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向来以极其压抑的政治氛围而饱受诟病,尤其是在决策层中,没有足够的胆识和手段根本站不住脚。因此,那些能在苏联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大人物几乎都是人精中的人精,政治才华毋庸置疑。然而,咱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可能是个“非典型”。
1935年,苏联军队恢复了军衔制,同时为5位功勋卓著的军事统帅授予元帅军衔。虽然人数不多,但阵容可是空前豪华,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图哈切夫斯基,他被西方国家称为“红色拿破仑”,是当时苏军中声名最显赫的箭头人物;有被苏军官兵视为“神话中人物”的布柳赫尔,有卓越的战略大师和军事改革家叶戈罗夫,还有德高望重的骑兵统帅布琼尼。
但令人想不通的是,坐在五人之中占据C位的却是能力相对平庸、资历也毫无过人之处的伏罗希洛夫,而且连布琼尼这样的老江湖都要站着,他坐着;其他人老老实实地杵在那儿,他还很神气地架着胳膊。问题来了,能力与战功并不服众的他,凭啥能享受如此待遇呢?
众所周知,他的发迹与斯大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我们甚至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两人在相互成就的过程中,是伏罗希洛夫更多地成就了斯大林,正是他让后者获得了走上伟大之路的政治资本;倘若没有他,可能日后的苏联也会完全是另一番模样。这一点,我们要从1918年发生的一场政治交锋说起。
当年5月,斯大林被委以重任,以大本营特使和特派征粮官的身份赶赴察里津负责征粮。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委任算是一份肥差,相当于端着尚方宝剑去出差。然而,列宁同志的这番差遣似乎另有深意——要知道,当时的察里津可不是斯大林说的算,守军司令斯涅萨列夫是死对头托洛茨基的铁杆盟友,周边也全是他的人。刚抵达察里津时,斯大林要人要不来,派人又派不动,地位十分尴尬。恐怕也正是从这会儿开始,斯大林意识到了“朋友”的重要性,正在他急需用人之时,伏罗希洛夫带着部队刚好路过。
彼时的伏罗希洛夫处境比斯大林好不到哪儿去,虽然在苏军中的官衔不算低,但奈何军事才华实在平庸,纵使打仗无比勇敢却也胜少败多。此时,他刚吃了败仗,带着两个被打崩的军灰头土脸地从察里津借道。命运把两个失意的男人撮合在了一起,二人又是老相识,当即一拍即合,决定携手干一番大事。正是在伏罗希洛夫的支持下,斯大林取得了察里津地区的话语权,他巧妙地架空了斯涅萨列夫,找准时机将托洛茨基的心腹一网打尽。
察里津是斯大林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他在这个过程中四处拼杀所向披靡,而伏罗希洛夫除了配合之外也并没有发挥多么巨大的能量。可以说,后者相当于白捡了一支“潜力股”,这日后却为他带来了无比丰厚的回报,这不由让人感叹其命好。
随着斯大林权势的不断膨胀,伏罗希洛夫的职位也是水涨船高。不过,当时苏联高层中有能力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一个能力平平的人怎会服众?风光满面的他自然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偏见和嫉恨。
立场与之直接对立的图哈切夫斯基最早坦露自己对伏罗希洛夫的不满,对其能力平庸的抨击倒是其次,图哈切夫斯基十分不喜欢伏罗希洛夫胸无大志、唯命是从的行事风格。后来的朱可夫很讨厌他,觉得他很官僚,经常“外行指挥内行”,关键时刻发挥负作用。赫鲁晓夫也似乎很看不惯他,曾暗中安排了一批人,在高层会议上突然集体发难,还说得很难听。伏罗希洛夫感觉很没面子,又说不过人家,羞怒之下直接摔门而去。
至于斯大林,他多是以“心腹”和“铁杆盟友”的眼光来看待伏罗希洛夫,但众所周知,斯大林喜欢能力突出性格鲜明的干才,而伏罗希洛夫的平庸几乎要超过他能承受的底线;尤其是在苏芬战争的失败后,他立马撤去了伏罗希洛夫国防人民委员一职,还曾意味深长地开了个危险的玩笑,戏称对方是“英国人派来的间谍”。除此之外,甚至连高高在上的列宁同志都曾亲自下场敲打过他。
伏罗希洛夫是军人,难免会秀自己的战功、履历和勋章;尤其是在逐渐发迹后,他的虚荣心也开始膨胀,经常穿着华丽帅气的制服、戴着耀眼的勋章出入公开场合,以冷峻的口吻与人交谈,以此凸显自己的存在感。要知道,连布柳赫尔这样的战神级人物都以亲近基层官兵而闻名,伏罗希洛夫的这番表演反而东施效颦,令人感到滑稽。于是在一场高层会议上,当谈及苏军建设问题时,列宁突然把矛头转向伏罗希洛夫,阴阳怪气地调侃道:“旧式的游击习气在军队中仍有残余,我们从伏罗希洛夫同志的发言中就足见这点。”不仅如此,列宁还直接点名批评伏罗希洛夫的虚荣行为,称“即使是在代表大会上炫耀自己的勋章,都会被认为是极不得体的举动”。
