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具有两面性,有其优秀一面,有其平庸一面,有其勇敢的一面,更有其懦弱的一面。
很多时候,人的表现还要看其存在的“土壤”。
汤恩伯就是很典型的一位具有鲜明特性的“两面人”。
汤恩伯是蒋介石最忠实的追随者。
汤恩伯有两件事最“出名”。
第一件事是在张灵甫阵亡孟良崮的战役中,由于汤恩伯的迟迟不救,最终让张灵甫被击毙。
据说蒋介石一气之下将汤恩伯打得头破血流才罢手。
第二件事就是主政河南期间,被河南人以“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形容河南当时四大灾害。
而“汤”就指汤恩伯,可想而知,当时汤恩伯部队的无所不为。
上述两件事也许是描述汤恩伯“坏”的一面。
其实,汤恩伯“好”的一面也非常吸“睛”。
在国民党众多将领中,汤恩伯是少数日本人忌惮的抗日名将,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可磨灭。
时间回溯到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
守卫台儿庄的池峰城率领31师已经到了弹尽粮绝之际,池峰城彻底切断了自己的退路,准备与日军血战到底。
他还在等一支部队的增援,但是这支部队却迟迟不到。
要等的这支部队就是汤恩伯的20军团。
在滕县之战中,王铭章就是因为等不到汤恩伯的增援,最后全军覆没。
汤恩伯在干什么?难道不成又是保存实力!
非也!
这次,汤恩伯根据担任临沂警戒任务的第13军骑兵团团长李之山以及85军军长王仲廉两方面的传报,判断一股3000多人的日军正威胁自己的左侧背,而日军濑谷支队从右侧背对军团构成威胁,两面受敌,随时都有被歼灭的危险。
汤恩伯经过考虑后,决定断然采取措施,转用兵力,快速将兵力由内线转外线,由被包围变成反包围,变不利为有利,将日军纳入包围内,一举将敌圈于台儿庄附近。
然后,与孙连仲部协同歼灭敌人1300余人,日军残敌千余人向北退去。
打过胜仗后,汤恩伯开始驰援台儿庄。
一向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对汤恩伯用兵之道赞赏有加:“汤恩伯司令用兵适宜,……,反包围台儿庄之敌人与孙连仲部相呼应,任务完成后,仍回台儿庄,可谓用兵灵活、合宜!”