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福斯特意大利小说中文化身份的嬗变

作者:岳 峰




  福斯特曾在希腊、意大利的古典风情和自然风光里,一度找到了其认为通向最高精神境界的钥匙——艺术。人类世界的“秩序”(order)被福斯特分成了四类,即社会政治秩序、天文秩序、宗教秩序和艺术秩序。这四类秩序按福斯特的价值标准依次递进,他对艺术这个最高等级的解释是:“秩序是一种从内心衍出的东西,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之物。它是一种内心的平衡,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和谐。除了历史学家为方便起见而进行的描述之外,它从来就没有在社会和政治的范畴里存在过……”(20)福斯特相信既然秩序来源于内心,那么实现精神价值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艺术恰好是“实现精神价值的最高尚的手段”,或者是人类“内在灵魂的最壮美的物质表现和延伸”(21)。但福斯特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未能让人信服他的艺术功利价值观,也未能给在两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人内心深处的矛盾斗争指出一条出路。
  工业文明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使得“爱德华时代”注定是一段动荡的岁月,知识分子精英们已无法无视象牙塔外的种种变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者,福斯特将笔触渐探“他者”文化,并且不断地从“他者”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将英国人的文化身份置于“他者”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以其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这两部意大利小说中率先发起对英国人“发育不良的心”的批判,提出“联结”以疗救“居高临下”的“蠢人”,表现出超越其时代的民主思想。尽管由于福斯特文化身份的嬗变注定了这种“批判”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本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但其依然具有一定建设性意义,福斯特在其追求人类和谐的小说中所运用的叙事模式和叙事技巧也影响了现代主义小说作家们去继续艺术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课题之一。
  
  作者简介:岳峰,江苏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所成员,苏州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比较诗学与欧美文学研究。
  
  ①谭黎.浅谈〈印度之行〉的情节[J].国外文学,1982,(4).
  ②[英]Norman Page, E. M. Forster, London:the Mac Millan Press Ltd, 1987, P. 3.
  ③④转引自李建波.跨文化障碍的系统研究:福斯特国际小说的文化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4,(4).
  ⑤[英] E. M. 福斯特.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M].林林、薛力敏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⑦转引自李建波.互文性的呈示:E. M. 福斯特小说主题概观[J].外语研究,2001,(4).
  ⑥(12)(13)[英] 爱•摩•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巫漪云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⑧李建波、唐岫敏.福斯特意大利小说的社会伦理主题——比照国际主题的探讨[A].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⑨转引自董洪川.走出现代人困境:“只有沟通”——试论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的人学蕴涵[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2).
  ⑩[英]安妮•赖特.危机的文学1910-1922[M].伦敦:克米兰出版社,1984.
  (11)[英]罗丝•麦考雷.爱•摩•福斯特的作品[M].伦敦:霍笳斯出版社,1938.
  (14)(15)骆文琳.福斯特小说中的婚姻与人际关系[J]. 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2).
  (16)[荷兰]莱恩•T•塞格尔斯.“文化身份”的重要性——文学研究中的新视角[J].龚刚译.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M].乐黛云、张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7)卫景宜.西方语境中的中国故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18)陈小菊.通往心灵之路——试析E.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J].外国文学研究,1998,(4).
  (19)阮炜等.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20)(21)转引自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