就在被列宁批评的第二天,他换了一件民族风情的花衬衫,脸上看不到一丝尴尬。被赫鲁晓夫折腾后,他依旧跟没事儿人一样准时出现在了会厅中,前者继续批斗他,他居然陪着笑脸照单全收,还主动站起来承认错误,即便这“错误”压根就是别人硬扣在他头上的。这一搞反而把赫鲁晓夫弄得不好意思了,当场出面调停。而遭斯大林冷落后,伏罗希洛夫显然也察觉到了——每当有重要会议召开,会有工作人员提前通知。但接连几次会议,伏罗希洛夫都因没收到通知而错过,这显然意味着他失宠了。谁料他居然亲自主动打电话给工作人员,低声下气地问:“麻烦您,请您帮忙问一下,我是否能有幸参加这次会议,好吗?”
所谓“大丈夫能伸能屈”,说得恐怕也不过如此。这些“大人物”谁不想风风光光的,而伏罗希洛夫有着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勇气,在关键时刻装孙子,搞得斯大林最终都没舍得抛弃他。对于处于他这样地位的人来说,能够“示弱”到这种程度,这又何尝不是强悍的政治才华呢?
举个例子,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那场政治灾难期间,作为斯大林的忠实心腹,伏罗希洛夫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虽然自己办的事很脏,但他却又负责做“工作总结”,吹捧太过会引人反感,实话实说又会惹领导生气。总而言之,稍一个不留神就玩完,其他人对这活儿避之不及,伏罗希洛夫却做得游刃有余。
举个例子:1938年11月29日,在重要的军事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如是说:“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清除了4万余敌人。”与会者心里都清楚,其中有一些根本就是无辜的,甚至不乏优秀军事人才,气氛不免严肃起来;而伏罗希洛夫突然画风一转道:“……但在斯大林同志学会重视人才、重视干部’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又提拔了10多万名新的优秀指挥员。”伏罗希洛夫又恰到好处地给了大伙一个情绪的发泄点,会场立马响起了热烈掌声,尴尬就这么被轻易化解了。最重要的是,“脏”的部分一笔带过,报告大部分篇幅都是在报喜,还时不时顺带夸一把领袖,工作报告生生搞成“表彰大会”,这不可谓不高明。
总的来说,从列宁时代开始发迹,作为“四朝元老”,虽没有我们通常认知的那种过硬的政治手腕,但能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自降身价,伏罗希洛夫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成为长期伫立在苏联核心权力层中的常青树。另外,虽然这篇文章将他塑造得像一位“弄权者”,实际上,伏罗希洛夫对国家还是有着一定贡献的。尤其是在军队建设、政治教育和人才培育等方面,他所做的虽说不上多么伟大,但也仍扮演了普通人难以替代的角色。
就是这样一位“平平无奇”的红色元帅,在度过了自己的大半生后,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巅峰。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保守派重新占据主动,为消除赫鲁晓夫对苏联的影响,作为斯大林时代的重臣,伏罗希洛夫的地位被有意识地抬高了。那段时期,他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被授予荣誉短剑,当局还大张旗鼓地为他出版了回忆录《生活的故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4月15日,他曾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访问中国,受到了百万民众的热烈欢迎。那一天,在毛主席的陪同下,伏罗希洛夫享受着群众山呼海啸般的欢呼;从机场到天安门的路被围了个水泄不通,场面着实震撼——要知道,为他而来的群众人数是开国大典游行的3倍还多。那一天,伏罗希洛夫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开心笑容,他安静地坐在专车上品味着眼前的一切。庸碌了大半生只为在政治漩涡中寻得一处落脚之地,或许此时身处异国他乡,他才觉得自己真正获得了姗姗来迟的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