫂子由喜悦变为忧悒的神情……皆在不经意的描述中活脱脱烘托出一方境界,历历如见。通体本色,却情趣盎然。《四季歌》《小路伸向果园》《村路带我回家》你可以说它是一首诗、一幅画、一种景、一首歌,铁凝将诗、景、画、歌融为一体,组成一个个生活镜头,缀接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生活图画,映衬出人生的大舞台。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